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秋招焦虑的你,需要重新定义“工作能力”
罗辑思维
2025年9月25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9月20日)
 
01

工作是什么?

这本书一上来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工作是什么?”
这本漫画是用“书中书”的形式组织的。书的主人公名叫小隼,因为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业压力太大,休学后就和妈妈一起,回到了家乡广岛上学,和姥姥跟小姨一起生活。小隼的小姨是个自由职业者,主要工作就是帮图书设计插画,小姨正在做的项目,就是这本《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所以这本书的节奏就是,小姨做好了新一章的插图,就给小隼看内容,看了内容之后,小隼就回到生活里去观察,会发现自己看待很多事情的视角都不一样了,这样一步步地,完成了教育的过程。
工作是什么?书中给出的答案可能会和大家想得不太一样:工作是为了帮助他人,让整个世界链接在一起,而所获的报酬,则是对付出劳动者的感谢。
“工作是为了帮助他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一点就会感到困惑了,工作不是为了赚钱养家吗?但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很合理的:我们会发现,是人的需求催生了工作,比如,如果想看电影,就得有人去拍电影,还得有人建电影院,还得有人卖票、卖爆米花……
很多事情我们当然可以亲自去做,但是如果自己暂时没有精力,或者没有能力亲自做的时候,就需要别人来帮忙,这样就会有一个工作诞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的本质就是在帮助他人。
在有的工作中,这一点会非常明显,比如老师、医生,大家会天然觉得这些工作特别有价值——它们是很明确、很直接地在为别人提供帮助的,而且这些帮助是大家都需要的。
还有一些工作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比如现在常见的各种“坐办公室”的岗位,每天可能在录表格、做PPT、开会……这又帮助到谁了呢?
书中讲到,设有这些职位的公司是有目标的,比如一个游戏公司,开发游戏产品,就是用来帮游戏玩家获得快乐,里面所有岗位的员工,都为这个目标作出了贡献。
有一篇经典的文章叫《铅笔的故事》,讲的是一支铅笔背后,会涉及多少人的劳动。
追根溯源的话,是从种一棵树开始的,中间还涉及了成千上万人的工作,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跟铅笔有关,但正是这样的分工,使得铅笔变得非常便宜,非常容易被获得。
所以,如果只看到孤立的环节,就难以发现工作的价值,但从更系统的角度,就能看到中间的每一个分工,意识到每个步骤的工作,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现在我们的生活能如此便捷,是离不开这种相互帮助的。
所以书中紧接着提出,为了感谢这种帮助,我们需要付钱。通过付钱,我们可以表达对劳动者的感谢,这是社会运转的基本规律。
书中的小隼小朋友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了,并且开始用这种眼光去看待身边各种大人的工作。有了这种视角,在买东西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了,而是可以发现,原来世界上的工作有这么多。
他开始对工作这件事更感兴趣了,也更有动力每天去上学。

