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蔡澜:人生不苦,是你笑得不够大声
罗辑思维
2025年6月30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28日)

01

“快活,就是痛快活着”

蔡澜先生写过一篇自述,说自己中学时就尝试写影评以及散文,还因此被聘请为报纸电影版副刊编辑,赚来的稿费,用于跟同学上夜总会,夜夜笙歌。
18岁留学日本后,蔡澜就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于是顺理成章地踏入电影圈,当过邵氏电影公司驻日本经理,负责购买日本片到香港放映。此后,他还干过电影编剧、监制等等,偶尔也出镜客串一把。
很多人知道蔡澜,是因为他善写饮食评论。蔡先生自称,“写食评的原因在于老父来港,饮茶找不到座位。又遭侍者的无礼,乃发愤图强,专写有关食物的文章,渐与饮食界搭上关系”。前些年不少饮食类的综艺节目,他也常常是座上宾。
金庸先生曾给蔡澜的著作写序,那篇文章叫作《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窃以为,是特别知己才能写得出的文字。
两位前辈是文友,也是旅伴,金庸先生说,蔡澜“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他不抱怨食物不可口,不抱怨汽车太颠簸,不抱怨女导游太不美貌。他教我怎样喝最低劣辛辣的意大利土酒,怎样在新加坡大排档中吮吸牛骨髓。我会皱起眉头,他始终开怀大笑”。
有一本书叫《蔡澜说人生:世间事 贵痛快》,书很薄,八万字而已。书前面有篇“代序”,是蔡先生跟记者的对谈,很能展现出他的人生态度。
蔡澜感叹,人生过得太快了。但话锋一转又说,所谓“快活、快活,就是痛快活着”。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某次乘长途飞机,旁边坐了一个彪形大汉,遇到了不稳定气流,飞机颠震得厉害,拼命抓紧手把。蔡澜却若无其事照喝酒。气流过后,这个大汉问他:“你是不是死过?”蔡澜懒洋洋举起食指摇了一摇,回答道:“不。我活过。”
故事的真假姑且不论,但很能体现蔡澜的个性。肯干肯拼,也爱玩会玩,难怪金庸先生说,喜欢和蔡澜交友交往,不仅仅是由于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对自己友谊深厚,更由于他一贯地潇洒自若。好像令狐冲、段誉、郭靖、乔峰,四个都是好人,然而自己更喜欢和令狐冲大哥、段公子做朋友。
郭靖、乔峰都是一等一的大英雄,讲义气,有担当,真要是江湖告急,绝对是靠得住的朋友。但我们这些普通人,跟他们相处,还是会有压迫感,郭靖不爱说话,乔峰太能喝酒,都不适合。还是段誉、令狐冲,随随便便,嬉皮笑脸,交起朋友来轻松得多。

02

“一切烦恼,总会过去的”

所以,金庸先生说,跟蔡澜一起相对喝威士忌、抽香烟谈天,是生活中一大乐趣。

“蔡澜交友虽广,不识他的人毕竟还是很多。如果读了我这篇短文,心生仰慕,想享受一下听他谈话之乐,又未必有机会坐在他身旁饮酒,那么读几本他写的随笔,所得也相差无几”。

