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29日)
“本升专”和“博士的硕士化” 首先来看看,“本升专”招生的都是哪些学校、哪些专业。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包括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青岛技师学院,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 除此之外,还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等等。很明显,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专业都跟新兴行业挂钩。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 你可能会想,本科生都要回头读专科,这是不是说明学历又双叒叕贬值了呢?事实上,关于学历贬值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且这个现象在很多国家,各个学历层次上几乎都存在。 就拿博士学历来说,按说这算是很有竞争力的学历了。但就在今年6月底,《自然》发文,标题是《世界需要多少博士?博士生数量远超学术界岗位数量》。 这篇文章说的是,1998年到2017年期间,经合组织38个国家的博士总量增长了一倍,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增长,以至于学术界的岗位已经不够用了,博士只能到外面找工作。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到外面找工作不是也行吗?但是,要知道,博士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要让一个人具备产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 假如个别博士生,是因为个人兴趣选了别的工作,这无可厚非。但假如是因为学术界的岗位不够,导致大量的博士不得不去外面找工作,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也有人管这个现象叫,博士的硕士化。而相应的,还有硕士的本科化,本科的专科化,等等。 但总之,不管哪个描述,它们说的都是一件事,学历贬值。 02 学历贬值的过程是螺旋上升的 学历贬值这个话题本身不算新,但是今天,我想跟你说一个研究。这应该是现代最早的,关于学历贬值的研究之一。虽然早,但要想深究学历贬值现象,这个研究一定绕不过去。它来自一个很著名的社会学家,叫兰德尔·柯林斯。老人家1941年生人,今年84岁。 关于柯林斯咱们得多说两句,这老爷子的经历非常神奇。他本人虽然身在学术界,却一直看学术界不顺眼,确切地说,他是看所有的学历制度都不顺眼。1979年,他还出版了一本侦探小说,叫《哲学家的戒指》,讲的是学术圈的权力斗争和谋杀案。 年轻的时候,他还喊出过一句话,叫“不要相信30岁以上的人”。这句话被很多人讲过,但至少柯林斯自己一口咬定,是他最先喊出这句话。而有趣的是,说这话的时候柯林斯23岁,但他本人的多数研究成果都出现在30岁以后。你看,人还是不能把话说得太绝是不是? 在柯林斯的众多研究中,最著名的课题之一,是他对学历制度的分析。接下来,咱们就展开说说。同时,在柯林斯的观点中,我们也会穿插最近的研究数据来佐证。因此你不用担心接下来讲的东西已经过时。 首先,学历贬值的过程是怎样的? 柯林斯认为,这个过程不是线性展开,而是螺旋上升的。 什么意思?按照通常的想象,学历贬值应该是,从某天开始本科生变得不值钱了,然后就越来越不值钱。毕竟,一个社会培养的本科生只会越来越多,而供给越多,稀缺性就越低,也就越不值钱。 但是,柯林斯认为,学历贬值的过程并不是匀速的,可能是本科生一开始贬值,然后又出现增值,接着又贬值。就像股票的曲线一样,反复震荡。但尽管局部有高有低,总体上依然是往下走,是在贬值的。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因为一部分本科生发现自己学历贬值之后,就会想办法去读研。而当大量的本科生都去读研之后,就会产生两个结果。 一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反而减少了,因为大量的学生选择深造。 可能原来有100万人毕业找工作,现在其中30万人选择留校深造。这么一来,那些毕业后直接找工作的本科生,面临的竞争反而减少了。换句话说,学历深造,反而成了就业市场的缓冲器。在这个时期,你会发现本科生的就业阶段性地变好了。 二来,这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找工作,一开始,他们都处在“硕士”这个就业池里,对待遇的要求更高,对岗位的期待也更高。 但因为硕士的人数太多,竞争激烈,因此硕士就只能降低期待,而溢出过剩的硕士,就只能回过头跟本科生竞争。当“溢出”的硕士多到一定程度,大家觉得读硕士没性价比了,有些人就会干脆不去读研,而是只读到本科。假如这样的人多了,本科层面的竞争就会增加。怎么办?大家又会再次选择读研。 到这步,一个新的循环又开始了。在柯林斯看来,学历贬值就是在这个往复震荡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 03 柯林斯开炮“纸上能力” 2024年,美国的一个机构,叫机会平等研究基金会,还做了一项调研。