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放下”和“感恩”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11月11日

(原文發表於20131021)

 

最近每天早晨翻開香港報紙,都會看到殺人、自殺、佔領中環之爭論和幾乎每個星期的遊行等等令人閱後心中不悦的消息報導。因此週日陪父親吃完晚飯就跑回澳門。澳門雖然和香港只是一水之隔,但和香港比較,澳門的社會氛圍相對和諧,澳門的大部分人也都顯得比香港人快樂,並對現實也相對較滿意。在澳門當然也有對政府施政存在不滿的言論,但是絕大多數的澳門人都是比較溫和非常愛國的。澳門人幾乎都會很驕傲地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並且也都對【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安排非常擁護。因此在澳門的澳門人,不會將精力浪費在莫名其妙的無謂爭論中。也因此我發覺我越來越喜歡和珍惜澳門寧靜的生活環境和相對穩定的政治氛圍了。

 

回到澳門後,我開始閱讀一位好友在幾個月前贈送於我的,由星雲大師著作的《人間佛教叢書》中的“人生與社會”。我很喜歡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而這套叢書的包裝十分精緻,所以它更得我的喜愛。那天我將總共十本裝的叢書拿回家後,將它放在房間中顯眼的地方,並有意在短期內開始閱讀它,但是由於在過去的多個月中,我常常被繁瑣雜事所困,因此沒能定下心來閱讀。但是當我開始拿起書籍閱讀的那一刻起,就無法將它放下,所以我一氣呵成地用了足足兩個半小時將全書讀完。

 

星雲大師在書的總序中寫道:【我之所以將此套書名為《人間佛教系列》,是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道、成佛、說法度眾都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陀所说,本來就是「人間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誨,無論所寫、所言、所行,心中不時繫念眾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畢生竭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包容,社會彼此和諧進步。】。

 

近年來我接觸佛學,並對佛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不過因為我覺得佛學的理論很深奧,所以我常為沒能真正深切地將它領會而感到遺憾。我內心非常認同佛教教人為善的理念,也為此我常常想可能是因為自己並非是佛教徒,所以內心缺少了佛教中強調的“慧根”。為此我常常會糾結在如何才能發掘自己“慧根”的煩惱中。但是前不久,當我閱讀了南懷瑾先生撰寫的《金剛經說什麼》中的一些話後,我明白自己是完全沒有必要,為自己不能在短期內讀通佛學而煩惱和浪費時間。因為每個人都是在學習中不斷領悟並增加知識的,在學習佛學過程中,也不能貪快。應該知道自己能學多少,就學多少,不懂的就慢慢學的道理。南懷瑾先生所說的話是:【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和【煩惱些什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本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就是煩得很】。

 

在讀了多遍星雲大師的《人生與社會》一書後,我對其中所述的【無論所寫、所言、所行,心中不時繫念眾生的福祉】和【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包容,社會彼此和諧進步。】特別的認同。因為它們除和我目前追求的為人處世理念非常接近外,也再次堅定了對這一目標追求的信心。為此我決定在今後的日子裡,將更加努力地學習佛學。並終生以星雲大師為榜樣把自己的所寫、所言、所行繫念於眾生的福祉。

 

在星雲大師這本書中,有很多精闢的、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見解。特別是在我讀了“佛教的財富觀”和“佛教的道德觀”後,覺得實在是受益匪淺。於是我將這兩章重覆讀了好幾遍。並決定又一次做一個抄書匠,把書中的有關章節摘錄,以供自己日後參閱。

 

在“佛教的財富觀”中,星雲大師寫道:

 

【財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願望。財富可以分成很多種類,有物質的財富,也有精神的財富;有世間的財富,也有出世間的財富;有私有的財富,也有共同的財富;有現世的財富,也有未來的財富;有染污的財富,也有清淨的財富;有外在的財富,也有內心的財富;有一時的財富,也有永久的財富;有狹義的財富,也有廣義的財富;有有價的財富,也有無價的財富。

 

世間貧富之別,並非看金錢的多寡,應是看自心能包容多大,歡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黃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放眼看今日的社會,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窮人」,但有少部分是「貧窮的富人」。

 

錢財的獲得,必須要合法。用自己的智慧、力氣、時間,辛苦賺來的合法財富,才能用得心安理得。我們佛教要讚嘆合法的財富,不要有排拒財富的想法,因為信徒越有錢,信徒才有力量護法;佛教有錢,佛教才能復興。】

 

在“佛教的財富觀”中,有一節名為“佛教發財的方法”。在這一節中星雲大師說: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下從佛教裡的發財方法,提出六點來說明,其中前三點是一般世間所共有的發財方法,後三點是佛教發財的方法。

 

勤勞:我們雙手勞動,雙手就是我們的財富;我的雙腿勤於走路,開發財源,雙腿就是我的財富。財富是落在勤勞人的手裡,不勤勞,妄想得到財富是不可能的。

 

