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是的,我从华为辞职了
是元圓
2025年8月2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26日)
 
前言
 
好久不见,断更两个月,发了一条离职贴后,全世界都向我涌来。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很多很多人来问我:
 
你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离职?
 
怎么离职这么突然?
 
离职了以后你去哪?
 
近一个月来,我几乎被上百个人问过,我相信点开这篇文章的你同样好奇。直到今天,我的微信依旧会弹出这些消息,我已经不知道我到底漏了哪些人,我忘了回复哪些人。
 
这些问题我也可以用一两句话简单地回复,但从想离职到提离职到正式离职,我用了非常非常漫长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只有我一个人。
 
现在,我又回到那个自信和生命力满满的状态,我笑起来还像个小太阳,所以我可以心平静气地跟你分享我这三年,我这三个月。
 
这篇文章是我迄今为止耗费时间最久最长的一次心理沉淀和自我思考。
 
所以我想提前做几个注解:
 
1)这是我人生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离职,它不是我的冲动,它掺杂了很多前因后果和多重因素背景,它也不是某个人某件事的错,它是我,基于我的人生,在当下阶段,为我做出的最优解;
 
2)我有很多公众号读者和朋友圈好友都是这么多年看我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我的叙述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与我,与我的前司相关的隐私,我会做模糊处理,我也不会去叙述任何宏大命题(关于组织、业务、架构等),我只叙述我自己;
 
3)我希望能用这篇文章为我过去的三年划上一个句号,我不想再回答任何人关于这里的任何问题了。
 
4)这篇文章很长,我写了很久很久,希望你有耐心可以看到最后,也许对你有那么一些启发或帮助。
 
 
Three years
 
这三年
 
 
我在夏天出生,我的整个人生都是从夏天开始的,读书,工作也不例外。
 
18岁生日那天收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22岁生日前夕收到工作录取通知书,我记得,是2022年6月20号。
 
但同时,我的每一个站点也都是夏天。
 
25岁生日的前一天,我提交了离职电子流,这是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2025年7月25号,是我在华为的第1132天,也是我在华为的最后一天。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篇文章,我写了三年。
 
华为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
 
其他公司面试我时,问我怎么看华为?我说,我对华为保持感激。
 
因为没有华为,就没有今天的我,没有华为这三年,我也不可能被猎头推荐给一家又一家公司,我更不可能来参加这个面试。
 
我刚入职时,我和华为智选车一样,是个新人,0帧起手。
 
那时车业务还不叫鸿蒙智行,叫AITO问界,门店门可罗雀;
 
那时我刚毕业,没有车行经验,没有工作经验,我的第一个工作内容是帮学员开通学习账号。
 
开账号,写案例,做比赛,出差,上课,这是我工作的第一年。
 
从杭州调往深圳的秋天,问界M7爆火,车业务从瘦狗业务摇身一变成为明星业务,同年,智界S7小订破两万,问界M9一跃成为新能源市场50万级科技车皇,再后来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品牌——鸿蒙智行。
 
2024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我最忙最累的一年。我先接手了问界新M5,拍了人生中第一支讲车视频,问界新M7我去了广州,享界S9我去了西安,下半年开始我开始独立统筹我自己的项目——智界R7。
 
