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马斯克政坛碰壁,打破了多少人对天才的幻想?
罗輯思維
2025年7月26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22日)
01

从好盟友到开启骂战

去年开始,马斯克出钱出力帮特朗普搞竞选。特朗普当选后,马斯克高调创建“政府效率部”,帮美国政府降本增效。3月份,特朗普还帮马斯克在白宫草坪上摆摊卖特斯拉。
5月底,马斯克宣布辞职,离开白宫。原因是,马斯克作为“特殊雇员”,130天的任期到期了。到这儿双方都还很融洽,起码表面上好聚好散。
紧接着6月份,情况变了,刚辞职不到一周的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特朗普。特朗普也不断反击,尤其是6月5日那天,两人几乎隔空对骂了一整天。
马斯克说,假如不是自己花钱运作,帮特朗普搞抽奖、办活动,特朗普赢不下大选。特朗普说,有你没你都一样,我全凭自己的实力。
马斯克说,准备退役SpaceX旗下的“龙”飞船,让你的NASA没法执行任务。特朗普说,必要时会解除马斯克旗下公司的政府合同,你至少得损失320亿美元。当时,这个消息让特斯拉的股价暴跌了14%。
不过,最核心的冲突,还是在特朗普政府的《大而美法案》上。大而美不是形容词,这个法案就叫这个名字。英文原文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这项法案5月份开始审核,7月正式通过。其间马斯克一直在批评,说这项法案充斥着政治分赃,甚至可能让美国破产。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大而美法案》主要说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减税。
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但核心条款还是在于降低企业税,最主要的受益方不是老百姓,而是企业主和富人。
其次,减福利。
法案削减了大约1万亿美元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削减的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补助。
还有,加预算。
法案批准了1500亿美元的国防支出,以及1700亿美元的边境安全支出。
总的来说,市面上普遍评价这个法案是“劫贫济富”。同时,由于政策的相关支出很高,未来十年美国可能会增加3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因此,马斯克就批评这项法案“会让美国破产”。但是特朗普说,马斯克并不是出于忧国忧民,而是为了个人利益。
目前,两个人的骂战还在持续。法案通过后的第二天,7月5日,马斯克在X上宣布,成立新党派“美国党”。他号称要为美国80%的中间派人士发声,“美国党”要在2026年中期选举时进入政坛。而特朗普的评论是,马斯克这人没完没了,完全脱轨失控。
关于这场争论,咱们先说到这儿。《大而美法案》后续的影响,“美国党”之后的进展,都还是未知数。不过,咱们有必要了解一个更核心的问题:特朗普和马斯克两个人,为什么能发展出这么高调的盟友关系?戏剧化场面的背后,本质究竟是什么?

02

戏剧化场面背后,本质是什么?

咱们从两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马斯克作为硅谷精英,政治立场是怎么转向共和党的?
硅谷的科技巨头们,从2008年起就是民主党的盟友。但到了2016年,风向变了,民主党把败选归结于互联网平台,后来还动不动对硅谷的巨头们发起调查和罚款。硅谷富豪们一边被批垄断,一边还得捐款,心里自然不爽。相反,共和党的态度是,“砸了钱就有话语权”。
因此,2024年,马斯克、贝索斯、扎克伯格等等,都转投了共和党阵营。
这背后,还包含着社会洗牌推动的价值观转换。政治学者图尔钦有个理论,叫做“精英过剩”,权力岗位有限,而精英数量过多,其中占不到位置的一部分精英,就会变成“反精英”,试图摧毁原有的秩序。
过去20年,美国社会中上升最快的群体就是硅谷富豪,2025年,前十大富豪里,除了巴菲特,剩下的都是科技巨头。精英数量提上来了,但回报下降了,民主党把重点放在政治正确、社会平权上,不再给这些富豪实质性的好处,甚至加大了监管力度。
因此,看不到回报的硅谷势力,就成为“反精英”,转投了共和党。
第二,特朗普在短期之内和马斯克形成紧密联盟,靠的是什么?
仅仅是有钱,还不足以让马斯克成为特朗普的亲密盟友。两人结盟,有一个重要共同点是,两人都是相信“影响力交易”,希望靠影响力获取财富的人。
比如特朗普,在当政客之前,外界以为他是靠房地产挣钱的,但其实,他的房地产生意,整体收益率并没有那么高。特朗普赚钱,靠的是出售自己的姓名许可权,开发各种“特朗普”牌商品,比如鸡尾酒、餐厅、香水等等,其他开发商也可以付钱使用特朗普商标。说白了,他是靠“特朗普”这个身份赚取溢价。
而这种影响力溢价的逻辑,在马斯克身上体现得更明显。过去20多年,马斯克满足了很多人对创意、科技和未来生活的想象。不少人相信的不是他的产品,而是他讲的故事。
特斯拉的年销量排不进全球前十,但市值比丰田、奔驰、大众这些老牌车企加起来都高。这也许就是因为,在马斯克的叙事中,特斯拉不是一家单纯的车企,还代表人类科技的发展方向,SpaceX不光是火箭,还代表人类走上火星的终极愿景。这些叙事都放大了马斯克的商业价值。
特朗普和马斯克结盟,本质是相互用对方的影响力给自己加成。特朗普靠着马斯克的支持,成功给自己的社交媒体拉到了投资。马斯克也一度靠着特朗普的政治影响力,拿下了政府合同,拉高了旗下公司的市值。
当然,从结果来看,这个模式没有持续多久,短短几个月就结束了。目前两个人之间的争端,每周都能登上互联网热搜。马斯克公司的市值,也因此一路下滑。

