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16日)
前几天,写了一篇2015年俄罗斯拍摄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文章,提及该版在俄罗斯放映时,也微词颇多,有网友留言如下:
——2015版“微词颇多”?是中国人的“微词”?而2015年的俄罗斯人有没有微词?——
今天,我们就找一篇俄罗斯观众所写的评论。在我们习惯了中国观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吐槽影评之后,再来看看俄罗斯观众的这篇吐槽文章,会觉得火药味与辛辣味,与中国同类文体可以说难分伯仲,不相上下,下面就是这篇俄罗斯网友的吐槽译文: ——观看心爱电影的翻拍版,无异于一种特殊的自虐行为——明知会失望,却仍忍不住要去看。不,请别误会,偶尔也能遇到值得一看的经典翻拍,比如《我为玛丽狂》《大地惊雷》或《赴汤蹈火》,但大多数情况下事与愿违,观影前必须准备的……不是爆米花,而是呕吐袋,或者提前吞两片抗焦虑药。可悲的是,我这次什么都没准备。 是啊,活该自作自受,能怪谁呢?更讽刺的是,尽管这部影片前期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考虑到米哈尔科夫、邦达尔丘克之流打造的“典范级”俄罗斯战争片,再加上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列纳特·达夫列季亚罗夫——这位作品总让人怀疑不是天才而是土豪烂片制造者的仁兄——实在难以对质量抱有任何期待。听起来太偏激了?我原本也这么想,直到走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放映厅,毕竟咱们的电影人总该拍出像样的战争片了吧?唉,正如某部好电影里说的——不是今天! 问题出在哪儿?呃——我甚至不知从何说起,亲爱的朋友们。或许该从制片方声称“本片基于原著而非1972年电影改编”的谎言开始? 达夫列季亚罗夫团队不仅借鉴了经典老片,简直是逐帧复制原版场景,连台词都照搬——当然并非全部。偶尔三位编剧(完美的酗酒组合人数)会灵光乍现,对角色台词进行“创造性改编”,结果却适得其反。 即便抛开这些改动,影片依然漏洞百出:由于片长大幅缩短,所有场景都被剪得支离破碎,充满人造感。比如冉妮娅与丽达交心谈话的经典场景——所有人都记得原版中这段催人泪下的戏码吧?新版里,当冉妮娅讲述家人被德军枪杀后,丽达非但没有安慰战友,反而双手叉腰质问:“你怎么能爱上已婚军官?” 什么?明天就要并肩作战的战友遭遇灭门惨案,你第一反应竟是道德审判?没错,原版确有类似对话,但情感铺垫天差地别。 说到情感!这正是我们热爱苏联战争经典的原因。而新版呢?毫无情感可言。演员……不,称他们为演员简直侮辱表演艺术。这群木偶人用机械的语调复述着原版中催人泪下的台词,面部表情僵硬得像是索妮娅·古尔维奇的扮演者——那只仿佛待宰的反刍动物。 2015版中的索妮娅 至于瓦斯科夫中士?原版中为女兵命运揪心的铁汉,在这里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终结者——不是施瓦辛格那种类型 ,而是漠视战友生死的混账。 女主角们的回忆片段呢?还记得原版中那种诗意的导演手法吗——家具在白色迷雾中渐隐,只凸显最重要的记忆碎片:爱人的脸庞、对白马王子的憧憬、与亲人的诀别,而向冉妮娅亲人开枪的德军则化作靶子。 1972版中的丽达的幸福生活 2015版中的丽达婚后生活 新版?记忆画面倒是清晰了,可惜和整部电影一样多余——充满犬儒主义的绝望。何必强调所有女兵都家破人亡?原版留白的希望(暗示她们还有归途)才是让人记住五个姑娘名字的关键:她们活泼善良、相信明天,所以观众才为她们的牺牲痛心。而新版呢?一群念台词的木偶,无家可归又麻木不仁,凭什么让观众共情? 2015版中的嘉丽娅 或许我们“尊敬”的导演达夫列季亚罗夫想用特效弥补剧本缺陷(虽然剧本本身就是个缺陷)?好莱坞不都这么干嘛?可惜啊,三流团队把特效预算都喝光了——连沼泽场景都敷衍到极点,所谓的险境根本是条蹚水可过的小溪流。 最终结论?感谢全体剧组,特别是达夫列季亚罗夫,你们的粗制滥造让我更爱苏联老电影了。亲爱的观众们,请去看好电影,别重蹈我的覆辙——千万别进影院看这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否则万一票房不错,这帮人下次可能要翻拍《只有老兵去战斗》了——想想就毛骨悚然。—— 在作者的狂轰滥炸的吐槽声中,我们却感受到作者抓住了电影的要害:这就是人物没有感情,表演空洞,根本拒人于千里之外,也注定不会让观众与人物的命运同频共振,产生共情心。 可以说,看起来嬉笑怒骂的这篇吐槽文,要比那些煞有介事的论文,要更切近这部2015年的致使缺陷。 我们不妨找两篇国内比较1972版和2015版的论文,只觉得这些论文是废话连篇,根本没有能抓住电影的要害点。 一篇名为“跨世纪的经典战争电影翻拍——俄罗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个版本比较”,刊于《电影评介》2018年第2期。这篇文章在概括电影的故事情节时,就发生了错误,文章写道:“一天,女兵嘉莉娅在森林里发现了两名德国兵,随即向瓦斯科夫汇报。”其实发现德军的是丽达,而根本不是嘉莉娅。
该论文认为:“新版影片中强调浪漫主义色彩,尽量摆脱苏联 电影中常常用到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影子。”不知从哪里看到新版电影里有浪漫主义成份,相比于旧版里的彩色回忆部分,新版里完全是商业化电影叙事,匆匆交代故事情节,根本无暇去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怀,更无浪漫主义元素,反而多了几分阴冷与生冷的肃杀气息。 论文也指出了2015版的不足:“新版把对话语言简单化、戏剧冲突简单化的结果,就是观众不能对人物丰满性格和形象进行理解。” 论文还是给电影留足了面子,想说电影里的人物刻画的严重欠缺,还遮遮掩掩地用言不由衷的论文体罩上遮羞布,而这正是不知所云的论文体文章的通病,与俄罗斯观众的吐槽文相比,可以说,论文甚至不如吐槽文更触及真相,这也是纸媒日益被互联网压制与淘汰的原因,因为纸媒上正确的废话,玷污了语言表达的直观与直感。 我们再来看另一篇论文“历史语境、叙事文本与消费实践—对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个版本的考察”,此文刊于《电影新作》2019年第8期。此评同样生搬硬套,未能触及电影的真正内里。 论文也认为“当新版舍弃了对前半程‘平静生活’的铺陈描述后,后半程的对抗即使再激烈也很难上升到‘悲剧’的层面”,与俄罗斯观众的吐槽文不谋而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年在电影技术上追求视觉冲击力,但是没有灵魂的视效再刺激,也无法激活心灵的共振,这正是许多院线电影令观众不愿前往一观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