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如何让工位成为能量充电站?
罗輯思維
2025年7月30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24日)

01

你的键盘旁,缺一个“隐形解压教练”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状态:明明任务堆积如山,大脑却一片空白,效率低得惊人?焦虑感如影随形,反而让压力雪上加霜——这正是陷入了典型的“职场压力闭环”:压力引发焦虑,焦虑催生效率低下,效率低下又反过来加重压力。
这时,你需要的不是一杯续命咖啡,而是一个随时待命的“隐形解压教练”——用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帮你在邮件轰炸中稳住呼吸,在截止日期前守住节奏。
《办公室解压指南》的作者布莱恩·E. 罗宾森博士,他是从业超二十五年的心理治疗师,他教我们的第一个做法是“压力扫描”:你可以每天下午三点,花三十秒做一次“身体巡检”。感受肩颈是否像被无形的手攥紧,呼吸是否浅到只到胸腔,眉头是否不自觉紧锁。这些都是压力在身体里埋下的“定时炸弹”。
心理学中的“躯体化理论”告诉我们,70%的情绪问题都会转化为身体不适,而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就能在压力升级前踩下刹车。
更进阶的做法是建立“压力指针”:记录一周内让你心跳加速的场景,标注对应的身体反应和情绪等级(1-10分)。
例如:连续收到五封催办邮件,感觉被淹没,此刻你感觉:身体反应——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情绪等级——烦躁8分。
突然被老板当众提问,此刻你感觉:身体反应——胃部紧绷,喉咙发干,情绪等级——紧张9分。
遇到交通堵塞眼看要迟到的会议,此刻你感觉:身体反应——肌肉紧绷,呼吸急促,情绪等级——愤怒7分。
发现一个重要项目可能错过截止日期,身体反应——头痛,无法集中,情绪等级——焦虑9分。
三天后你会发现,80%的压力其实来自这些重复的、可预测的场景——当你看清压力的规律,就拥有了主动权。针对这些高频“压力指针”,你可以尝试《办公室解压指南》中提到的小方法:对于“邮件淹没”,你需要做的是夺回控制权。
你可以每天固定安排两个时间(比如上午10:30-11:00,下午3:00-3:30),专门用来集中处理邮件。其他时间严格关闭所有新消息通知。提前告诉同事你集中处理的时间,紧急事情请打电话。到了处理时段,打开邮箱,对每一封新邮件,马上决定怎么处理。如果两三分钟就能解决,要马上进行。
如果这封得花更长时间,但知道下一步该干嘛(比如“要查完数据再回”),就把它放进待办事项里,标好截止日期或需要多久。如果是通知、抄送之类没实际作用的,看完就删掉或归档。别想着把所有邮件都处理完归零,这对你来说很难,而且压力更大。
重点是让每封邮件都有明确的“去处”,比如它们是:已处理、待办、删除或者存档。处理时间一到,关掉邮箱,专心去做待办清单上的事或其他工作。这种主动安排的感觉,能有效赶走被信息追着跑的慌乱。对于“当众发言紧张”这件事:关键在于管理预期与转移焦点。
你可以提前进行“预演”练习:详尽想象最糟场景并理性评估其真实后果,提前释放焦虑;在发言中紧张袭来时,允许自己暂停,刻意寻找一两位友好的“听众”将目光和注意力聚焦于他们,想象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性交流;你还可以提前备好两三个开放式引导性问题,遇到难题时抛出以争取时间、引导讨论、展现倾听。这些策略将焦点从“自我表现”拉回到“有效沟通”本身。
然而,比这些具体场景更隐蔽、也更顽固的压力源头,往往藏在你自己的思维模式里——那就是“灾难化思维”。就像书中描述的“假威胁”现象:老板皱眉可能只是在思考,你却脑补出“他要开除我”的连续剧;同事没秒回消息,你就认定“他故意针对我”。这些被扭曲的想法,会让普通事件升级为“生存危机”。
这时,你需要“教练”帮你马上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有客观证据吗?”“最坏的结果真的会发生吗?”“即使发生,我能应对吗?”
比如当你担心“这个项目搞砸就完了”,不妨列出过往“以为完了但扛过去”的经历——大脑会在具体案例面前清醒过来,意识到“灾难”大多是想象的产物。

