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有志青年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8月6日

(原文發表於20141228)

 

自從澳門同濟慈善會在北京設立辦公室,並以北京為據點在中國展開慈善工作的兩年半時間中,我認識了不少在中國從事慈善工作的朋友。其中絕大部分是年青的中國人,但是也有些年齡偏大的老年人。令我特別感動的是,其中還有一些為了實現他們心目中的將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理想,而千里迢迢來到我們中國的外國人。這些外國人往往會去我們中國最艱苦的窮鄉僻壤,默默地從事著幫助和他們完全沒有關係的人群改善生活的神聖工作。

 

大約在一年半前,在我們同濟慈善會北京辦事處主任Sandy的引薦下,我見到了一位中年德國人。在和這位德國朋友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了這位德國人在讀中學期間,發現在教課書中隻字未提兩戰期間德國納粹殘殺猶太民族的暴行。為了表示抗議,他違抗了政府徵服兵役的命令。當然為此他和政府之間引起了訴訟,也因此受到了當局的懲罰。但之後,他參加了國際慈善組織。先去了非洲參加救援貧困非洲人民的工作。多年前,他轉來中國不辭辛勞地,在中國的艱苦地區,從事慈善事業。期間,他在中國用中文完成了他的大學學業。雖然我和這位德國朋友只有見過一次面,但是他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聽說在中國還有很多類似這位德國人的外國人,在中國從事慈善事業。我內心對這些千里迢迢來中國的外國朋友除了由衷的敬佩外,也被他們的大愛精神和慈悲胸懷而感動。我告訴自己,外國人尚能遠離家鄉和親人到我們中國來從事改善我們中國人民生活素質的慈善事業,那麼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就應該在慈善道路上走得更堅定和更穩健。

 

除了上述提到的在中國從事慈善事業的外國朋友外,在過去不到三年的時間中,我們在北京開展了慈善事業,並在一年半前成立了澳門同濟慈善會的辦事處。在我們北京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全部是有理想和抱負的年輕人。在和他們的相處中,我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投身於慈善事業的,將自己奉獻給為社會大眾謀取福利的人的話,我想投身慈善事業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我對他們是心存感恩的。除此以外,在過去的三年中,我也認識了一些本可安享晚年的、已過了退休年齡的、全心投身於慈善事業的老年朋友。對他們我也非常敬佩。其中特別是【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的首屆理事長、現在因年事已高而退任為該基金會的榮譽理事長的魏久明先生、和在退休後到農村支教並創辦【為中國而教】的已達古稀之年的香港退休商人沈世德先生更可說是值得我學習的典範。上述我提到的這兩位老年朋友,不但他們自己身體力行地做慈善工作,並且不遺餘力地教導和帶領年輕人和他們一起做。

 

認識【為中國而教】的沈世德先生後,我欣喜地發覺在沈先生周圍【為中國而教】的團隊成員,幾乎全部是和沈先生年齡差距非常大的勵志青年。由於我一向願意結交年輕的朋友,所以我很快和【為中國而教】的團隊成員交上了朋友,並常常趁我去北京之際和他們交談聚會。和他們接觸時,我感到特別的快樂。因為我從這些青年身上感受到一些我自己因年齡的增加,而逐步消失的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理想的動力。這些年輕朋友身上的活力和朝氣常常能激起我繼續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情,也成為我重拾信心和繼續努力工作的巨大動力。為此我對【為中國而教】這個組織為何能吸引這些優秀的年輕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在興趣的趨使下,我上網了解【為中國而教】這個組織的組成、願景、使命和它的特色。

 

在網上查得的資料顯示的【為中國而教】機構簡介為:

 

【為中國而教】(TeachFutureChina,簡稱TFC)成立於2008年,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2014年“為中國而教”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北京為華而教公益發展中心”。

 

【為中國而教】的願景和使命為:

 

改善農村兒童的教育狀況。通過輸送年輕優質的師資,實踐創新的教育方法,幫助農村兒童接受更適合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持續推動教育公平,農村艱苦生活的磨練、教師工作對領導能力的要求,培養了項目成員的良好品格、領導力和實幹精神,他們在未來將以更大的能量繼續關注、推動中國教育進步。

 

推動中國社會發展

 

青年支教老師們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可貴的奉獻精神,為社會輸送正向能量;機構運營的自律、節約、高效,為公益行業帶來積極影響。

 

【為中國而教】的特色:

 

為有志於投身農村教育實踐的優秀青年提供保障和支持;

 

搭建改善教育環境、促進教育公平的公益項目平台;

 

將有效的企業管理經驗運用於公益事業;

 

組建影響深遠的校友會。

 