2024年底,因为智界R7新品培训,我获得了华为终端BG总裁个人奖。
 
2025年,我们又交付了问界M8、尊界S800新品培训。
 
三年里,我参与了鸿蒙智行迄今为止五界的所有新品培训,见证了华为智选车从0到1,见证它从在牌桌下,到站上新势力排行榜第一名。
 
这三年的每一分每一秒,也都是我的人生。
 
第一次面对大我一轮的学员上课,第一次去陌生的城市出差,第一次做覆盖2000多人的培训项目,第一次录视频,第一次在鸿蒙智行官号做直播。
 
从第一次被骂哭到稀里哗啦,到现在轻车熟路做事情,都是这个平台带给我的成长。
 
我离职前开发的最后一门课件是鸿蒙智行品牌课,经手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尚界。
 
这些所有做过的事,都滋长成了我的自信与底气,这是我应该感激华为的地方。
 
这三年,工作几乎占据我全部的生活,是我的第一顺位。无论我有任何规划,我都会优先考虑我的工作排期。
 
人把时间和精力投在哪里,就在哪里有收获。
 
我也在这个公司里收获到非常可贵的情感与友谊。
 
我当然知道这不是一个谈感情的地方,这里只是职场。
 
但也得益于我的年龄,我是这里最小的大人,最大的小孩,也因此被很多人帮扶过,安慰过,教导过,大家给了我最大的耐心和包容。
 
离职这一个月里,几乎每一天都有朋友约我吃饭,跟我告别,送我礼物,真诚地祝福我,鼓励我,甚至帮我内推介绍下一份工作。
 
有一些过去的学员,在welink、微信、小红书上私发祝福给我。
 
我觉得我这几年没白干。
 
我以后也不会再向别人提起我在华为的日子,我会忘掉我带过的项目,忘掉我发过的脾气,忘掉我做过的ppt,甚至是我写过的课件我都会忘掉。
 
但我不会忘记那些一起出差,一起磨课件,一起欢声笑语的时刻,我也不会忘记这些在紧要关头拉我一把,拍拍我头的人。
 
人类有些时候活在某些瞬间里。
 
既然如此,如此得心应手的环境,这样好的同事,为什么还要离开?为什么离开得这么突然?
 
没有人会轻而易举、临时起意去放弃自己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一份工作,离职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决定。
 
用鲁迅的话来说,人要先生存,爱才有所附丽。
 
我想要更大更圆的月亮,这是我的贪心与野心;但当我发现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时,当我的情绪陷入到一种持续低落的状态时,我必须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还没提正式提交离职电子流时,很多人劝我,再熬一熬就好了,最起码找到下一份工作再走吧;你手里一份offer都没有,你这叫裸辞;你太年轻了,你太冲动了,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好的机会。
 
在过去三年,在业务野蛮生长的时期,我的部门也在野蛮生长。三年里,我换了4个主管,我一再被期许,却一再被搁置,有些时候我想,我像一条被搁浅的鱼。
 
我能看到潮水,它就在不远处涌动,有时会溅几滴水花过来,但它始终无法将我带到海里去。
 
我一直很恐惧我离开这条浅滩,我害怕离开了这条浅滩我什么也不是,也害怕我会被外面猛烈的太阳晒成鱼干。
 
我没有勇气离开,但同时我也知道,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游到那片海里去了,对于我来说,那是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
 
三年又三年,再等下一个三年,这便是我所获得的全部。
 
我努力过,为自己争取过,我也真的遇到了器重我、欣赏我的领导,但种种历史遗留原因,一切还是泡沫。
 
那片海对我的吸引力完全消失了,我不再对它产生任何热情,我决定纵身一跃。
 
那我不要了,我不在这个桌上玩游戏了。
 
于是我决定离职,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
 
我不知道我会游到哪里去,但不会是在这里了。
 
我不想再等待他人对我命运的垂青与奖赏,真正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
 
我知道我在部门最风雨飘摇最忙的时候离职,从某种意义上像是一种叛逃。但是过去三年我一次又一次把公司,把工作悬置在我的生活之上,我自己的感受却被我自己一再搁置。
 
我认为我是一个有天分的人,我值得更好的人生。
 
人这一生,命由天定,福自己求,能伤害自己和能保护自己的,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选择。
 
离职,是我送25岁的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
 
Develop
发展、困境与导火索
 
 
我身边有很多很优秀的女性,甚至职场上的大多数时刻,是她们展现出自己的魄力和担当,但大部分人在职场的增速,都是缓慢的。
 
她们也有不少人,跟我聊过她们的委屈和瓶颈。
 
我在职场上遇到过很戏剧性的一幕:
 
一位女领导对我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转过身来,另一位男领导对我说:凭什么你就要一直坐冷板凳?你不应该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吗?
 
