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并没有
罗輯思維
2025年8月14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8月7日)
 
01

“一眼假”消息为何丝滑闯进大脑?

先来看看这个新闻究竟是怎么回事。不瞒你说,一般的狗血剧我不看,但狗血到这个程度,我就有点想看了,而且我猜想看应该不止我一个人。但事实上,这个短剧,根本不存在。
互联网上浩浩荡荡,不知多少个自媒体正在讨论的,是一部根本不存在的短剧。至少目前还不存在。讨论持续了一周,真相的声量愣是没压过谣传。
要说这个事的传播过程也是够奇葩的。据说7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的一个媒体,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霸总短剧风吹到美国》,里面提到,美国已经有了以特朗普为题材的短剧。
文章还描述了很多细节,说“该剧让美国中老年女性观众一边痛骂剧情离谱,一边忍不住付费追更”。
这个传闻大概满天飞了一周,在7月30日,风向变了,很多媒体开始发布辟谣,整件事算是画了个句号。
但是,仔细想想这个事情非常奇怪,因为它的破绽非常明显。首先,唯一流传的一张剧照,是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周六夜现场》的截图。
图源:社交网络
即使不了解《周六夜现场》,但起码讨论度这么高的短剧,网上总应该有点视频片段,或者更多的剧照吧?这些通通没有。
1.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以短剧的收费标准,这意味着至少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在看。
换句话说,这个“一眼假”的消息,几乎是长驱直入,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闯进了人们的大脑。就像热刀子切豆腐一样,丝滑无比,畅通无阻。

02

环境的影响,是隐秘而强大的

这是不是说明,这届网友警惕度太低,太容易被忽悠呢?可能也未必。我个人感觉,可能主要是这个事的气氛到那了。
什么意思?作家格拉德威尔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人与环境的耦合”。说的是,人的很多行为、决定、喜好,并不是完全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而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的。
比如,这两年有句流行语,叫“我上班丑关我下班什么事”。说的是很多人在公司和在外面完全是两个状态。在公司时像林黛玉,下班以后像方世玉。
还有的人在熟悉的同事面前很内向,见到不太熟的游戏搭子反而滔滔不绝。你看,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他的行为模式就不同。
再比如,很多年前的英国,煤气自杀的人一度很多。后来政府把煤气改成了天然气。按照一些人的设想,假如一个人铁了心要自杀,即使没有煤气他也会换个手段。但事实上,自从改成了天然气,英国的自杀率直线下降。
换句话说,造成一个人自杀需要很多诱因,包括自身的抑郁、当天的天气,以及周围碰巧有自杀的途径。这是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人与环境的耦合”
而且环境的影响,很可能是隐秘而强大的。
比如,我有个朋友曾经下定决心戒酒,平时他几乎抵制住了一切诱惑,堪称意志力强大。但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他参加饭局,大家都举杯,他的上司热泪盈眶地说了一段祝酒词,他还没来得及表明自己戒酒的决心,就被旁边的人半推半就,稀里糊涂地灌了一口。这一刻,明明花了很大毅力戒酒的他,就这么轻描淡写地破功了。至于原因,只是因为氛围到那了。
现在,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再看看前面的短剧传言。假如闯进人们视线的只有这个新闻本身,估计很多人一眼就能识破。但关键是,这个新闻的前前后后,还有很多的“氛围感”铺垫。
比如,这两年短剧确实很火,而且其中的爆款确实很赚钱。去年就有新闻说,中国的短剧创作者去美国拍片,创造了上千万美元的收入。
再比如,很多短剧的题材确实没有最狗血,只有更狗血。再比如,关于特朗普的各类奇奇怪怪的新闻一向很多,甚至有些新闻已经隐隐有了短剧的面相。再加上很多营销号把这个传闻说得绘声绘色。
而有了前面这些信息做铺垫,相当于很多人大脑里关于特朗普,关于短剧的“气氛”都已经烘托到位了。这时出现一个相关的假消息,就更容易被人当真。
当然,不小心相信这个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于这个短剧的事我们先就此翻篇儿。

