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道學、儒學、佛學對我的影響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10月3日
(原文發表於2014331)
由於同濟慈善會在過去的4年多時間裡發展得非常快,所以我現在的工作量很大,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密密麻麻的。我周圍的親朋好友看我這樣辛苦,都為我很擔心。並紛紛向我提出告,希望我放慢脚步,不要像年輕時一樣地拼命工作,而虧待了自己。但奇怪的是,最近我雖然很忙,但我的精神狀態和心情卻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兩會期間,我有幸見了一位已退休多年,但長期是我心目中偶像的首長。這位首長對我非常關心,而由於我們已經一年沒見,所以那天我倆促長談了三個小時。當我說起父親最近對我提的兩點要求時,首長表示非常贊同父親的說法。首長說從善重要,但身體更重要。那天首長詳細地問了我和同濟慈善會在過去一年中的發展。首長在聽了我的講述後,對我和同濟慈善會在過去一年中的工作表示高度的讚揚。但首長在同時多次提醒我,第一不要把自己累壞,第二做善事要量力而行。首長說現在人的壽命長了,所以我不能把自己的積蓄全部花光,而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因為家財花盡而老來無依。首長在我們分離時,還多次叮囑我,要牢記,做善事要量力而行。

 

那天晚上臨睡前,弟弟其鋒來電。在電話中,我告訴他首長怕我將家產散盡,而老來無依,所以囑咐我要量力而行。弟弟在聽罷後說:“放心吧,你絕對不可能老來無依。因為還有我呢”。雖然我相信我應該不會淪落到老年受苦,但是弟弟的話還是給了我無窮的安慰,和溫暖。回澳門後,和同濟在澳門的學生們一起聊天。在閒聊中,我告訴他們那天首長說的話。沒想到的是我的話音未落,李傑就說了一句:這不可能,因為到時我們每個人,一個月養你一天,你也不會老來無依啊!。他說完此話後,得到在場的孩子們連聲稱是,並和我一起哈哈大笑起來。那一場面之溫馨,相信是會令我終身難忘的。我環顧坐在眼前的孩子們,心頭湧上了一股少有的熱乎乎的感覺。這些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環境,但是我對他們每一個都好像特別熟悉。

 

其實孩子們和我相識僅都只有兩、三年而當我們相識時他們都已是大學畢業的成年人了。但是我和他們之間有一種奇特的感情。我愛他們每一個,而且在我的心目中,他們都是我的親生子女。我不止一次告訴他們,從我接納他們的那一刻起,我就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培養,我不求任何回報,我只求他們將來做個正直、善良的好人。我告訴他們,我不會因為他們在走出社會後,有變壞的可能,而放棄對他們的培養。因為我認為我做的一切是我應該、而且想做的事。而他們怎樣走他們人生的道路,卻是他們自已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我對李傑的那句這不可能,因為到時我們每個人,一個月養你一天,你也不會老來無依啊!” 感到有些意外,也感到特別驚喜。當然,我相信在我的人生中,我不會需要他們每月來供養我一天,但是孩子們的表態還是令我非常感動和感恩的。那天下午的情景,在晚上回家後一直不停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除了感動和高興以外,更感覺到自己在過去數拾年中,堅持艱苦奮鬥、和我渴望在自己有能力時,將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回饋社會的苦心都沒有白費。我感恩老天爺給我機會讓我在晚年,非但生活無憂,而且還能隨心所地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特別是在接近古稀之年,還能開闢自己的慈善事業,和做我熱愛的培養下一代的工作。我感到心中充滿幸福、自豪和滿足的感覺。

 

在那一刻,我內心清楚地明白,我一生之所以非常珍惜親情、友情和時刻要求自己盡量善待他人。並在一生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地求上進和而不斷地艱苦奮鬥,是和中國傳統文化儒學和佛學的影響分不開的。我感謝父母和師長在我人生道路上,對我的悉心教導和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立志要像他們一樣將教育下一代作為己任。 

 

在求學的時期,我沒有學習中國的國學和藝術,更沒有機會接觸道家和儒家的傳統文化。走上社會後,為了應付日常工作和學習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外,我根本沒有機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直到2009年,退下澳門立法會主席位置以後,我才有相對充裕的時間用中文撰寫博客,學習電腦和閱讀。通過閱讀我對道學、儒學和佛學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每個人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學、儒學和佛學的基本思想和價值觀有所了解。

 

其實雖然如我上述,在成長過程中,我的父母和師長們並沒有系統地、刻意地向我傳授過道學、儒學和佛學的思想和精神但是由於孔孟思想和佛教對中國老百姓的影響極深,所以師長們都會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和有意無意中,向生活在他們身邊的孩子們灌輸中國傳統文化和佛學中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因為這樣,中國傳統的孔孟思想和佛教的人為善等見解對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不知不覺中,我也將它們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標準。譬如:

 

由於師長們在我自幼年起就不斷地向我灌輸儒學中的【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對朋友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及盡本份、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他人要博、人要有抱負和有毅力、要尊重知識,並善於吸取别人的長處和推己及人”】等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它們都早就融入了我的身心,並成了我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說我過去在從商和從政中,略有小成的話,那是和儒學思想對我的深厚影響是分不開的。而當我踏入古稀之年後,開始從善也是和儒學中的【對待他人要博、人要有抱負和有毅力】的影響分不開的。

 

又譬如:

 