男女思维还是有很大不同,对于女性来说,处理事情或多或少会掺杂更多感性的成分在,基于这样的基因,女性在职场中,就会鞭策自己甚至自己的下属更在意成长而不是钱。
 
可是,成长的目的是什么呢?忍耐和熬下去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合适的资源和位置去承接自己的成长,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根本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可走,这样的成长不能作用于自己,只会让这些优秀的女孩有更多的工作,不断地push自己,反思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用的工具。
 
只有合适的资源和合理的位置匹配,成长才能带来更大的价值 。没有前者,只有成长,这是职场里虚浮的胜意。
 
它跟没兑现的升职加薪一样,只是悬浮在女性头顶的另一个胡萝卜。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事实可以佐证,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没达到任何职业的高管职位。190个国家元首里,只有9位是女性领导。在大多数公司,女性占据董事会高管职位的比例是15%,从2002年开始这组数据没有上涨过,反而呈下降趋势。
 
我无意挑起男女对立 ,我解决不了这种世界问题,也不想思考,我只能解决我自己。
 
每个性别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性别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人也是一样。
 
我只是想告诉这些现在或者曾经处在跟我一样处境的女性,这些与我共事过的年轻女性,这些非常棒非常优秀的女性,我们都很好,不必反思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尽全力为自己争取自己应得的。
 
如果你现在坐着腰疼,你就站起来,不要无休止地反思你的坐姿是不是有问题,座椅材质是不是有问题,你先站起来。
 
过度反思,是一种病态的情绪内耗。
 
过去三年,我经常反思我自己,为什么领导不喜欢我?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还是不行?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我现在的心态来看,体制在这里,架构在这里 ,太多变素影响,这些事情也并不受我或者领导的主观意志影响而发生什么转移。
 
我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人做错什么。
 
但在当时,这些问题就像蜷伏在我心里冬眠的一条小蛇,在某些瞬间,冷不丁地咬上我一口。
 
为了安抚这条小蛇,我工作得更卖力,更出色,我的衣柜里有80%的衣服是随便拿出来在工作场合都得体大方的衣服,我尽量让自己在工作上相对成熟、有责任感、有担当,去搞定每一个难题。
 
工作就是我全部的生活。
 
我看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历史书,万历十三年,明朝那些事儿,张居正传,曾国藩传,南怀瑾,一页纸翻过去,是无数人的一生。
 
我看到他们的春风得意与樯倾楫摧,我看到他们的旷世奇才与无能为力,然后我安慰自己,他们都这样,更何况我呢?人生就是这样的。
 
我不停工作,不停看书 ,以此来麻痹和安慰自己 。然后有一天,我崩溃了。
 
白天在工位上我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情绪砸中,听不得一点周围的同事打电话的声音,烦躁。
 
晚上吃什么药都睡不着,只要一关灯一闭眼,我就控制不住我的眼泪和情绪。开灯开到凌晨三四点才睡,8点去上班。
 
我不知道我还要看多少本张居正,多少本南怀瑾,才能把自己从那种乌云密布的情绪里拔出来。
 
我去医院检查,一切指标正常。
 
端午节跟朋友去河源爬山 ,登上万绿湖山顶时,就是我现在的微信头像,我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 ,老娘不干了。
 
我必须离职,且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得自己照顾好我自己,我得对得起自己。
 
 
 
 
Quit
离职、上桌与恐惧
 
过去,我的心里有许多恐惧,我害怕外面的世界。
 
我害怕一旦失去这个如此熟悉的平台,我的人生会不可遏制地滑落,我害怕没有这个所谓体面光鲜的工作支撑,我会变得一无是处,我害怕很多很多事情......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份工作也是。
 
人类是生活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所有的美好与恐惧都是人为想象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这种恐惧所裹挟。
 
下定决心离职,不是我找到了多么好的下家,最简单最纯粹的原因是,我克服了恐惧,对未知的恐惧。
 
我不再害怕失去这份工作,我也不再害怕找不到下一份工作。
 
大不了不要了,找不到就算了,赚不了大钱我就赚小钱,我觉得怎样都无所谓,我觉得怎样我都能活下去,我觉得我做什么选择我都能把它变成我人生中最好的选择。
 
我不想再追求虚浮的胜意,我也不再在乎别人的评价或者看法,哪怕全世界亏待我,但我不能亏待我自己。
 
然后我发现过去那些所有困扰我,让我失眠、内耗的事情全都不见了。
 
离职,也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
 
你跨过一件你一直害怕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它也并没有那么恐怖。
 
这两年开始有很多关于女性上桌的故事,女电影导演,女作家,女编剧,女脱口秀演员,上桌这个词 听起来很热血沸腾,鼓舞人心。
 
一个人坐上桌,无论是男是女,都意味着Ta即将或者已经拥有参与游戏的资格或能力,Ta有机会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构建自己的影响力。
 
