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12日)
汉堡王,1954年创立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是全球大型连锁快餐品牌,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经营着超过17,000家门店,是全球第五大快餐店,仅次于肯德基、麦当劳和必胜客,和麦当劳与肯德基并称全球三大汉堡品牌。
2005年,汉堡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截止2025年在中国开设了超过1300家门店,覆盖超过150个城市。 2025年11月10日,汉堡王宣布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汉堡王中国83%的股权卖给了中国的CPE源峰,母公司只保留17%的股份。 换句话说就是从此以后,汉堡王中国就是中国的了,虽然这个名字一听就很美国。
而在汉堡王之外,还有星巴克。 星巴克1971年创立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在全球80多个国家运营着超38,000家门店。 1999年,星巴克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截止2025年已经在中国开设了超8000家门店。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宣布把星巴克中国60%的股权卖给中国博裕投资,作价24亿美元,星巴克母公司保留40%股权。 而在星巴克之外,还有其他的。 迪卡侬,法国全资体育零售巨头,1976年创立于法国恩洛斯,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 2025年8月,迪卡侬被爆出有意出售30%中国业务股权的意向,对这一传闻迪卡侬官方的回应是“不予置评”,而不是坚决否认。 所以迪卡侬大概率真的有了这个想法,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找好买家。 还有1961年创立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的哈根达斯,在中国也是知名度很高,于2025年6月也传出了欲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传闻,其母公司对此也是“不予置评”。 有人认为这是外国知名品牌的“卖身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又代表什么? 首先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有人对此感到很惊讶,大概率是对这些欧美名牌企业有滤镜,觉得这些企业是无敌的,只有欧美巨头收购中国公司的份,没有中国公司反过来收购它们的可能性。 但实际上虽然这些企业的母公司在欧美,业务也遍布全球,但开在中国的分公司,无论是业务、员工还是资金往来都是一家中国公司,只不过股权是欧美公司的而已。 先把这些卖身的中国分公司看成是中国公司身份,然后再结合中美的数据来理解。 哪怕以美元计价,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已经达到了6.8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7.4万亿美元,中美两家哪怕以美元计价,社消市场的金额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中美两家的实力是势均力敌的,是差不多的,不是单方面碾压。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总有企业会经营的很好,也总有企业经营情况会不行。 经营不行的企业,那就卖掉,卖给能把企业经营好的人,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每时每刻这样的事情都在中国发生,也在美国发生。 欧美公司在中国运行的分公司,如果经营不行想卖掉,那肯定是价高者得,而在中国市场肯定是出价的中国企业多,所以卖给中国企业自然是大概率的。 这几次如果卖掉的不是欧美名牌企业,那根本不会引发媒体注意,类似这样的小外国公司被中国收购的案例那简直太多了,中国自己的公司运营情况不行卖给其他的中国公司更是常见。 刚才不是说汉堡王是仅次于肯德基、麦当劳和必胜客的国际巨头企业,和麦当劳与肯德基并称全球三大汉堡品牌吗? 实际上汉堡王算卖身卖的比较晚的了,因为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都已经卖身给中国企业了,都老早之前的事情了,属于市场自发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在这些基本市场原理之外,之所以欧美企业突然密集卖身,也确实和中美的金融现状有关系。 美国2022年开始加息,2023年把利率加到了顶,已经维持了足足2年的高息,现在降了一点还是有4%以上的高息,欧洲那边受限于美国利率,也只能维持一个高息。 而中国这边在持续降息,始终维持低息环境,完全和美国以及欧洲反着来。 高息和低息的差距,是能深刻影响企业决策的,否则金融就不会被称之为经济指挥棒了。 美国企业现在不缺资产,只缺钱,他们拿了钱之后哪怕只无脑的购买长期国债,也能立刻锁定一个长期的高收益,且无风险,真没必要苦哈哈冒风险经营企业。 现在很多国家也都追随美国进行高息政策,导致大家的情况都一样,资产卖不上价格,所以就没法卖只能拿手里。 但在中国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这边是低息环境,很多中国资金都缺资产。 对中国资金而言,寻找好的资产买入是头号大事,因为利率很低,无论是存银行还是买国债吃利息都不划算,但因为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中国资金只能收购中国境内的资产,不能轻易出境购买外国资产。 所以一旦欧美名牌企业动了想卖身的心思,那最终肯定是被中国资金收购,因为其他高息国家的资金所报的价格一定低于我国资金,这是两边的利率差所决定的。 而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也积累了很多原始资金,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穷二白了,现在能拿出钱进行投资了。 这些国际巨头企业从想卖,到真正能卖出去,那是需要耗时很久的,这么大体量的企业不是说卖就能卖的。 谈了很久终于谈妥了,如今开始密集签约了而已。 更典型的如我们小时候吃的银鹭八宝粥,还有徐福记零食,其母公司银鹭和徐福记在很多年前就卖给欧洲雀巢公司了,但最近几年也被中国企业买回来了,重新变回了中国的。 因为以前的欧美企业太多现金了,一堆钱砸下来创始人真扛不住诱惑,但现在中国企业手里太多现金了,于是就买回来了,扛不住诱惑的变成了欧美企业。 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欧美早晚会降息,一旦欧美的利率重新降到之前的低位,比如欧洲甚至实行过零利率乃至于负利率,那欧美会重新陷入资产荒,没地方可投的资金会重新大量去收购优质资产。 到时候我们现在低价买入的资产,完全可以再高价卖回去,类似这样的事情欧美企业在过去几十年的美元潮汐里可没少干。 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本质上就是一场小型的美元潮汐,只不过因为卡了外汇,导致低价卖资产的变成了欧美企业中国分公司了,和之前几十年发生的故事反过来了。 不行,得说点场面话。 通过将一部分业务交给本土资本运营,外资品牌能够在中国市场实现更好的发展。 嗯,其实是这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