这两句广告语,写得很棒。读蔡澜的书,是有点像茶桌、酒席上遇到一位风趣渊博的前辈,谈笑风生,绝不冷场。
而蔡澜写金庸,虽然只是零碎的片段,却很有意思,确实就像是随口闲聊的谈资。比如,他陪金庸参加“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究会”,有读者提问得刁钻古怪:“要是黄蓉考联考,她的成绩会如何?”
金庸先生笑笑回答说:“成绩怎样不知道。有一点能肯定,那就是黄蓉一定会出猫。”所谓“出猫”,是粤语里关于考试作弊的说法。
蔡澜经常会把酒席上的聊天写到文章里,妙趣横生,让人忍不住也想加入进去。比如,他说某次黄霑过生日请朋友聚会,其中一位客人是香港名演员狄龙。
你要是看过《英雄本色》,肯定熟悉狄龙这个名字,他扮演了改邪归正的黑社会大哥宋子豪,是香港影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蔡先生说,大家问狄龙要不要喝酒,他点点头指着酒杯,向服务员说:“来杯杀虫水。”服务员诧异地倒酒给他并问道:“为什么把酒叫作杀虫水,杀的是什么虫?”
狄龙懒洋洋地说:“杀肚子里的酒虫。”这话一出,全桌大笑,拍掌称好。蔡澜写到,“龙哥大侠形象,大家都不知道他的书生式幽默感原来是那么强”。
我爱读蔡先生文章的原因之一,不是因为他有多深刻、多深沉,反倒是喜欢他的不故作高深。这也是那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共性,他们深谙市民社会的精神需求,大家既然只对通俗文化感兴趣,那我就看人下菜碟好了,蔡澜自己的解释是:“我想我基本上是一个很喜欢娱乐别人的人,做了半辈子的电影,多少也是一种娱乐事业。”
他写文章,也是为了娱乐别人,下笔千言,都是大白话来的,直来直去,有时候还喜欢开点黄腔,但也是有克制的,与其说他是老不正经,还不如说他就是爱逗个乐。博人一笑,自己也跟着大笑不已。
有人问过蔡先生:“年轻人怎么克服烦恼呢?”他的回答也很直接,“没得克服,只有与它共存”。因为,“一切烦恼,总会过去的。……一过,就觉得当时的烦恼很愚蠢,很可笑。我们活在一个刷卡的年代,为什么不顶支快乐?既然知道一过就好笑,不如先笑个饱”。
顶支,顶天立地的“顶”,支付的“支”,也是句粤语,指的是尽情享受。
讲真,我一直蛮欣赏蔡澜的人生态度,该勤快做事就无所保留,该尽情享受也无所顾忌。不容易做得到,但可以心向往之。

03

“做得勤快,做什么都会被尊重”

蔡先生并不是简单的“享乐主义者”,要说做事的劲头,他也是拼命三郎。且不说蔡澜在电影行业时的种种辛苦,几十年来,他几乎不间断地写专栏,就不是一般人能坚持得下来的。
蔡先生有一位长期合作的插画家苏美璐,就写文章讲到过,某一次,远远超过了截止日期,还没有收到蔡澜的文章。一天后,刊物的设计师打电话说,文章刚刚来了,需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插图,因为杂志要在当晚印刷。而拖延稿件的原因是,蔡先生的父亲去世了。
1996年,苏美璐搬去英国居住。蔡澜仍然说服了杂志,支付每周从英国到香港的快递费用,请她继续为文章配插图。
文章写到,“在一些不眠之夜,我会听到传真的咔嗒声和嗡嗡声,是直接从蔡先生的办公桌上,或者任何他住的酒店传来的”。
这是蔡先生这一代香港文化人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们并不把自己看成是教化民众的知识分子,而更像是码字的手艺人,讲究信用,遵守契约。享受生活,也不避讳谈挣钱,但每一分钱都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辛勤劳动而来,俗得坦坦荡荡。
蔡先生曾给后辈传授过写作的经验,其中有几句话,我认为真是肺腑之言。要想写作的灵感不枯竭,就“要不停地观察人生,不断地把主题储藏起来”。
关于写作,我的总结也很接近,称之为“两不”原则,一是不找借口,再忙再累,不到万不得已,无论如何都得完成每天的写作任务;二是不等灵感,打开电脑最重要,只要平时有积累,随时随地收集文章所需要的素材,写着写着就写进去了,写着写着就文思泉涌了。
蔡先生有一句话总结,叫作“做得勤快,做什么都会被尊重”。他进一步阐述道:“凡艺到‘极精’处,并非讲什么艺能,而是要专心,要勤力,要积极……要活下去,什么都得做,就算倒垃圾,做得勤快,也被尊重。我在九龙城饮早茶时就看到这些人物,每天笑嘻嘻的,怎是废人?”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香港特具的一种精神气质,积极乐观,相信勤快苦干,就能有所回报。

尾声:

在这个快节奏、重焦虑的时代,像蔡澜先生这样潇洒而认真、通达又不失锋芒的人,显得尤为珍贵。他用一生演绎了“玩物不丧志”——既懂生活之乐,也懂人生之苦,既能举杯放歌,也甘于俯身耕耘。
蔡澜先生教会我们,人生无需故作深沉,亦不必时时争胜——活得痛快,就是最好的人生态度;勤快做事,就是最高的做人境界。
愿他在另一端的天地,依旧快活饮酒,潇洒写字,谈笑风生。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