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别再错过风口:低空经济的正确入场姿势
罗辑思维
2025年10月13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11日)
 
01

低空经济两大标志性事件

先讲第一个问题,低空经济的机会到底有多大。
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中国信息报》今年8月份的报道说,预计低空经济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万亿级赛道轮廓日益清晰。
而低空经济的爆发,我认为有两件标志性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原文表述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新增长引擎”。
到了2025年,低空经济继续是重点。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措辞上有细微的变化,在之前“积极培育”的基础上,变成了“培育壮大”。据我观察,这个表述变化背后对应的事实是,低空经济正在从“导入期”转向“成长期”,处在产业爆发的前夕。
低空经济是值得跟进的确定性大机会,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真想做的事。这意味着资源最多,动作最坚决。
这里我举一些具体例子,你可以感受一下。
我统计了下,中央表达了重点支持的大信号之后,至少有30个省份把“发展低空经济”写进了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至少22个省份已经发布了目标更明确、更成体系的《行动方案》。
其中,长三角、大湾区、川渝地区是主力军,另外一些省份也几乎都是经济大省,比如山东、湖南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对区域发展趋势的判断:未来的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看三大区域和经济大省。
另外,至少有40个城市发布了对应的《行动方案》,这些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第二类,产业基础好的城市,比如苏州、合肥、成都、重庆等;第三类,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比如桂林、海口等。
到这里,你能明显感受到,有关低空经济的政策密集出台,地方反响热烈。所以我综合判断,这是一个确定性机会。
而有关低空经济的第二个标志性事件也非常关键。就是2024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低空经济发展司挂牌成立,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为什么说这件事很关键呢?
第一,成立的低空经济发展司,行政级别很高。
不仅是由被称为“小国务院”的国家发改委这样的核心部委成立的,而且低空经济司和产业发展司、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等更综合的司局同级。
相比之下,同样是2024年成立的关于整个未来产业的机构——“未来产业处”,只是处级,隶属于工信部高新司;而低空经济这样一个单一产业的主管部门,就是一个司级机构。
第二,低空经济的产业地位,也很特别。
在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一众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低空经济是唯一一个在国家发改委有独立司局负责的产业。
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低空经济司成立这两件事,正好横跨了2024年,所以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2025年则是低空经济的“全面建设年”。

02

国家战略意图

我们前面说了,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国家对于低空经济的定位是国家级的“新增长引擎”,我的理解是,低空经济要解决国运级别的问题。
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我认为,至少有这四部分考量:
第一,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
这层战略意图,比较好理解,就是用技术创新,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物流效率,比如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农林植保、航空旅游、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就拿交通领域来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到,“加强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跨行业合作,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显然,低空经济并不只是一个产业,而是能联动多个产业、多个领域的经济形态。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也表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正快速崛起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
第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低空经济也是经济转型的关键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重磅文件提到,“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之前我也提到过,在城市竞争的宏观背景下,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正在面临不断内卷的尴尬困境,所以“反内卷”,正在成为自上到下的产业共识。但“反内卷”这件事,刀刃向内削减存量,做起来不容易。
而我理解另一个同时的办法,就是国家引导再开辟一个新池子,分流内卷压力。所以低空经济,同时也承担着产业转型的重任,比如新能源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向新能源飞行器制造转型,低空经济有可能再造一个规模媲美新能源汽车的大产业和大市场,从而持续扩大新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
前面两点主要还是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来分析。但产业一旦从导入期转向成长期,意味着产业重心,从研发、制造,开始转向消费。所以,第三点,低空经济也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之前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到了2025年,低空经济释放消费潜力的信号更加强烈。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
此外,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低空经济还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使命。这就是第四,作为容纳大规模就业的人才池。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就从人才缺口这个角度,表明了低空经济对就业有强烈的带动作用。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低空经济相关企业8万家左右。根据人民网的报道,今年前5个月,低空经济相关注册企业1.17万家,同比增长220%,超过了去年全年注册量。
企业扩张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多,当然这只是宏观判断,实际上同样是低空经济领域,不同城市、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差异非常巨大。

03

产业跃进的关键点

到这里我总结下判断,低空经济是同时解决多个发展难题的关键之一,一旦运转起来,发展上限极高,但目前还处在“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早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国家政策密集发布,各类资金密集涌入,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快速扩张。
当然,快速发展的另一面,是基建配套和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对于低空经济,我分析下来存在这么三个产业跃进的关键点。
第一,技术要进一步突破,比如锂电池的性能。
根据高工锂电的数据,新能源车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为200Wh/kg,但是要支持空中交通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也就是eVTOL,电池密度至少还要翻倍,达到400Wh/kg。
锂电池性能如果不突破,eVTOL 也只是个“大玩具”,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只适合少数人,产业不好实现大规模。目前不少锂电池供应商,正在陆续推出新产品,并且把下一代产品目标,都设定在400Wh/kg及以上。
第二,是低空基建的问题。
这里我类比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跃进离不开燃油车时代的基建红利:道路交通已经建成了,充电桩也可以建在加油站。但低空经济的低空基建,只能从无到有,比如适用于低空网络的通用机场、起降场等。没有“可起可落”的低空网络,很难有大规模应用。另外,空域管辖,涉及多个部门,比道路管辖的复杂度要高得多。
第三,就是消费场景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这三件事,既是我们观察不同城市低空经济继续发展的三个关键点,也是具体政策行动的主要内容。
事实上,对于新兴产业,大多数人总是习惯性地低估它的长期影响,高估它的短期影响,对于低空经济也是这样。
我的建议很明确,低空经济的上限非常高,不只是产业崛起,这背后更是全新的经济形态,所以不能忽视这一轮趋势带来的长期影响,同时,因为产业处在早期阶段,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有策略地寻找城市机会与就业红利。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