他们发现,读博的投资回报比是77%,硕士是57%,而本科生居然和博士一样,也是77%。 换句话说,本科和读博,投入产出比都还行,反倒是硕士的投入产出比最低,中间层成了最亏的。 而按照柯林斯的理论,这可能就是螺旋震荡的结果,没准再过一些年,硕士多到一定程度,溢出的硕士就会让本科的性价比受到冲击。 当然,至少目前看,博士在各个国家的就业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2023年一季度博士岗位薪资同比增长5.1%,而硕士岗位下降了0.5%。 但相应的,博士的毕业难度也很高。就拿咱们国家来说,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6年到2023年间,博士生的延毕率超过50%,尤其2016年和2017年两年,延毕率超过65%。 而美国的数据也差不多,美国只有41%的博士生能在7年内获得学位,57%的博士生在10年内获得学位。2020年,美国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年龄是35岁。 再看英国,根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报告,在英国全日制博士生中,只有36%的学生在四年内完成了学业。 当然,前面说的只是总体数据。实际上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国家法律层面规定,博士的起薪不能低于某个数,以至于一些博士在简历里故意把学历写成硕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期的统计误差。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柯林斯早年的观点相当尖锐,他认为应该废除学历制度。他说学历制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就要求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本来是学生间的个人竞争,会逐渐发展成家庭之间的资源竞争,这会导致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 而且柯林斯一度觉得,学历的通货膨胀比货币的通货膨胀更麻烦。因为要想造成货币通胀,只需要多印点钞票。而要想造成学历通货膨胀,则需要建好多大学,培养好多老师,这期间又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就好比唐僧取经,货币通胀就像是唐僧一出门就捡到一本假经书。而学历通胀相当于,唐僧走错了路,然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拿到了本假经书。显然,后面这种情况更伤人。 但后来柯林斯觉得自己的话说得有点绝了,他最近几年自己也说,学历制度不能废除。假如没有学历制度,社会在其他方面的不平等可能会更严重。但是,老爷子可并没有停止开炮。只不过这回不抨击学历制度了,而是去抨击各式各样的考证。他认为考证要花很多钱,只会增加人们的债务负担。 注意,柯林斯反对的是考证,而不是学习。事实上,柯林斯一直非常支持终身学习,时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他认为成年人的竞争力来自实打实的能力,而能力要通过学习获得,而不是通过考证。 当然,柯林斯的观点还有很多,我们在这就不展开了。而且要强调一句,柯林斯的观点大多是基于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并不能代表所有国家的情况。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在得到App搜索他的一本书,叫《文凭社会》,这本书也有听书解读版。 04 学历不等同于能力 回到咱们国内,学历贬值什么时候会有所缓解呢? 之前得到App《政经参考》的主理人马江博老师计算过,2016年是出生人口数的下降节点,由此推算,从2038年开始,市面上的毕业生供给才会减少。假如再考虑到之前毕业生的就业挤压效应,可能要等到2040年,市场上的大学毕业生才会真正减少。 而与此同时,咱们国内也推出了一些机制,来应对学历贬值问题。 比如,大学正在从学历培养转向能力培养。 像复旦大学,设计了2+X+Y的培养模式,2指的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X指的是100多个跨学科的专业,Y指的是重点培养融合创新能力的项目。这个机制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再比如,国家层面正在推行倡导终身学习。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里就强调了这一点。 再比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和产业充分融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 换句话说,对于货币的通货膨胀,需要把水分挤出去。同样,对于学历的通货膨胀,也需要把水分挤出去。就像那句话说的,学历不等同于能力,关键是你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