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更上一層樓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8月3日

在最近的某一夜晚,我收到一位剛年過40歲的朋友給我發來的幾條微信。

 

那位年輕朋友在其中的一條微信中說:"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清楚無誤地道出了我一直嚮往做學生的原因,現分享之。"她在另一條微信中又說:"我近日不知為什麼,對生活在澳門感到懊惱,第一次感到生活在這個小城有種快要窒息的感覺,少年時對這個地方美好的憧憬,日漸感到絕望,有時候真希望自己不懂事,並仍然天真爛漫地過日子"。而分別在她先後發給我的那兩條微信的中間,她向我發了一篇摘自文學雜誌《鯉》中的題目為《心之王者》的文章給我。

 

在我讀了上述的兩條微信後,我感到這位年輕朋友的內心對現實生活感到的失望、不滿。對在她身上逐漸消失的對前途的信心感到恐懼和焦慮。也對她在少年時期過著的那種天真爛漫生活感到無限的留戀。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隨即打開,引起我那位年輕朋友如此共鳴的《心之王者》那篇文章的連結。

 

在打開文章的連結時,我看到的是,文章是由日本著名的頹廢派小說家太宰治所撰寫。雖然我從未閱讀過太宰治的著作。但我對他的名字卻不陌生。事關在幾年前,我曾在報章上看到為紀念太宰治誕辰100周年的報導。太宰治在短暫的人生中曾有5次自殺的記錄。他最後在39歲第五次自殺成功身亡的事實,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我對這位如此厭世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到無法理解。所以太宰治的名字從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但是因為我對自己的閱讀非常挑剔,而我非常不喜歡閱讀頹廢派的作品。所以一直沒有興趣尋找他的作品閱讀。因此《心之王者》是我閱讀太宰治的第一篇著作。

 

當我讀完文章後,我覺得作者不愧是一位馳名世界的出色作家。他對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具有超乎尋常的洞察力。在《心之王者》中,他用率真細膩的文筆,非常客觀地、理智地描述了何為【學生】的定義。他說:

 

【學生是思考的漫步者,是藍天上的雲。學生既不能是編輯,亦不能是官吏,甚至不能是學者。對學生而言,成為市儈的社會人士是種多麼可怕的墮落。但那並非是學生的錯,一定是有人在其身後唆使引導。正因如此我才會產生憐憫之心。】。

 

作者通過簡練的文字中充分地顯示了,他迫切追求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信任的內心世界。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給我發微信的那位年輕朋友在讀完這篇文章後,在心靈上對文章產生強烈共鳴的根本原因。

 

其實在我讀完這段說話的那一刻時,在我的內心也同樣的引起了共鳴。並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文中我引述的剛卸下學生身份走出社會不到三年的陳函思,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三次和我說的心裡話(詳情請閱博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陳函思的那三次說話,正是印證了太宰治在文章中所說的那句【對學生而言,成為市儈的社會人士是種多麼可怕的墮落】是那麼的正確。

 

那晚給我發微信的那位年輕朋友,雖然和我的年齡差距很大,但相信因為她在很年輕時,就隻身飄洋過海地去了歐洲求學。所以我確信在她成長過程中,她遇到的困難比同齡人多,而她遭受的磨練也比別人多。所以她無論在思維上,或是在言語舉措上都遠比她的同齡人顯得成熟和老練。另外也因為我長期以來已習慣和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家庭出生、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士交朋友。因此我們交往從來不存在因為年齡差距而產生的隔閡。我們之間的溝通和每次交談非常融洽和愉快,因此我們之間的友誼也是純真的。當然,由於她正處在精力旺盛的青年時代,所以她總是以快人快語處世,並以樂觀的態度憧憬未來。所以和她在一起時,她的青春氣息常常能感染我,並讓我忘懷自己已經年邁的事實。不過在那天的微信中,我體會到了這位朋友是處在告別青年、進入中年的迷惘階段。

 

在那一刻,我再次感到科技發達的神奇。現在我們只要一按手機,就能將我們的所思所想,和內心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的感受即時傳送給我們的親朋好友們,並和他們分享我們內心的喜怒哀樂。這不但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樂趣。並且也為我們每個人創立了一個舒緩內心感受的渠道。而在更大程度上,為我們建立一個增進和別人溝通的友誼平臺。

 

想當年,在我們只能通過書信才能和我們的親朋好友互通信息的年代,我們在寫信的那一刻,往往是寫下了我們心中的所思所想。但是當我們的親朋好友收到我們的信件時,我們當時寫下的所思所想可能已成了陳年往事。因此當我們收到親朋好友的回信時,我們可能早已忘記了自己當日的思想感情,有時更可能覺得朋友們的回信有些奇怪。也因為這個原因,在那個年代,我們相對比較難以維持和生活在遙遠地方的好朋友之間珍貴的友誼。

 

那晚當我看到上述兩條微信和那篇《心之王者》後,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回覆我的那位年輕的朋友。但是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對那位年輕朋友當時的心情可說是百分之一百了解的。如上所述,在那一刻我深切地體會到了這位朋友,墮入了告別青年時代和進入中年的迷惘階段。因為想當年在和她年齡相仿時,我也墮入人生低潮,並也出現過和她類似的迷惘。

 

在不自不覺中,我回憶起了,我自己在和我那位朋友相同年齡時,對世界上發生的一切的看法和感覺。我腦海中出現的一幕又一幕,把我帶回了過去。

 

