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5年9月5日)
第一种,通过采用相信他人的合作策略,实现共赢。比如,有些00后会不约而同地不加班,不内卷。当然,这不是稳态,很多时候我们指望不上。
第二种做法,就是当我们从经济学上来分析内卷的收益时,如果发现它的收益为负数,我们就会自动停止内卷。
有人可能会觉得,卷的人,相比不卷的人,不总是有点优势,或者说收益么?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不能只考虑收益,不考虑成本。即便只有我们自己卷,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而周围人根本不卷,我们的收益也不是无限增加的。
就拿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来说,就符合这个结论。201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年收入达到7.5万美元,是当时一个家庭获得幸福生活的门槛。
一方面,如果一个家庭挣不到这个数,往往很难获得稳定的幸福。另一方面,再往后,幸福感和收入增长呈现对数关系。什么意思呢?家庭收入翻一倍,比如从7.5万美元到了15万美元,幸福感可能增加10%,但不会同比例翻倍,不会是原来的两倍。如果家庭收入再翻一倍,从15万美元增加到30万美元,幸福感可能又增加10%,但也不会翻倍。
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增加,是靠家庭成员大量加班带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卷带来的,那么家庭成员往往会因为加班的时间增加,而倍感痛苦。
这是因为,加班的痛苦和加班时间之间,类似一种指数关系。
比如,你每天加班半个小时,感觉不到什么;当你每天加班一个小时,你可能就感觉有点辛苦了;如果要每天加班两个小时,你会觉得辛苦加倍;当你每天加班三个小时,感觉到的辛苦又加倍,就是加班一个小时的四倍,而不是三倍。
如果真的加班四个小时,恐怕得半夜回家,这种痛苦的感受可能是十倍。这样一来,如果你单纯靠辛苦加班增加收入获得的幸福感,很快就不如从容生活来得高了。
也就是说,随着内卷程度越来越深,内卷的边际收益是不断递减的,而它的边际成本在不断增加,因此,一定存在某个点,超过那个点之后,内卷的净收益就是负的。
我把内卷程度和边际成本、边际效益的关系用图片表示了出来。
不仅为了提高收入的内卷情况符合图片的示意,任何内卷都是如此。一个学生题做得多,成绩会提高,但是边际收益是不断递减的,而边际成本在不断增加,最终会有一个点,这个学生的做题数量超过那个点,净收益就是负的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交点在哪里呢?这其实因人而异,有的人抗内卷的能力比较强,有的人弱一些。但是总存在一个点,超过这个点,越内卷,获得的直接收益就已经很差了。
看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问,如果其他人不卷,只有我们在暗自努力,我们能不能取得优势呢?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可能有点收益,但长期来看,卷的做法就是得不偿失了。
如果别人也卷,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曲线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结果就是所有人的净收益都大幅下降。
比如有一位同学讲,自己的孩子还不到三岁,就要去上编程课了,作为父亲的他感到担心和焦虑。其实这个年纪的孩子根本不适合使用键盘,哪怕是触屏的键盘,因为孩子的手指骨还没有发育健全,老用键盘,可能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一定要学,其实长远来看,是边际收益远远小于边际成本的做法。
我的孩子4岁的时候,我们送她去学钢琴,找的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钢琴老师,这位老师在招收每一位学生前,会评估孩子的手指发育状态,看看是否到了该学琴的年纪。她对我们讲,孩子四岁前不要用键盘,包括各种琴,因为那时孩子的手还没长好,频繁使用键盘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接下来我们说第三种做法,通过上升到更高的维度,来破解小范围的内卷问题。
我们先来做两个思想实验。
第一,试想一下,假如你的孩子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比如有某项突出的天赋,或者家庭资源优越,即使不上好大学,前途也无忧,那么你还会让孩子在考试分数上内卷么?