对于职场人来说,上桌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更好的机会或者进入权力体系的核心;对于自媒体博主来说,上桌意味着更大的流量池;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上桌意味着更大的利润点,更可玩的赛道与模式 。
 
本质上,它是个体对于世俗意义上规训的成功之路的一种期望与追逐。
 
大家都沉溺于上桌的叙事神话里。
 
在神话的余响里,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塑造成“桌”喜欢的样子,我们努力,我们忍耐,我们望着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桌,期待着下一个上桌的人是自己。
 
但现实,也许你什么都做了,但你还是离桌很远。
 
因为这根本不是属于你的桌子。
 
同事眼里的我,获得了平台,机会和荣誉,领导的器重与赏识,他们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劝导我,不要冲动。
 
他们对我说:“如果我是你,我不会走。你再等一等,下一个就是你。”
 
只要我等的足够久,上桌的人一定是我。这句话没有错,概率也是存在的,但有没有一种可能,一开始就错付了渴望呢?
 
你在不属于你的地方,错付了渴望,而一旦渴望崩塌,最终消磨的是自己的青春。
 
我不能说我对上桌这件事没有任何期待了,我依旧世俗,我在意生存与发展,但至少我知道,我眼前不止这一张桌子可以选。
 
而且最重要的事情是,你不能以牌桌上的人所制定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你的人生,你不能以他人的眼光去审判你自己,你还不够好,你还要成长。
 
不是这样的,你足够好,你闪闪发光。
 
我离职以后看到的职场,跟离职以前有些出入的。很多东西,所谓的能力,成长空间,它是且只是话术,它是庞大的公司机器运转所必需的手段。
 
没有人有义务对你的未来负责,他们也不可能对你负责,真正能对你自己负责任的,只是自己。
 
三年前,我以一个极低的起点进入华为,我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我用三年时间给自己兑换了一张跟市场议价的奖券。
 
现在,到了我兑奖的时候。
 
外面的世界,也许会更好,也许会更糟,但那又怎样呢?
 
年轻的时候,撞一撞南墙是不要紧的,因为身体好,愈合能力快,养几天就好了。年纪大一点,是撞不起南墙的,撞了以后房子车子老婆孩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啦啦倒下去,身体和心都顶不住。
 
像波伏娃说的那样:我能确定的是,我一定会走出困境。人生最初的那十八年时光塑造了我,我不会背叛那一切。无法想象我会抛弃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自己的希望,抛弃那些为我的生命赋予意义的东西。
 
我在哪,哪里就是我的桌。
 
匆匆三年
 
 
初代同事,是职场里白月光一样的存在。
 
一期一会,难得相遇,当知侥幸,当存感恩。
 
我入职的时候,大家对我的印象都是一个小胖妞,一个肉嘟嘟的小姑娘,一个爱哭鬼。
 
这三年,我们共同见证了智选车业务从无名之辈到站上牌桌;与此同时,他们也见证了我从校园到职场的转身,见证了我一步一步的成长。
 
第一年,我在浙江,跟其他省一起参加培训,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第二年,我在深圳,又跟地区部的同事一起做项目;第三年,又因为独立做项目结识了很多项目组的伙伴,离职的最后一周,时间基本被项目组的伙伴们包圆了。
 
他们是我在职场上的大哥大姐,跟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一秒,也同样是我珍贵的青春与人生。
 