其實我的這位年輕朋友,和當時的我一樣,可說是在事業上已略有小小的成就,也在社會上建立了自己一定的聲譽。按理來說,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前景充滿信心,也對我們所處環境的現實是滿意的。但是當時的我,和我這位年輕的朋友一樣,對在社會上發生的很多事情感到極度的不滿。那時的我除了看不到自己的前景和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不公平、及對那些貪戀名位、也不顧道德拼命斂財之輩感到厭惡外,澳門這個封建、保守的社會也常常令我感到窒息。我當時內心非常希望自己早日離開澳門,另尋一個健康、安全和道德的生活環境,但是我不知道何處才是我理想生活的地方。在那時我常常為天地之大,可沒有我容身之地而感到苦惱。並且常常在心中懷念自己無憂無慮、和感覺世界一片美好的學生生活。

 

1968年我是在非常不情願的情況下來澳門生活的。事關,1968年我從法國回到香港時,當時父親的事業規模很小,所以環境不允許我和兄長同在香港公司。由於兄長已先我而進入了公司,因此父親派我來澳門的公司工作。

 

來澳門之前我從未來過澳門。因此來到澳門後,我才發現澳門的公司因為管理不善而正面臨倒閉。我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雖然內心很不喜歡澳門,但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也只能臨陣受命接下這個爛攤子。

 

在到澳門初期時,由於我沒有管理公司的經驗,又面臨公司倒閉的壓力,因此我馬不停蹄地忙於公司改革和學習管理知識。在那段時間我除了吃飯、睡覺外,我的全部精力和心思都集中在我應該如何將公司從倒閉的邊緣挽救過來。因為我明白只有將公司從倒閉的邊緣挽救過來,我才能在澳門站穩腳跟。在這種情況下,我除了忙於公司的改革和埋頭苦幹外,根本無法顧及澳門社會上發生的一切。

 

其實在來澳門之前,我的人生經驗是非常淺薄的。因為在那20幾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我過的都是單純的、和社會脫節的學生生活。來香港定居和在法國求學的分別為期一年多的時間裡,雖然我從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環境轉變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環境。但是由於香港和巴黎自由自在生活方式很適合我自小就養成的【大小姐】性格。因此我很快就喜歡上了香港和巴黎的生活方式。不過儘管如此,我的生活還是以學習為主,所以我和外界社會接觸還是很少。也因此在我到了澳門才真正接觸到社會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在社會上的各類人群。

 

不過儘管除了埋頭苦幹,我無暇顧及在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對當時澳門經濟的落後、生活環境的惡劣、澳葡政府的不作為和華人社會中存在著的濃厚的封建家長制,內心深處還是產生了極度的不滿和反感。

 

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公司的情況改變了,公司也成了行業中的龍頭產業。而我也從青年時代,步入了40歲後的中年時期。儘管在那時,我在商界和政界中都已初露頭角,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但是我內心長期積累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卻一下子在那段時間裡像洪水般地泛濫了。也是在我40歲到50歲期間,是我對現實生活和對在澳門的一切都是感到最不滿意的時期。這些不滿常常令我在澳門感到窒息。我每天發夢都想自己能離開澳門並遠走高飛,我甚至希望能再次回法國圓我多年來的博士夢。也在那段時間,我經常怨恨父親並和父親無理的吵鬧。

 

直到有一天,父親由香港到澳門來公幹。那一天真的趕上我的心情特別壞。父親在澳門的那幾個小時中,我雖然陪伴在側,但是我卻一直沒有給他好臉色看。父親是一個很有智慧和很有忍耐心的人,他當然知道我不高興。但他忍到離開澳門返回香港前才向我說:“我知道你一直怨我沒讓你留在香港,但是你想如果你真的在香港工作的話,你是否就一定會比在澳門幸福?另外,幸虧直到今天,我還不需要靠你供養,否則的話你今天對我的態度,會令我無地自容。”

 

那天晚上我睡在床上無法入眠。父親的那些話不斷地出現在我的耳邊。我感到非常羞愧和後悔。我仔細地回想了自己的過去和在澳門度過的時光。我突然覺得來到澳門後,我的一切都相對順利,我沒有任何理由感到不快樂,更沒有理由埋怨父親。當然我不得不承認如果父親讓我留在香港的話,我的人生軌跡可能會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沒有人能肯定我就一定能比在澳門幸福。在那個晚上,我明白了我的不快樂是自找的,並和澳門及父親是無關的。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我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麼。而可以肯定的是,我的慾望遠遠超過我得到的一切。

 

在那個晚上我首次感悟到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而幸福與否實在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人所感覺到的幸福與否並非是受外界環境影響,而是完全取決於自已的內心對現實是否滿足。我之所以感到不幸福、不開心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的不知足和不感恩。

 

也是在那天晚上,我認識到了自己是非常的幸運。因為父親在澳門給我一個可以大展身手的舞臺,盡管這個舞臺有些破舊。但是有一個破舊的舞臺總比沒有舞臺強,而沒有這個舞臺我絕對不可能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在澳門社會上初露頭角。所以我應該對父親心存感激和感恩。從那天起,我再也沒有和父親無理取鬧。從此我定下心來,並懷著隨遇而安的心情在澳門生活。而當我放下心中對澳門的成見後,雖然澳門社會上還有很多我不滿意的地方,但是我發現了澳門的很多在別的地方難以找到的優點。我非但消除了內心覺得生活在澳門的窒息感,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我逐漸地愛上了澳門和澳門人。

 

回首往事,我感悟到人為什麼留戀過去和畏懼未來。因為當我們每個人從一個人生階段轉變到另一個人生階段時,我們在心理上都會出現迷惘、恐懼,甚至抗拒的感覺。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在進入青少年期時有反叛期,在進入中年時有對前途的迷惘期,而進入老年期時會出現恐懼期。不過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並在經過這些人生階段後,我明白了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們必須正確面對它們,並且妥善處理好它們。

 

最後,我希望我的那位年輕朋友,能和我一樣順利度過人生中的迷惘期,並在事業和生活上都更上一層樓。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