03

别让这个世界对你完全得手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重点,是由此引发的一个思考,这就是,我们的判断似乎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信息环境、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等等。而且这些影响是不知不觉发生的,深刻程度要超过你的想象。
这个状态怎么描述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梅赐琪院长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别让这个世界对我们完全得手。
顺着这句话来看,假如一个人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耦合”效应在他的身上特别强烈,你也许就可以认为,他让“这个世界比较容易对他得手”。
显然,这个状态有点让人不自在。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我的同事作家贾行家老师有一番很特别的思考。他说,一个人是不是容易被环境左右,关键取决于他脑子里有没有一套属于他的“完备知识”。
注意,是属于他的完备知识,不要求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掌握“你”所需要的完备知识就足够了。
那么,哪些算是我所需要的完备知识呢?贾行家老师提了一个标准,你可以管它叫“小黑屋实验”。
假设我穿越到电影里,然后特别倒霉,被人冤枉锒铛入狱。又一不小心被关到了监狱的小黑屋里,就是电影里那种黑洞洞的单人牢房,要在里面被关上10天。那么请问,我大脑里面需要有哪些东西,才能让我不至于崩溃?
要知道,这个处境对人的折磨是非常彻底的,人被切断一切联系,独自面对四堵黑墙,还会很快丧失掉时间感,10天之后人可能会疯掉。
怎么办?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就有这么一段情节,男主角安迪含冤入狱,其间被关了两次单人禁闭。但他不仅没崩溃,而且还在出来后执行了一项长达十多年的越狱计划,最终逃出去了。
他是怎么度过这两次禁闭的?
第一次,他是因为私自在监狱广播里播放歌剧,被罚了两周。他出来之后微笑着说“有莫扎特陪我”。
第二次,是因为典狱长的陷害,这回他被关了一个月,意志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但也就是在这一个月里,他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制定出了一套周密的越狱计划。
这套越狱计划牵扯到专业的金融知识,他要用金融知识来替典狱长避税,从而让典狱长对他放松警惕。还涉及一定的地质知识,这让他能搞清楚哪里的墙壁更好挖,哪里适合作为逃生通道。也包括过硬的动手能力,要不然他没有办法去挖通隧道。
而安迪这两次禁闭所动用的两类知识,就是属于他的完备知识。
第一类是用来“安顿心灵”的知识,也就是安迪第一次关禁闭时想到的莫扎特。这让他在遇到极端处境时,内心能尽可能地保持强大,不会被轻易击垮。
第二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也就是安迪第二次关禁闭时,制定越狱计划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未必面面俱到,但恰好能够解决你所面对的问题。注意,是具体到“你”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两类知识,都没有固定答案。它们并不是以学科为依据的,而是以具体的人为依据。有人跑步时会开心,有人看油画时会幸福,这都是属于他们的“安顿心灵”的知识。同样,每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他们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也不一样。

04

要有勇气跟随你的内心和直觉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我们也就大概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完备知识了。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知道什么会让你开心?知道什么会让你踏实?你相信什么?你看,这些标准全都是基于自我的。
借用贾行家老师的话说,凡是能让你闭关静思的知识,就是你的善知识。别太在意它属于哪个学科,是怎么组合起来的。别被现有的知识分类所绑架,也不用追求语文作文式的中心思想。
就像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我几次试图将自己的成果连接成一个整体,都没有成功。假如我迫使自己的思想违背自然的倾向,强迫进入同一个方向,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同时,这个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因人而异。需要自我搭建,没有现成的获取渠道。比如,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心情烦躁,假如你偏理性,那么你需要的知识可能包括,脑科学、医学,你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调整生活习惯。假如你偏感性,也许可以参考正念冥想的方法。
到这里,我们陆陆续续地说了不少,从短剧一路说到怎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重点不外乎一句话,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许不仅需要那些能够“卷死别人”的知识,也需要那些能够“安顿自己”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基于你自己的感受。
就像乔布斯说过的,要有勇气跟随你的内心和直觉。它们不知何故已经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