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把自己當陌生人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10月24日

(原文發表於20131231)

 

日前,我寫了一篇《錯誤和遺憾》的博文。那篇文章是在讀了【文章閱讀網】上的一篇名為《人生沒有草稿》後的讀後感。今天我把摘自【文章閱讀網】上的另一篇《和自己坐個對面》仔細地讀了一遍。這篇文章除了文筆特別好以外,文章中也充滿了觸動心靈的深刻哲理。每當讀完一次這篇文章,我都會陷入深思。這真的是一篇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章。於是我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執筆撰寫這篇讀後感。現在我把《和自己坐個對面》的全文轉錄如下:

 

【世界上做的最久且最可靠的朋友就是你自己,而最被人忽視又最無法躲避的朋友還是你自己。這樣說來,最悲苦的孤獨不是身邊沒有知己,而是心中遺棄了自己,同樣,我們最需要的説明也不是來自別人的關懷,恰恰正是實在而頑強地自助。連自己都不肯接納自己,便無法要求這個世界給你一個位置,自己都不敢正視自己,便無法到紅塵中尋找理解。

 

其實,你是自己人生歷史的作者,更是自己的讀者,你是自己社會角色的演員,更是自己的觀眾,也許你做讀者的境界深些,你的歷史才會更有檔次,也許你做觀眾的水準高些,你的角色才會更見功力,而我們有時常常不在意這些,於是我們學會了自我標榜,而很不樂意自我批判,學會了自我掩飾而很難主動自我曝光。最大的欺騙是自我欺騙,而自我欺騙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想逃避受害的自己。為什麼不給自己一點信任,搞明白自己到底一頓吃幾兩乾飯,一天能趕多少里路,究竟手下能操持什麼活計?

 

和自己坐個對面,不妨把自己當個陌生人,冷眼看看自己的夢想是不是妄想,不帶偏見地聽聽自己的誓言是不是謊言,甚至還可能站起來和自己掰掰腕子較較勁,感覺感覺自己的把式是不是把戲。

 

特別是你更要閉上只想炫耀自己推銷自己的嘴巴靜靜的有耐心地傾聽一下,作為反方辯手的自己,不中聽又不無道理、不好接受又不難理解、不想去做又不做不行的慷慨陳辭。當然這個時候你是享有最終裁判權和最後決定權,只是你不要獨斷地排斥更不要武斷的拒絕,你對自己也要民主。不能站在對面換個角度推敲自己反駁自己,那他永遠無法完善自己。

 

和自己坐個對面,不是為了否定自己,而是為了防止片面從而尋求到真諦共同否定謬誤,和自己坐個對面,也不是為了泄自己的氣,而是為了平抑偏激從而領略到理智一起鼓蕩清醒的志氣。自己本身不是敵人,自己身上的錯誤、虛偽和偏見卻是你做人的大敵,對於大敵的熟視無睹和視而不見,終將為自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和失敗的隱患。更多的時候,自己是你假想的對手,多和自己較量幾個回合,才會有準備去和別人較量,有時可怕的不是被別人擊敗,而是明知自己實力不足技術欠缺又不去與自己試練,做些調整和改進狀態已無力改變而一敗塗地。

 

和自己坐個對面,尤其是在自己得意的時候和平安無事的時候,這樣你才保持了贏家的姿態,你才不愧為自己心靈最忠實的朋友。】

 

我覺得作者在上述文章中有一段令我感悟特別深刻的話。它是:【最悲苦的孤獨不是身邊沒有知己,而是心中遺棄了自己,同樣,我們最需要的説明也不是來自別人的關懷,恰恰正是實在而頑強地自助。】。

 

當然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孤獨、也不喜歡身邊沒有知己的關懷。但是我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因為我覺得孤獨和身邊沒有知己關懷,雖然會令人感到煩惱和空虛。但是在心中把自己遺棄,而不頑強地自助的時候,卻是人生中最悲苦的時候。

 

根據我個人的人生經驗,在我的一生中,我物質生活最艱苦的時期,是在安徽大學求學時每天挨餓的那四年和在巴黎邊打工、邊唸書的一年多時間,另外還有初到澳門工作時每天起早摸黑的打拼階段。儘管在那些時間裡,我的物質生活非常艱苦,但我從未抱怨,心中更不覺得悲苦。回憶自己一生,我內心感到最悲苦的、最無助的時候是,1965年離開上海移居香港,直至1968年由巴黎來澳工作的短短的,吃喝不缺、生活不憂的3年零1個月時間。

 

我曾在多篇博文中描述我在19657月至19688月底這3年零1個月的生活情況。在初到香港的時候,除了因為告別故鄉和親友令我感到特別孤獨和沒有任何人關懷我的苦惱外,我的內心感到最苦的是看不起自己。在當時,由於生活環境的劇變,在心理上我難以接受突變的生活起居方式。眼看著周圍同齡的青年個個都能自立於社會,並有本事養活自己。而我卻因為大學學歷不獲承認(當時國內大學的畢業文憑是一概不獲承認的),且不識英文而無法去找工作。更糟糕的是,我還要由父親養活,並伸手向父親索取零用錢。其實當時像我這樣還未成家的年輕女孩,住在父母家是正常的,也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我却非常難以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我覺得父母在生下我後,不但把我養大成人,並供我接受高等教育,對我來說已經是特別地幸運。我一直認為,在我成年並大學畢業後,父母對我已經沒有任何責任。如果說父母和子女之間還存在著“責任”的話,那也應該是我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之時。所以在那段時間裡,我心中充滿羞愧和怨恨,羞愧自己還要靠父母養活,更恨自己沒有出息,沒有能力。我生活在妄自菲薄並難以自拔的境地。我常常感到心中的悲苦難忍。也因此,在當我聽到,現今世界上存在著很多“啃老族”時,我內心的震驚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

