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18日)
我在印度待了三个月,从北边的德里一路走到南部的海德拉巴,再折返回孟买。认识了不少本地人,也见了不少本地家庭。但整个过程中,我几乎没见过哪怕一个“正在考虑嫁给外国人”的印度女性,更别提中国人了。
直到离开的前几天,我才在一次晚饭后,和一位印度朋友聊通了一些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事。 她看着我说:“如果我嫁给一个中国男人,哪怕我真的爱他,我爸妈都不会出席婚礼。” 她顿了顿,笑了一下说:“更可能的是,他们会假装我死了。” 这不是夸张,这就是我在印度观察到的现实。你很少能看到印度姑娘嫁到国外,不是因为她们不想,而是她们没得选。 一、社交圈的隐形壁垒:不认识,就不可能 我刚到印度的时候,以为印度人很“开放”——毕竟很多人英语讲得好、穿西装、追韩剧、用社交软件,感觉中产以上的圈子都很国际化。 但很快我发现,这种“开放”是有分层的,尤其体现在性别上。 我住在孟买一个青年公寓,里面有来自不同城市的白领住客。每天晚上吃饭时,厨房里十几个男生围在一起做饭、聊天、打球,而女生那边总是很安静。不是她们不在,而是她们从不和男生同桌吃饭,也很少说话。 有一次我多嘴问了句“她们怎么总不来一起聚餐”,朋友说:“她们会被别人说‘不正经’的。” 我开始好奇她们平时怎么认识新朋友,尤其是异性。结果你可能想不到: 她们大多数不会在陌生人社交软件上加男性(即使是工作相关); 家里有时会不定期检查她们的手机(尤其是没结婚的); 很多女孩的社交圈就局限在亲属、闺蜜和办公室这几个维度。 就算是用Facebook,权限设置也极为严格,状态不可见、留言关闭、照片严格筛选。原因很简单:“一张和外国男生的合照可能引发整个家族危机。” 当你连认识都成问题,后面的“恋爱—结婚—出国”根本无从谈起。 二、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族的“谈判” 我见过一个正在谈恋爱的印度女孩Ritika,28岁,在德里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我们是在一个创业活动上认识的,她英语说得比我还溜。她说她男朋友是法国人,两人已经交往两年了。 我说:“你们什么时候结婚?” 她笑了两秒,然后说:“不可能的,我爸妈说,他们不接受没有‘家庭背景’的白人。” 我问:“‘家庭背景’是什么意思?” 她翻了一下白眼:“就是他有没有房子、父母是谁、种姓对不对、能不能承担婚礼费用。” 她说她试着和爸妈沟通过,但他们的回复是:“可以恋爱,但不许结婚。” 如果她执意结婚,她家会选择断绝联系。不是气话,是现实。 这是我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婚姻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两个家族的联盟。” 而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几乎是“无家族背景”的个体。 你没有亲戚来商谈聘礼,你的家人不来参加婚礼,你无法被纳入他们的社交系统。 这在印度是一种严重的不确定性,家族系统无法处理“孤岛型婚姻”。 三、文化阻力比你想象得大得多 我曾经天真地问一个本地女孩:“如果你真的很喜欢一个人,为什么不私奔呢?” 她说了一句让我记忆很深的话:“你以为自由是逃出去,其实那只是另外一种困住。” 即使真嫁到中国,她要面临的是: 语言完全不通,身边没有印度人群体 饮食不习惯、穿衣不适应、节日文化割裂 她很难找到适合她的工作(不是技术岗的英语型白领,在中国基本没有出口) 最关键的是——她再也没法回家过节,家人也不会来看她 我问过五六个年轻女性是否有嫁到国外的想法,答案都是“有点羡慕,但不敢”。 她们不怕远行,她们怕失联。 怕家族视线从此断掉,怕朋友圈永远无法同步。 四、而男性却在“流出”——你看到的只是单向文化流动 和女性的社交局限相比,印度男性在“走出去”这件事上则顺畅得多: IT男普遍英语好、收入高、外派机会多; 男性结婚后不一定必须留在家乡,不承担赡养义务压力; 家庭对“娶外国人”的焦虑远小于“嫁出去”; 在我在新德里机场等机时,遇到三个在中国工作过的印度小哥。他们都认识中国老婆或者女朋友,但却没人见过哪怕一个“印度媳妇”嫁到中国。 这种流动,不是中印之间的双向流动,而是印度男性 → 外国女性的单向输出。 印度女性,被圈在传统系统内,很难出圈。 五、中国,根本不在印度父母的“地图”里 你以为中国是“发展强国”,但在印度普通人家长眼里,它既不是梦想之地,也不是好女婿来源。 他们更愿意接受美国、加拿大、英国、阿联酋,甚至新加坡的女婿。 为什么? 英语通用,未来子女不会被“语言隔离”; 社会环境熟悉,婚后探亲便利; 社区里已经有不少印裔亲属/熟人,心理更踏实; 没有“共产主义刻板印象”和陌生制度障碍 中国对他们来说太远、太复杂、太不可控。 你说“我可以给她自由”,但对他们来说,自由=不安全。 六、我最后的困惑:嫁不出,不是她的问题 临走前,我在班加罗尔的市集买了一些手工围巾,老板娘是个笑容很温暖的女性,看起来四十出头。 我闲聊几句后,她突然问我:“你结婚了吗?” 我说:“还没有。” 她点点头:“那你父母不催你吗?” 我说:“他们会催,但我想结就结。” 她摇摇头说:“我们这边的女孩没这个选项。” 我问她女儿多大了,她说:“19,在学医,三年后就开始看对象了。” 我忍不住问:“如果她说要嫁个中国人呢?” 她像听到什么笑话一样,笑了十秒,然后摆摆手说:“怎么可能,她又不是疯了。” 我没有再问什么,只是低头结了账。 我心里突然觉得特别空。 不是为“我们中国男生找不到印度媳妇”而感到遗憾,而是为那些从一出生就只能走既定路线的女性,感到一种无力。 尾声 回国几个月后,我在朋友婚礼上又被长辈问起:“怎么还不结婚?要不要考虑找个外国女孩?” 我开玩笑说:“你要是能帮我找个印度媳妇,我明天就办。” 他们哈哈一笑。我也笑。 可只有我知道,在印度那几个月,我从没见过一个敢真正往外走的女孩。 她们聪明、能干、长得也好看。 但她们的命运,被困在一个看不见的围墙里,那个围墙的名字叫:家族系统。 你想知道为什么见不到“印度媳妇”嫁来中国吗? 不是因为她们不喜欢我们,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而是从一开始,她们就没有那个选项。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