 
我离职前的最后一任领导,他把下属当作自己的小孩,认真带教、赋能,尽力托举。
 
我的最后一个partner,是我这几年遇到最好的工作拍档,他是一个从头到脚都光明的人,一个你闭着眼睛倒下去会托住你的人。
 
但是历史的原因,因袭的负累,有些事情谁也无法靠个人意志扭转。
 
还有一些好朋友,是在华为工作认识的,她们比我更早离开华为,但直到现在,我们都还会在深夜里打上几个小时的电话分享生活。
 
有人对我说,在你没有选择的时候,你做的决定并不是你真正的选择,在你尝试了所有的可能性以后做的选择,才是你真正的选择。
 
那时她已经离开华为两年,刚刚申到欧洲的博士。
 
有人对我说,趁着年轻,去尽情游历,尽情去见你想见的世面。
 
那时他已经要去南非,去补上他世界版图的最后一块。
 
有人对我说,有时候你以为你在做选择,其实是命运在提醒你。人生不会因为你不活在社会时钟里就怎么样。
 
那时她也已经离开华为两年,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业。
 
空一点的时间,我一定把她们的故事都写下来。
 
在我犹豫不决的日子她们给了我抉择的勇气,在我离开以后她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能一直这么勇往直前呢?为什么我能一直做一个乐观的小孩呢?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总能遇见他们这样的人。
 
因为他们的出现与存在,我永远相信光明,永远相信我自己,我永远有勇气去选择新的生活,去开拓,去创造,去体验我没有尝试过的世界。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我有两个妈,一个是我妈,一个叫周妈,是我的大学班主任。
 
三八妇女节/致敬我生命中的光辉女性
 
最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特别想我妈。
 
我觉得我一个人单枪匹马走出来,走到今天,我妈是我最大的贵人。
 
我身上全部的勇气、饱满、热情、生命力都来自于她的言传身教。
 
我像我妈一样,爱哭爱笑,感情丰沛,但我从没见过我妈气馁的样子。
 
她到现在都没问过我,下一站去哪,但她做好了我随时回家的准备。
 
-
 
知道我离职,今天一大早周妈就给我打了电话。
 
像读大学时一样,她跟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
 
“没关系的,不开心我们就不干了。”
 
“犹豫不定的选择,发给我,我们全家帮你一起参谋。”
 
“如果我当时被领导赏识,那我此后的一生就是为了获得更多领导的赏识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我。”
 
“人要有一套强大的自我认知体系,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对得起自己,别人怎么想你怎么看你,都不重要。”
 
“回家多陪陪老妈,遛遛小狗,一切都没关系的。”
 
“现在我们还是那个积极、勇敢有正能量的小太阳。”
 
是的,现在我仍对一切充满希望,我觉得我非常好,特别好,我的人生有无限可能,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我想对她们两个说,真的真的很爱你们,真的真的。
 
Last endling
最后一章啦
 
 
最后,我想以庞颖的演讲做结尾。
 
“真正的配得感是,这是我的人生。
 
我的人生的酸甜苦辣,它是属于我的,我的痛苦没有任何一个人代替我去经历。那就代表真正的幸福,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替我去定义,不是只有世俗意义上的精英,才配拥有自由。
 
人只要可以自立,人只要可以把自己不饿死,我们就配拥有自由,我们就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一生。
 
普通人不是一个因,而是一个果。
 
人不是先天注定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我只能选大多数人的选项随波逐流,人是因为在每一次能选择的时候都选择了大多数人选的那个东西,随波逐流,才成为了大多数人。
 
在漫长的生命中,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形成的合集,塑造了我们。所以我们不能自我设限,我们要在每一次选择中都能独立思考,选择出真的能对我有感召力的那条路,才能真正过我们想要的人生。”
 
25岁,正是人生的盛夏。
 
祝你也祝我,无论是25岁,还是52岁,都能够在世界这个巨大的游乐场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当你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你就是你自己的军旗。
 
 
 
【番外的话】
 
 
 
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只想心安理得享受我来之不易的暑假。
 
我当然会有下一份工作,但不是现在,立刻,马上。
 
我会自动屏蔽任何问我下家、劝我考编、劝我相亲的消息....
 
我不会再审判我自己,我是我自己最宝贝的小孩儿。
 
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当水解渴,不当饭充饥,无关紧要。
 
如果我有能力承担我选择的后果,那么我不需要对任何人交代、解释或者愧疚。
 
谢谢你看到这里,晚安。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