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假如人生重开,这一局会更好吗?
罗辑思维
2025年8月12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8月4日)
01

前世今生,是物理可能?

蔡铮说,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大概五十亿年前恒星爆炸的产物。你看,这话没毛病,而是这也是天文学领域的共识。
大名鼎鼎的卡尔·萨根就说过,我们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的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星辰的孩子。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哪个人,具体到原子层面,他都是一堆原子的特定排列组合。大家的化学成分都差不多,只不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同时,统计学又告诉我们,只要时间足够长,任何小概率事件都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在无尽的时间里,只要最基础的原子没有消亡,那么即使是再复杂的原子的排列组合,都有可能再次出现。这就好比彩票,只要抽奖的次数足够多,再复杂的中奖号码也可能重复出现。
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庞加莱回归。在一个封闭的有限系统中,任何粒子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都会无限接近初始状态。
就好比有一个完全封闭的盒子,里面放入了一颗苹果,大约一周之后苹果就会发霉腐烂,而几十年后,苹果已经完全化为了尘埃。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苹果的能量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盒子中。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组成苹果的物质最终会分解成基本粒子,随后这些粒子又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最终它们会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而庞加莱复现定律说的就是,只要给它们足够长的时间,这些粒子可能又会出现曾经组成过的形态。它们会以非常渺小的概率重新组合成最开始的那个苹果。说白了,不知何年何月,那个苹果又回来了。
苹果如此,人也一样。今天构成你身体的所有原子,在遥远的未来,也许会按照一模一样的排列组合重聚。这就是蔡铮教授所说的,前世今生。

02

大脑偏爱熟悉而非正确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未经证实的假说。在科学界给出更明确的证据之前,你可以把它当成科学家的浪漫,不必太深究。
而且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也不是“前世今生”本身,而是想基于这个猜想,做一次头脑实验。
这就是,假如人生能重来,我们会过得更好吗?
这项思考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当我们犯错时,到底是会“吃一堑长一智”?还是会“重复地犯错”?
按照通常的想象,这不就跟玩游戏一样吗?重开一局,我当然能做得更好,会避免之前犯下的所有错误。
现在网上重生类的短剧很流行。有的故事开篇第一句就是,“我重生了,上一世杀我的人就躺在我身边,这一世我要报仇”。剧名有《重生之今世不做舔狗》《重生之这一世我当上王者》《重生后我成为轮回之主》等等。
这些剧情全都默认,人不会重复犯一样的错误,即使再蠢的人,重生之后也能走向人生巅峰。
但事实上,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事情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大卫·纳索,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为何我们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为什么呢?大卫·纳索发现,人类天生就有行动惯性。
比如,张三即使这次失恋很痛苦,被恋人伤透了心,但你放心,假如他下回再恋爱,找的恋人大概率上还和上一个差不多。
再比如,这种重复也体现在家庭层面,很多年轻人会犯和父母类似的错误。有人把这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有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释,但不管什么原因,这种重复就是会一直发生。
这些年,大卫·纳索的观点被多次验证。最近的一次实验是今年6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发布了一项研究,结论的原话是“人的行为动作会受到某个动之前重复频率的影响,而与奖励无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面对选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最熟悉的选项”,而不是“最好的选项”。
原因之一是,人的大脑有一个天然设定,它总是倾向于“节省能量”。一旦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选项,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而不会花额外的能量去做理性思考。

03

分阶段地引入“轮回假说”

那么,怎么让每一次决策都变得更理智,更有质量呢?
这需要我们强行提醒自己的大脑,去提升这件事的重要度。怎么提醒?得到《决策算法100讲》的主理人喻颖正老师介绍过一套方法,叫“轮回假说”
大脑为什么对眼前的决策不够重视?为什么会偷懒?是因为它默认,这可能只是个一次性的选择,是单次博弈,即使做错决定,代价也是有限的。相反,有时大脑对很多事会过度紧张,也是因为它把这件事当成了一次性的选择。
但是,假如你告诉大脑,这个决策不是一锤子买卖,你的人生要经历无限轮回,这个决策你bnik要做无数次,大脑自然会做出更合理的评估。我们也能更准确地判断出,哪些事值得重视,哪些事可以放过自己。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把决策分成三个阶段,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然后分阶段地引入“轮回假说”。
首先,做决策前,我们可以借助“轮回假说”建立暂停机制。也就是,在决策前先停下来问问自己,假如这个选择要重复100次,甚至无限次,你还愿意这么做吗?
这样思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对单次失败的恐惧,也可以避免侥幸心理。一旦把决策的过程拉长,我们就会逐渐回归冷静,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
比如,做职业选择时,我们可以问自己,假如再重复100次,你是否还会选择这份工作?再比如,假如你要选择某个风险很高的股票做投资,也可以问自己,假如这个选择重复100次,我是否还会选择这只股票。
第二步,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利用“轮回假说”,放大长期后果。
很多决策都会反复发生,比如,面对新机会是保守还是挺进?面对新技术是观望还是拥抱?在这类反复决策中,决策的重点不在于单次胜利,而是长期最优。
正确的决策即便产生了错误的结果,仍然是好决策。而错误的决策即便侥幸成功,仍然是坏决策。
比如,你身边有朋友推荐你去炒币,你拒绝了,结果他投进去的钱三天涨幅超过80%。这个时候,你选择不去投机,仍然是个好决策。喻颖正老师说,对于人生决策而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避免所有失败,而在于选择长期概率有利的游戏,并始终做正确的决策。
第三步,决策后主动接受结果,并且用“大数定律”思考未来。
什么是大数定律?它说的是,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理论概率附近。
比如,投掷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50%。只要你投掷的次数足够多,即便一开始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有偏差,最终都会趋近于50%。
回到现实生活,很多事情的长期结果是固定的。游戏持续的时间越长,运气造成的干扰就越小,你总能获得一个与你实际水平相称的回报。
就好比一个拳击手,偶尔一两次打擂台,胜负可能会受到各类意外因素的干扰,比如当天的状态、对手的超常发挥等等。
但比赛重复的次数越多,这些外部因素造成的干扰就越小。这个拳手的长期战绩,会无限趋近于他的真实实力。
换句话说,所谓“轮回假说”的核心就在于两句话。
第一,因为这场游戏要重复无数次,因此你需要制定最合理的战术。
第二,因为这场游戏要重复无数次,因此你没必要纠结于单次的输赢。
反过来,面对负能量,我们也可借助轮回假说去判断,哪些是短期麻烦,哪些是长期困扰。
比如,网上流行的一类状态,像“有点死了、悄悄崩溃、有一丝丝淡淡的死感”。这时“无限轮回”假说就可以提醒我们,这些状态只能是短期的自我放松,不能让它们发展成习以为常的“慢性炎症”。
其实,类似的决策工具还有很多。
比如,新闻发布会假设。假设我们面对一件事举棋不定,可以问自己,假设有一场新闻发布会,那么我愿不愿意向所有人宣布我正在做的事?
再比如,“睡前故事”假说。也就是,我是否愿意把我做的事情,变成一个睡前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我是否愿意孩子把我作为榜样,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做事?
说到这,你可能也发现了,这些决策工具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在帮我们想象一个更大的意义网络,让我们把当前的行动放置到这个更大的网络中去思考。
这个网络可能是更长的时间,可能是更广泛的关注,也可能是让你在意的身边人。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