02

怎样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

但他也产生了疑惑,要怎样探索,才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呢?这不只是中学生的问题,很多已经进入职场的人,也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探索喜欢的工作,需要考虑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比如兴趣、擅长,还有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可以从自己喜欢的活动出发,比如听音乐、阅读、吃零食、陪小孩子玩,如果仔细观察,这些背后都会跟某些职业有关。
不过大家最容易观察到的,是跟喜欢的活动联系最直接的职业。比如很多日本小男孩,长大最想当的,就是足球明星。
但成为足球明星,只是少数人可以实现的愿望,书中讲到,如果一个人喜欢足球,其实可以干的事情可多了:比如可以做体育记者,去报道球赛;可以做理疗师,帮助受伤的足球运动员;可以做足球俱乐部的推广营销人员,参与策划活动方案;可以做运动装备的研发人员,研究球鞋怎么能够让人穿着更舒服,表现更好;还可以研究球场的草皮,怎么才能让球员不容易滑倒……
千万不要一下就被“成为足球明星可能性太小”的困难吓倒了!要记得某个工作背后,可能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选项。
另一个方法,就是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为什么特别喜欢做某些事情。
比如一个人喜欢做饭,可能是因为他喜欢那种一步步放食材,精准控制时间,最后得到美味的过程,如果是这样,可能他也很适合做一个化学家;也可能是好奇不同食材组合在一起是什么口味,总是想尝试不寻常的搭配,那可能也适合去做各种各样的产品研发。
每个特质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如果能探究清楚自己喜欢背后指向的特质,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就能够找到更多相关的职业。
除了喜欢,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发展成事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有人对擅长这个事挺有压力,老觉得自己得在某个事儿上特别顶尖,才配得上擅长。但并不需要这样,在自己能做的所有事里,找到那个相对做得更好的,就可以当做一个起点。
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发现自己擅长事情的方法,比如当有人夸你做得好的时候,你就可以留意一下,是不是自己都没发现这是自己擅长的事?
还有些人觉得自己身上没有什么优点,反而全是缺点,但转换一下思路,缺点就是优点了。
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特别完美主义,那其实是擅长去做一些对结果有非常高标准要求的事情;有的人觉得自己“认死理”,那其实也代表着这个人比较有毅力,不到最后都不会放弃。
这样去看待自己特质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缺点和优点了,更多是要怎样使用这个特质,把它用好,就可以变成优势。
如果说上面这些还是对小朋友的建议的话,后面讨论的几个问题,就完全是在跟职场人说了。
比如:如果已经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但入职之后发现工作中很多部分都不喜欢,那要怎么办?
书里给出的答案是:我们需要看得更长远——如果你认同这件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做好眼前的事。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是和工作的本质有关,因为工作不是为你量身定做,让你喜欢的东西,它的目的是为他人提供帮助和价值,所以如果它和你的价值,以及你的喜欢和擅长匹配度还可以,就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了。

03

什么是幸福的工作?

解决了如何探索自己喜欢工作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讨论什么是幸福的工作。
工作的意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很多人觉得意义是思考出来的,于是在面临无意义感的时候,就会开始思考,去看很多书,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事实上,工作的意义是在体验中获得的,投入工作所获得的积极体验,就回答了“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那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积极体验,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呢?
对工作的看法,是决定工作幸福感的第一个要素。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三个人都在工地上干活,都被问到:“你在干什么工作?”
第一个人说,你没看见吗?我在砌砖啊!
第二个人说,我在挣钱养家。
第三个人说,我在修建这座大教堂。
即使是做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薪水,有人也觉得自己是在被迫工作,有人却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两种人工作的感受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工作中幸福感的第二个重要来源,就是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实际行为。说得更直白一点,这关乎你的工作能力,把事情做好了,显然你就会越幸福。
但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一下工作能力。
这本书里对“什么是工作能力出众”的表述,有些是很反直觉的。比如书里还讲到,工作能力出众的一个表现,是愿意接受同事的帮助,反而工作能力不足的人会更想要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这跟大多数人的直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大家可能会觉得,独立完成所有工作,才是能力强的证明。
这也许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应试教育都是闭卷考试,是不能跟别人对答案的。但工作其实是开卷考试,它考的不是独立完成卷子的能力,而是调动资源的能力。
作者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很宽广的。他认为有两种学习,一种是平常在课本里学到的,用来考试的知识。另一种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未来生活得更好的软技能。
书中举出了5个“有能力”的特征,分别是好奇心、冒险精神、坚持不懈、乐观和变通。这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和心理学教授克朗伯兹提出来的模型,他研究人的生涯,是这个领域一位很重要的人。
这里面的逻辑是,凭着好奇心,你就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怀着冒险精神迈出第一步,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在挑战的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遇到变化也会灵活地调整计划。
这是很多在工作中做出成就人的共性。不过生活中大家不一定能提炼得这么清楚,当你去询问一个人如何获得成就的时候,他可能只会简单地告诉你,我只是运气好,但其实是因为这些能力,一个人才能够拥有好运气,才更容易获得成就和幸福。