近年來我接觸到的立志貢獻自己一生而投身慈善事業的青年,如【為中國而教】、澳門同濟慈善會北京辦事處和其它慈善團體的成員,幾乎全部都是擁有大學畢業的學士學位,有的甚至是擁有碩士學位的80後和90後。在沒有接觸那些青年前,我因為常常聽到對有關現在的80後和90後的負面評價,特別是人們常常說,隨著世界經濟不斷的發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擁有的孩子數目大幅減少,所以每個成長中的孩子,在物質生活上比我們上一代相對的優越,並都受到特別的呵護和關懷,就如在溫室中長大的花朶。因此無論在學習中或生活中,承受壓力的能力和奮鬥、創業的精神,都要比我們正當他們年齡時要差得多。而在中國的情況就更特別,因為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改革開放後,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他們從小就被驕寵慣養,不知道什麼是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沒有追求理想的大志。在這種輿論的影響下,我一直在心中認為現在的80後、90後的年輕人是經不起壓力,也吃不了苦的一群。為此,我的內心往往會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存在著深深的憂慮。

 

不過自從我開始培養中葡雙語法律人才計劃後和在開展我的慈善事業的五年中,我接觸到了很多優秀的、有理想和抱負的80後、90後的青年。我開始認識到,我對現在的青年人實在是了解得很不够。我更認識到了我以前認為他們是經不起壓力,吃不起苦的想法,也是我主觀上對他們的偏見。其實想深一層,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在歷史上的哪一個時期,由於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條件都是不同的,因此人們對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就拿我自己和我的長輩比較,我和他們的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經濟條件都是非常不一樣的,因此我和他們的思維方式、教育程度都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要求和他們也必然是很不相同的。說起我的祖輩,我的祖父是一個出生在很貧窮家庭的寧波農村孩子。他很年輕就隻身來到上海這個大城市尋找他的黃金夢。在上海他既沒有錢、也沒有可靠的背景後台,因此曾做過很多出賣勞力的苦工。我的祖母和祖父的情況相似,也是來自鄉下。祖母和祖父結婚後,是靠替人洗衣服幫補家用。不過他們雖然貧窮,但是還是在艱苦中不斷努力工作和爭取上游。雖然他們到逝世之日尚未能說是在事業上有大的成就、生活上也不能說是很富裕,但是祖父也已和朋友們合伙開了一家小小的賣西裝料的呢絨舖,做起了能保證溫飽的小老闆。

 

我的姑媽在多年前曾經告訴我,她只唸了兩三年書。這並不是她不想唸書,而是因為家裡貧窮,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而被迫放棄上學的。而我的父親雖然因為學習成績好,獲得學校學費全免的鼓勵。但最後還是因為家境困難、祖父患病而不得在就讀高中一年級也就是他剛才17歲的那年,就被迫輟學,開始工作並擔起養家的重責。我的母親雖然出生在小康家庭,但是由於外祖父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母親小學畢業就沒再繼續升學,並且一輩子都做了一個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不過我的父母親一個在外創業賺錢、一個在內勤儉持家,因此我的父親在不到30歲時,就在上海創出了一番輝煌的事業。1949年父親來到香港,在香港語言不通、缺乏資金的情況下重新再打江山、創事業。由於父親的不懈奮鬥,和努力的工作,他在香港也創出了奇蹟,並被人冠以“世界毛紡大王”的美譽。

 

和父親那輩不同的是,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這一代人,都是在相對富裕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成人的。我們都在父母的悉心照顧下,受到相對高深的教育。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從來沒有為溫飽問題而擔心過,也不知道貧窮是什麼滋味,更不知道錢是如何來的。父母對我們的唯一要求是做好人、讀好書。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物質生活和父輩相比,可說是非常豐富的,也是無憂無慮的。不過,我們兄弟姐妹並不因為我們從小過著較為豐富的物質生活,而養成了嬌生慣養的習性和在步出社會工作後成為不思進取、不努力奮鬥的一群。相反的是,我們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根據每個人的主客觀條件,並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創造了自己的天地,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和我們不同的是,我們家庭中的下一代,基本上都是在富裕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成人的。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他們的物質生活都是相當充裕的,而他們所受的學校教育也是相對比我們這一代更全面和完美的。當然由於我們的大家庭越來越大,所以下一代中的成員的成就出現良莠不齊的狀況是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總的來說,直到目前為止,下一代中的家庭成員都不能算是太差的,而有一些更是年紀輕輕就創業有成了。

 

綜合對我自己家庭成員中四代人情況的分析,和對其他我熟悉的年輕人的觀察,我認識到自己過去對年輕人的看法是帶有偏見的,也是不正確的。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發達,每代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方法、追求的理想和成功的標準。但是這一些不同只是反映了因為時代的不同,人們有不同的表現。而且這些不同都是不會影響,和妨礙社會的進步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又一次領悟到,我們看任何問題都要全面,分析問題要細緻,不能聽風就是雨,或輕易下結論。就我以前認為80後,90後都是經不起壓力,也吃不了苦的看法,我現在也已完全消失了。因為我認識到了,一個人經不經得起壓力、吃不吃得起苦,主要是取決於這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和這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並不是這個人屬於哪一時代的問題,也不是年齡的問題,更不是出生或成長於富裕或貧困的家庭的問題。

 

最後,我在此衷心希望我們的那些有志氣、有理想的青年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穩健、走得順利,並多發光發熱、造福社會和人群,讓我們的世界和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