02

解压,从工位上的一个“提醒物”开始

当你在工位前坐下,目光扫过堆满文件的桌面、电脑屏幕上永远显示“99+”的工作群消息时,是否从未想过——这片小小的空间,其实藏着解压的密码?
《办公室解压指南》中提到,在办公环境中融入自然元素、设置专属角落,能潜移默化地缓解压力,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一个微小的“提醒物”开始。这些摆在眼前的小物件,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帮你一键切换平静状态的解压小开关,让你在被截止日期追着跑的间隙,也能随时拽回涣散的注意力,找回对情绪的掌控感。
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在工作区域融入植物、自然光线或蓝、绿、黄等自然色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造力,并且有益于整体的心理健康。当你盯着屏幕两小时后,抬眼看看随手摆在桌角的绿萝叶片上的纹路,或是给它们浇一杯水,这个简单的动作能瞬间缓解压力——就像在狂奔中踩下一次温柔的刹车。
如果你身处没有窗户的隔间,不必让环境成为压力的帮凶。书中提供了实用的“视觉解压”方案:不妨在工位旁贴一张精心挑选的自然风景照——可以是你去过的海边照片,也可以是随手保存的森林壁纸。这张照片的意义,便是“让大自然帮你静下来,把你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它并非仅用于怀念假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为紧绷的神经提供一个即时的“逃生口”。
当你因一个复杂的报表陷入思维困境时,试着暂停,凝视照片里的海浪起伏或云层流动,让视线和呼吸跟随它们的节奏。这个有意识的停顿动作,能让过度活跃的思考中枢暂时休息,切换到“休息与消化”状态。
《办公室解压指南》中给我们分享的,“当你不再执着于完成任务时,人生便不再是轨道,而是旷野”。这张小小的照片,就是工位上的“微型旷野入口”,它时刻提醒你:眼前的报表、邮件或会议,只是你广阔人生画卷中的一个片段,而非全部。
更进一步,书中建议还可以引入“桌上小瀑布”就是那种能发出潺潺水声的、鱼缸或微型生态箱。想象一下:在连续处理紧急事件,感到压力飙升时,耳边轻柔的流水声能瞬间将你拉回当下,打断焦虑循环;观察鱼缸中悠游的小鱼,则是对“顺势而为”和“活在当下”最生动的诠释。这些自然元素的引入,是主动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创造“物理缝隙”,帮助你在喧嚣中重获片刻宁静与觉知。
更简单一点的方法,你甚至可以只是用胶带贴出一个“边界线”。线内是工作区,线外是“喘息区”。在“喘息区”里,你可以放一本诗集、一块香薰蜡烛,或是一副耳机。
当你需要短暂抽离时,把身体倾向“喘息区”,哪怕只是摸一摸香薰的瓶身,这个动作也会给大脑传递“我现在进入休息模式”的信号。就像书中建议的,“为自己创造一些舒适的喘息空间,哪怕是在通勤时听一首喜欢的歌”。这个边界物会帮你打破“无缝衔接”的工作惯性,让你明白:从“工作模式”切换到“自我模式”,不需要等到下班,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足够。
这些摆在工位上的“提醒物”,本质上是你与自己的“温柔约定”——它们不显眼,却在每个被压力裹挟的瞬间,悄悄对你说:“慢一点,没关系。”从今天起,给你的工位添一样这样的小东西吧,让它成为你看得见的解压信号,帮你在忙碌的洪流中,守住属于自己的那片平静角落。
毕竟,改变从不需要惊天动地,有时只是桌角多了一片绿叶,或是手边多了一个能握住的温暖物件。

03

当精神濒临崩溃时,这里是你的“心灵急救站”