04

未来职业的变化

此外,书中还讲了未来社会的职业变化。
说到这个话题,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AI的冲击。现在AI技术的爆发,让这个问题关注度更高了,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有一天会被AI取代?这个问题,这本书也回答得很透彻。
书里分析说,打包、装卸、收银这些工作确实更容易被AI取代,因为这些工作标准化、流程性很高,但还有一些工作是不太容易被AI取代的。
那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容易被AI取代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工作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其实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愿意承担风险、灵活地思考,以及做出复杂决策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会抱着找个“铁饭碗”的目的,把稳定当成一个优先级特别高的价值,希望自己找到一份永不失业的工作。
但书里提醒我们,这个愿望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的变化,现在的铁饭碗,之后可能也会消失。如果过度追求稳定和安全,其实反而是让自己处在了一个脆弱的状态里。去培养始终能够适应变化的能力,反而是更有竞争力、更安全的。 
除了科技进步带来的AI冲击,第二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更多元,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会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比如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价值观的人,因为分工越来越细,可能打交道的环节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会涉及如何跟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合作。比如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观念就完全相反,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冲突。
这是很多人成年之后可能也没来得及补上的一课,在价值多元,冲突变多的情况下,合作还有可能吗?合作能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这个问题其实很前瞻,但答案也同样不是能靠思考获得的,而是在遇到冲突,试着解决冲突,同时还能把合作推进下去的尝试中,逐渐浮现出来的。
这本书在讲沟通能力时,强调的是除了有意识地关注他人的需要之外,还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现在“主体性”这个词特别流行,因为假设你把一件事完全看成了服务别人的需求,确实会很容易觉得没劲。
会沟通其实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如果你认同一件事在大的价值方向上是有意义的,那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在以主体的方式合作。虽然大家的想法会有不同,但我不是乙方,也不是只为了他人的目标服务的,大家的想法大概率会有一个最大公约数,我们去找到它,再把事情往后推进。
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你的想法也很重要,不要做那种很乖的好孩子。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它要求你足够自信。怎么树立自信,这件事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也不为过。作者想要告诉大家,孩子小的时候,其实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很有自信的。自信之所以变弱,可能是跟我们后来的处境或者经历有关。
那怎么样去培养自信?书里提供了一些很具体的建议,第一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用为学不好的科目和做不好的事情自卑。就算也有很多做不好的事,人生足够长,长到有无数的变化在等着你,所以你不会因此产生多大的问题,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多下功夫就好。
第二就是不用试图一个人做好所有的事情,学会和别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就好。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完成,这或许可以算是一项能力,但不见得是一定要拥有的一项能力。世界上没有无所不能的人,我们也不必成为那样的人。
第三个趋势是长寿。长寿意味着人们健康工作的年限可以很长。本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只有40年,寿命延长之后,可能可以延长到80岁,和从前一直在做一种工作不同,从20岁到80岁的过程中,一个人一方面可以工作,中间还可以继续求学,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当然,这建立在大家已经认同工作是人的一种需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基础上。不然想到要工作到80岁,一定已经痛苦不堪了。但反过来,你可以想,人生还长着呢,我们对工作和事业的定义完全可以更丰富一些,没有什么是既定不变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漫画,作者很厉害的一点,就是把经济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常识都融了进来,你完全可以以这本书为起点,再去更详细地了解这些常识。
如果书中的有些观点你现在还不相信,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叫做行为实验,就是你可以试着按照书中讲的方法去做,看看会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更多不同。
有时候我们难以从某种惯性中跳出来,一方面是因为不够相信,另外一方面就是,从来没有按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行动过,所以没有相关的经验。
所以,做个实验吧!比如尝试了解工作背后的更多环节,而不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螺丝钉。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