節儉:節儉可以得到財富。節儉並非專指金錢上的節儉,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若能愛惜時間,節儉時間,時間就是財富;不濫用感情,懂得適度節制,就會擁有感情的財富;生活上的物慾也要節儉,對於物質的需求,不奢侈浪費,就能積累財富。

 

寬厚:說話寬厚,為獲得人緣,人缘就是財富;待人寬厚,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就是財富;處世寬厚,會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財富。我們交友寬厚,處世寬厚,所謂居心仁厚,就會獲得富貴。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不但是中國儒家做人處事的方法,也是佛教發財的廣法。

 

信心: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你有信心,財富就在你的心裡。我們不但對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對事業,對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對於凡是淨化的、善美的、慈善的事情,即使是受了委屈,也不退失信心。

 

結緣:結緣是發財最好的方法。這個世界上要有緣才能生存,有很多人做事方便,是因為他結的緣很多。佛法講因緣,宇宙萬有所以存在,就是由於因緣。我們要發財、要生存,結緣非常的重要。

 

布施有人會懷疑:布施即是給人,給人又怎能發財呢?其實我們應該了解,布施如播種,你不布施,怎能有收成?佛教告訴我們,做【功德】就如種田,這塊福田一個叫【悲田】,一個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濟貧苦大眾,叫做悲田;對於長輩、師長、父母、國家,盡忠盡孝,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裡面播種都會有收成的。】

 

在另一章“佛教的道德觀”中,星雲大師用【一般人以為有了財富,人生就有價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義。其實人生的真諦並不在此,主要在於人格和道德的有無,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圓滿的。】作為這一章的開始語。

 

在這一章中有一節名為“知足感恩的經濟道德”。在此節中星雲大師寫道:

 

【生活上的富有,不完全以金錢作為標準,主要是能知足感恩。經云:知足之人,雖卧地上亦為天堂,不知足之人,雖在天堂亦為地獄。多少人家財萬貫,但仍然感到不足;多少人家無隔宿之糧,但仍然不改其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大迦葉在塚間修行,顏回居住陋巷,他們所以不以為苦,主要是因為有知足的修養。知足之後,進一步對社會要有感恩之心。】;

 

【我們之所以能生存於人間,主要就是仰賴社會大眾给於我們的需要;没有社會大眾,我們就無法生活。所以應該把經濟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上。】

 

在這一章中另有一節名為“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在此節中星雲大師寫道:

 

【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有的人受到別人的傷害、打擊,没關係,我忍耐起來,這雖然也稱為忍耐,但總是做得很勉强,而且碰上因緣,可能也會想辦法報復,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薩的忍耐是尊敬對方的忍耐,菩薩的忍耐不僅在臉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

 

【修學菩薩道德先要有道德意志,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志上建立社會道德意志。】。星雲大師在這一節中又提出了要建立:

 

道德勇氣:所謂道德勇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菩薩觀衆生迷着種種欲樂,沉淪於生死苦海中,而引生無量慈悲,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進而廣求無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斷的去做利益社會人群的事。

 

道德責任:有了道德勇氣,接下來要有道德的責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負責任的。菩薩修學佛道,當他們發了願心之後,除非眾生度盡,否則絕不輕易放下眾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脫的。

 

道德榮譽:菩薩的道德榮譽,是常常生起慚愧心,所謂「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總覺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眾生無法用盡全力。如果能力無法達成,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進,勤求無量方便法門。

 

價值:「偉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換來的讚美詞句,世間往往有好人難做,善事難為的現象。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們必須站穩腳跟,堅定信念,相信正義必然勝過邪惡,黑暗一過,光明必定到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道德價值的定律。我們必須肯定道德價值的見地,為了自己,進步再進步;為了真理,奉獻再奉獻;為了世間,服務再服務。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惡的;善的畢竟是芬芳,惡的終歸是臭穢,這是道德的價值論,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其實除了我上述摘錄的部分,在書中還有很多佛學的理念,我沒有真正的理解透徹。但是僅只上面摘錄的這些,已令我覺得受益良多。這次閱讀後,我對佛學的“財富觀”和“道德觀”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為此,我深感高興。我又一次感到自己一直辛苦賺錢,積累財富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直本著賺錢的目的,除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外,還是要將自己一生積攢的合法的錢財去救濟貧苦大眾。我為自己的理念和佛學賺錢的理念不謀而合而感到非常的高興。

 

在這一刻,我內心對自己過去和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感到特別的知足。而因為知足,所以我再也不會抱怨命運、更不會為了一些無謂的事情而起煩惱和生氣。我知道自己逐漸地,學會並懂得在生活中“放下”和“感恩”的重要。也正因為我現在常常會放下煩惱和懷感恩心態待人處事,因此我感到自己的生活得特別快樂和幸福。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