03

判断现实的终极标尺,是“事儿上见”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马斯克和特朗普的争端还在继续,几乎看不到任何要结束的迹象。市面上的分析也有很多,说马斯克正在如何反击,背后有着如何周密的“排兵布阵”。这些分析大都比较复杂,咱们在这就不展开了。
但是,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趣,来自一位英国的政治专栏作者,叫海伦·刘易斯。刘易斯说,关于马斯克的想法,其实你们都想多了。这背后没有什么“大棋”,也没有那么复杂的因缘际会,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马斯克犯了个错,他觉得自己很擅长搞政治,但实际上他并不擅长。外人只是高估了马斯克的政治天赋,才会对这件事加以大量复杂的分析。
刘易斯说,马斯克的人设,特别符合人们对天才的想象。
比如,人们认为,天才往往是“叛逆”的。你看,马斯克满足这点吧?他睡办公室,工作超长待机,渴望死在火星。连他自己都说,我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再比如,人们认为天才大都经历过痛苦,只要给他们站上领奖台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童年不幸的往事。这点马斯克也满足。
再比如,关于天才,人们还特别容易产生一类联想,认为他们干什么都厉害。你看,这些年有一类叙事特别流行,叫“全才叙事”,达·芬奇是全才,苏东坡是全才,牛顿是全才。这类叙事也让人产生了一个认知偏误,认为但凡天才必是全才。
同样,对于马斯克,很多人都认为,他在科技界和商业界的成功,也能够迁移到政治界。不光外人相信,马斯克自己也相信,于是,他就自信地搅进了白宫,就像参加了一场剧本杀,陷在自己的角色里无法自拔。
再比如,类似的情况在特朗普身上或许也存在。《经济学人》曾经发文说,特朗普的政治成功,也部分来自对“天才叙事”的利用。特朗普给自己塑造了挑战主流媒体的形象,这符合人们对“反叛型天才”的想象。而出于特朗普在商界的名声,一些美国人认为他也能在政治界搞出名堂。
总之,按照刘易斯的观点,你能干什么事,不是因为你“实际上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别人认为你有这个能力”。
比如,你知道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谁吗?是一位年仅10岁的美国女孩,当年她智商测试中的得分是220,史上最高。但是,这个女孩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成就。高中毕业时排名中上游,大学甚至都没有毕业,后来也没找到正经工作。
直到1985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布了她童年时的智商分数。从此,她开始以“天才”的身份写作、出书,办讲座。
这个情况就有点像一句小品台词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因此,刘易斯也给出了一句忠告,面对世界上的种种信息,判断的依据不是“看人”,而是“看事儿”。真正的天才应该体现在具体作品上,而不是某个名字上。叙事也许并非虚构,但很多情况下,它选择性地呈现了现实。
因此,判断现实的终极标尺,永远应该是“事儿上见”。你身边那个“有事儿真上”的人,也许才是对你最重要的。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