我的父母和長輩雖然都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是由於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我的長輩們一直向我灌輸【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不報、時辰未到】;【人要善良、要以德報怨】;【貪心是萬惡之首,不是自己的錢,不能入自己的袋】;【施比更快樂】等等的思想。而這些思想也早已融入了我的身心,並成為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不過我也一直認為佛教信徒的燒香和拜菩薩都是唯心的,是不符合唯物主義的。所以對我這樣一個讀理科出生的人,是不應接受的。

 

我真正開始接觸佛學知識,和感受它的偉大卻是在2009年退下立法會主席位置後。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我閱讀了一位朋友送給我的一本由已故聖嚴法師在生時,撰寫的《生死皆自在》。從此我愛上了由佛學大師們撰寫的有關佛學的書籍。也從那時起,我如飢似渴地閱讀有關書籍。我逐漸明白了佛學是一門從佛的視覺來闡述人世間的生命玄機並教人建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偉大哲學。通過閱讀佛學的書籍,我覺得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地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和人應該怎樣活著的道理。

 

對我影響特別大的是已故聖嚴法師。特別是他於2006年在臺灣大學畢業典禮上,要求學生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立定大方向和掌握大方向,並以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及三轉(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面對人生逆境。聖嚴法師勉勵學生要“對順境心存感謝、對逆境要感恩”對我的啟發和影響尤為巨大。因為聖嚴法師讓我明白了,我們雖然不能改變世界或世界上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已,並讓自己和世界上的人和事之間的關係變得融及和諧。

 

另外聖嚴法師在《學佛的基礎》一書中的一段下述話:【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眾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於討好殷勤,乃在於感謝恩人,原諒仇人,説明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更讓我明白佛和菩薩並不是廟宇中供人參拜的泥塑木雕。根據佛學思想,如果我們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人生,我們都必能領悟人生的真諦,並且我們自己也可能成為菩薩。因此佛學並非是要神靈來保佑我們,而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力量。所以說佛教並不是迷信的。

 

可能是由於在兒童時期,受到政府取締道教的影響,我對道家思想一直心存芥蒂,並認為它是邪惡的。直到2009年後我在網上接觸到道家思想後,才發現自己是錯的。因為道學提倡【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矯揉造作和順其自然。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道學,認為素樸為最,人為雕飾不美】和【素樸而天下莫能於之爭美】在我看來是再正確不過的。另外道家思想崇尚【崇儉抑奢、寬宏大量、不露鋒芒、居上謙下、以德報怨、寵辱不驚、身重於物、功成不居、為而不爭】、【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也都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應該和必須遵循的為人處世道理。

 

我在此必須提到的是,道家的天道自然觀,萬物一體論更可說是環保觀念的先驅。道家主張不過分干預自然。因為道家深恐因為過分干預自然而危害人自身,故不贊同為了文明的需要而改造自然。道家主張人物平等互不相害,道家反對奢靡生活,要人節制慾望,不要向大自然無限制地索取。

 

我為自己沒有早些接觸和理解道學而感到可惜,因為我想如果我能早一些領會它們的話,可能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會走得那麼艱難,也可能少走很多彎路。不過我覺得晚學總比沒學好,因為它們在我目前的生活和工作中,還是能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的。

最後我還要引述從網上找到的老子的人生論和大家分享。因為我覺得它對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地有用。它是:

 

【人生理想:老子筆下,有眾人、俗人、侯王、君子,有道之聖人乃其人生最高理想。「道」不僅是世界萬物的最後根源和生存發展的根本,也是萬物(包括人)效法的根本原則。聖人是「道」在人間的化身,他的基本特徵是「守道同德」。與一般人不同,他心懷戒惕,莊重可親,真誠坦白,敦厚渾樸,胸懷開闊,淡泊恬靜。

 

知足寡欲

欲望是人的自然本性,屬自然之欲,所以老子並不主去欲、無欲、絕欲。但除了自然之欲外,還有人為之欲,即對權勢、名望、地位、貨財、聲色犬馬等欲求。老子認為這些人為之欲是對人生有害的,故主張要減損和絕棄。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主張去除對聲色、服飾飲食、宮室等物欲的過分追求。認為若能知足去欲,這樣才是永遠的富貴。

 

返樸歸真

由於人們容易被外物所蒙蔽,遠離本性,使社會混亂。所以老子主張返樸歸真,不受外間世俗影響,社會便能安定和平。他認為善於為「道」的人,其修養如嬰兒般天純未散,元氣充足,形全精和。外表呈現出單純本色,內心保持樸質狀態。

柔弱不爭

 

老子的處世方法是以退為進,以柔制剛。柔與剛、弱與強是互相依存及轉化,當事物處於柔弱時,當中包括了無限生機,預示快要轉化成剛強。相對而言,老子認為「物壯則老」,凡是剛強的事物,最終都會轉化成衰老而死亡。故為人不應逞強好勝,鋒芒畢露,才可免災避禍。柔弱的具體表現就是「不爭」,老子認為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由於它處在低於百川的卑下之地。謙下不是永遠處下,不爭也不是消極退守,而是通過它以達至居前居上、最終獲勝之目的。

功成身退

 

「道」無聲無息地畜養萬物,功成而不居功、不主宰、不自恃,任由萬物自化自生。所以人們更不應矜功,若功成名就時仍鋒芒太露,貪慕成果,要求更大的名利,最終只會招致失敗。】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