答案可能是不会的,你估计会着重培养孩子的其他长期能力。因为所有通过内卷进入好大学的学生,在内卷完之后,才和你的孩子竞争。而由于那些学生在分数上的内卷,等同于采用了双输策略,实际上已经消耗了不少精力,可能无法在长期发展中保持优势。
因此,在接下来更高层次的竞争中,你的孩子因为培养了更长期的能力,往往会更有优势。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一个比较极端的假设作为说明,对任何家庭的孩子并没有歧视。
第二个思想实验,假设你有一双预言家的眼睛,能看到未来。
你看到今天内卷出来的所谓不算太差的结果,在未来几乎没什么用途,今天卷不卷,未来都一样,你内卷的动力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还愿意接受内卷的事实,并且参与其中,是因为从短期看,内卷的危害不那么大,或者说,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交叉点,在内卷程度很深的地方,目前还没到那里。
但是,实际上,如果你看得比较长远,比较通透,你会发现从长期看,交叉点其实在内卷程度很浅的地方。换句话说,你所认为的目前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交叉点,从长远来看,其实是一个边际效益远低于边际成本的点。
比如说,你以为内卷加班的平衡点,是每天加班3小时,这是在短期来看。从长期看,可能只是每天加班一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一个人不仅钱多挣不了多少,孩子的学业也可能受到影响,甚至连家庭关系都可能因此变得紧张。当然,自己的身体垮了,是大概率事件。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短期看,好像内卷的危害不大,长期看,孩子承受内卷的阈值,比一般人想象得要低得多。
现在回头再看前面提到的两个思想实验,在第一个思想实验中,是把内卷行为放到更大的空间中去看待;第二个实验,是放在更长的时间中去看。不管是哪一种,你只有把范围放大了,才会发现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去无止境地内卷。
比如在孩子的培养上,先让他取得智力水平能达到的成绩,剩下的精力,可以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其他优势,以免他成年之后,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去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
很多二代,包括官二代,富二代和学二代,成年后表现出的优势,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聪明和条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看到的是更真实的世界。一些普通孩子,看到的是被他们的老师、学校,甚至不明事理的家长虚构出的世界,好像只要一直卷成绩,就能永远保持优势。
因此,那些二代们知道,卷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卷了,那样得不偿失,要在更大的时空里寻求发展;而一些普通孩子以为,只要一直卷,自己总有收益。
最后,我们讲讲一个人想要摆脱低层次的内卷,比较容易做的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适量地用一些钱购买经历和精力,前一个经历说的是体验,后一个精力说的是精神和体力。
比如你去旅行,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这就是购买经历,它能给你带来持久的快乐和长期的美好回忆。
一个年轻人,第一次自己离家远行,会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你可能还记得你在中学和大家一起郊游的快乐,记得你在大学见到了某个偶像时的激动心情。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就是保留快乐的东西,过滤掉不快乐的事情。因此那些快乐的记忆长期来讲,是不断升值的。
相反,物质给你带来的快乐是递减的,内卷成功给你带来的快乐,是会时不时被清零的。比如你买了一台大彩电,或者是一部新手机,一般兴奋劲也就几个月而已。通常,不久又会有新产品出来,这时候就有点尴尬了。
再比如,一个学生期中通过临时抱佛脚刷题考了好成绩,期末得重新再来。如果他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快乐当然是积累的,如果只是想靠刷题获得一个好分数,是会经常被清零的。更好的选择是,多去做一些不断升值的事情,而不是不断贬值的事情。
至于购买精力,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节省着用,不要把精力都花在内卷上。如果你有条件,可以花钱购买精力,比如花钱请专业人士帮忙解决问题,再比如把一些琐事外包给别人做,也就是让你省出更多的精力。这样,你可以在别人内卷的时候,去更高的层次,和他们竞争。
第二件事是花钱购买时间。第三件事,不要和别人比下限,因为比下限,总能找到更低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个怪圈,我的建议是,及时退出来,去寻找新的游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