 

在巴黎找到工作以後,雖然由於我賺的錢很少,生活很艱苦。但是我在內心不再感到羞愧和自責了。相反的我為自己能養活自己而感到很欣慰和驕傲。不過我在為自己能自食其力而高興之餘,我還是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夠理想,而常常怪責自己的無能。其實在法國那段時間裡,我內心一直憧憬自己能在完成法文學習後,進入法國的大學繼續供讀物理專業,甚至修讀博士學位。但是因為無法取得獎學金,而又因不願意再次向父親伸手要錢而被迫取消此一念頭。為此,我再次處於自怨自艾、進退兩難的無助境地。在那段時間裡我內心的痛苦也可說是難以形容的。我想正因為我曾有過這樣一段想繼續學業而無法實現的經歷,所以我知道因經濟原因,而無法實現願望的痛苦。因此當我在自己的經濟條件稍有改善後,就一直非常樂於幫助一心向學,而經濟條件不容許的青年們完成學業。

 

1968年當我來到澳門後,雖然當時的生活並不富裕、工作條件也很艱苦,但是我的內心卻不再感到悲苦。因為我在工作中看到了希望,我也相信只要我自己肯奮鬥和努力的話,我是有能力幹一番事業,並且也一定會闖出一番天地的。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我對19657月起至19688月底這短短31個月的時間中發生的一切,都可說是記憶猶新。當然我早已不會再為當時在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的瑣事而感到不快,但是它們對我來說還是刻骨銘心的。那短短的31個月的歲月,真的是我在這一生中最悲苦的時間。今天回顧這一切,相信其主要原因,並非是客觀的生活環境不夠理想,而是主觀上我對自己是持否定的態度,在內心裡極度地看不起自己,和對自己的未來不抱任何期望。在那31個月中,我真的如這篇文章《和自己坐個對面》的作者所述的那樣,我在內心將自己遺棄了。從上述的這些事情,我們不難體會到,物質生活的艱苦並不是最苦的,而心靈上將自己遺棄之苦才是最難忍的。

 

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有上進心的人,每個人也都會在人生路上盡力爭取自己的成功,但是我的切身經歷告訴我,我們在努力之餘,都必須要客觀、正面評價自己的能力。我們要防止因為求成心切,而操之過急,並強求自己做些自己能力不及的事。因為如果我們真是那麼做的話,不但我們的身心會陷入悲苦之中,其效果也可能會是適得其反,並一事無成的。

 

在此,我特別要提的是文章中的另外兩段文字,因為我太認同文章作者的見解了。它們是

 

【和自己坐個對面,不妨把自己當個陌生人,冷眼看看自己的夢想是不是妄想,不帶偏見地聽聽自己的誓言是不是謊言,甚至還可能站起來和自己掰掰腕子較較勁,感覺感覺自己的把式是不是把戲?】。和

 

【和自己坐個對面,不是為了否定自己,而是為了防止片面從而尋求到真諦共同否定謬誤,和自己坐個對面,也不是為了泄自己的氣,而是為了平抑偏激從而領略到理智一起鼓蕩清醒的志氣。自己本身不是敵人,自己身上的錯誤、虛偽和偏見卻是你做人的大敵,對於大敵的熟視無睹和視而不見,終將為自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和失敗的隱患。】。

 

我認同這兩段話的原因是,我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難免存在著偏愛自己的弱點。又因為人性中的這個弱點,令我們都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表露自己【待人嚴、律己寬】的為人處世態度。我們常常會認為,我們說的話最有理、我們的行為也最正當。所以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用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標準,去判斷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並對他人言行中不符合我們標準的地方加以批評和指責。這樣的處世態度會導致我們成為一個妄自尊大,專橫跋扈、不講道理、不近人情和無法與人相處的人。而這樣一個無法和他人相處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找不到朋友,而在工作中也會是寸步難行的。我相信這樣的人,即使再聰明、再能幹也無望在人生中獲得成功。當然在否定自尊自大的同時,我也很不認同心存自卑,和妄自菲薄的人的為人處世態度。我認為如果我們真的要做到既不自大又不自卑的話,那麼我們都必須正確地把握好正確做人的“分寸”。在我看來,要把握正確做人的“分寸”,我們就必須認識自己,並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客觀和正確的評價。而真正要對自己有客觀和正確的評價的話,我們就必須把自己當個陌生的第三者,並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審視自己身上的錯誤、虛偽和偏見。因為只有第三者的眼光和立場是客觀的。

 

對我來說,把自己當作第三者來看我們自己,和我們站在鏡子前看我們自己有一樣的效果。我們每個人都想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也因此我們會常常照鏡子。因為只有當我們照鏡子時,我們才能察覺我們的頭髮是否亂了?我們的臉上是否髒了?我們的衣衫是否不整齊了等等……而當我們把自己當陌生的第三者的話,我們就好像找到了為人處世的“鏡子”。因為如果沒有這面“鏡子”,我們是無法察覺自己言行的對與錯的。所以說我們要常常把自己當陌生的第三者,並用陌生人的角度和立場來分析我們的言行。相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自己言行中不正確的地方,從而才能改正自己內心的錯誤、虛偽和偏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