当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开始重叠,敲键盘的手指变得僵硬,心里的火气像被点燃的引线般滋滋作响——你知道吗,这是大脑向你发出了“宕机预警”。这时,你不需要硬撑着完成那份报表,也不必强迫自己挤出微笑应对同事,你需要的是一个即时生效的“心灵急救站”
《办公室解压指南》里藏着许多应对这种时刻的“急救方案”,它们就像工位旁的灭火器,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却能帮你扑灭蔓延的负面情绪,让濒临崩溃的神经重新归位。
当你盯着简单表格却无法理解,眼神涣散,感觉思维停滞时,试试“正念呼吸法”。具体做法很简单,请你跟随我的指令,一起感受:找个舒服的姿势坐下,闭上眼睛,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用鼻子深深吸气,感受空气从鼻腔进入,流经喉咙,最终充满肺部,腹部随之鼓起;再用嘴巴缓缓呼气,想象所有的烦躁都随着气流排出体外。
如果思绪飘回未完成的工作,不用责怪自己,只需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呼吸。短短五分钟后,你会发现原本混沌的大脑像被擦拭过的镜片,重新变得清晰。当大脑被各种任务塞满时,呼吸就是那个能帮你“一键清理”的按钮,让你从“必须立刻做完所有事”的焦虑中挣脱出来。
当你想砸键盘,想对着屏幕怒吼,甚至想立刻起身离开时,这些冲动行为只会让事情更糟。试试“情绪命名法”吧!这也很简单试着在心里大声说出:“我现在感到非常愤怒,因为对方的做法让我觉得不被尊重。”仅仅是给情绪贴上标签这个动作,就能激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抑制原始的冲动反应。
就像书中说的:“当你意识到指责声只是你内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时候,内在支持力量便有了发声的空间。”命名情绪的过程,就是在给理性留出让步,让你不至于被怒火牵着走。
你还可以准备一个“情绪记录本”,在怒火稍缓后写下触发点:“今天下午三点,客户第三次推翻方案,我感到愤怒又无力。”写下的瞬间,愤怒就像从心里转移到了纸上,变得具体而可控。这种方法背后的心理学逻辑是“情绪外化”——当无形的怒火变成有形的文字,它的破坏力就会大大减弱。
当身体发出“电量过低”的警报,你需要的不是一杯浓咖啡,而是一场快速的“感官唤醒”。试试《办公室解压指南》里的“来回切换”练习,能帮你在五分钟内从疲惫中暂时抽离。
请你继续跟随我的指令:先花十秒感受身体的紧绷部位:可能是僵硬的肩颈,可能是紧锁的眉头,也可能是紧绷的小腿。仔细体会这种紧绷带来的不适感,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中相对放松的部位,比如温暖的手心、放松的脚掌。在这两个部位之间反复切换注意力,感受紧绷感如何一点点被放松感取代。这个过程就像给身体做“局部按摩”,能快速缓解肌肉紧张,让疲惫感暂时退潮。

04

为什么它值得常伴你手边?

在“卷不动又不敢停”的职场困局里,《办公室解压指南》提供的不是空话,而是一套即学即用的生存锦囊,帮你把压力化解于日常。它每页的独立设计,帮你提供碎片化轻松灵感,完美适配当下打工人的碎片时间。
它是小巧治愈本,适合常伴手边,时刻守护你生活与工作的边界线。放在你的办公桌上,让它时刻提醒你,要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
随书还附赠每日解压行动贴士,共有366句鼓舞你的话,每条都可以撕下来,你可以一天撕一条,也可以压力大的时候,就撕一条,一撕即解压,释放压力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还没有想好,你工位上的第一个“提醒物”是什么,不妨先放一本《办公室解压指南》吧!当微信工作群再次炸锅,当加班通知又不期而至,不必硬扛,只需伸手,翻开它,那份让你平静下来的力量,便可触手可及。将它放在你键盘旁,时刻提醒你,奋斗很重要,但你,更值得拥有不透支的人生。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