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心態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12月3日

(原文發表於2013715)

 

當我將博文《心》這篇文章放上網的第二天,我和幾位小朋友們一起吃中午飯。這幾位小朋友都經常瀏覽我的博客。但那天他們說,他們對我文章的意思並不完全明白。其實,我在寫這篇文章時也覺得特別的吃力。我之所以覺得我寫得吃力的原因,是因為我接觸佛學的時間很短,所以不要說對佛經之理解是非常非常的膚淺,同時對佛學大師的著作有時也可說是似懂非懂的。而且有時即使讀懂了,也很難將自己從文章中悟出來的道理寫成讀後感的。不過,因為佛經或者佛門大師的著作都是教人為善的大道理,所以即使再難,我都要繼續不斷地學習它們。

 

在過去多年中,弟弟其鋒曾多次和我討論“禪”的意思。但是由於我倆都對佛學一竅不通,所以討論後還是無法對“禪”得出清楚的解釋。而當我們獲悉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在年輕時曾去印度參“禪”,所以更有興趣瞭解“禪”的意思。其鋒曾向我說,由於我對學佛學很有興趣,所以他希望我能通過閱讀佛經和佛門大師著作,查找“禪”的定義,並和他分享。

 

其實除了其鋒想明白“禪”的意思外,我自己也特別想將“禪”的意思弄明白,因此我多次上網搜索有關內容。並把我從網上和書本上找到的有關“禪”的定義發給其鋒。諸如:

 

【禪是----看清楚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中所包含的貪、嗔、癡,當下就把它照破,所以,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自內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

 

【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水往低處流,雲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等等。

 

但令我感到非常沮喪的是,每次其鋒的回答總是“I dont  understand”。其實,網上的上述定義不要說其鋒不明白,就算我自己也不是太明白的。但除了抄網上和書本上的上列段落外,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清楚“禪”的意思。

 

自從開始寫博文,我都會將我博文的初稿發給其鋒閱讀。每次其鋒讀完後,都會將他讀後感用電郵形式發給我。但當我將那篇《心》的初稿發給他時,他的答覆是,“I can not understand it Maybe it is just too sophisticated for me”(我看不懂,可能對我來說是太深奧了。)。他的回覆令我感到很沮喪,因此在將《心》放上網的前一晚,我自己也仔細地將那份初稿讀了一遍。在讀後,我自己都感到文章冗長和難懂。因此在將它放上網前,我又花了很長的時間,將文章作了大幅度的修改。但令我沒想到的是,那天和我共晉午餐的幾位小朋友仍在讀後告訴我,他們還是沒能看懂我文章的意思。他們的話令我真的感到很不安,也有些啼笑皆非。

 

正在我為此事煩惱之際,我的同事楊先生,為我轉來了由浙江大學張應杭改編的一篇配上幻燈片的名為《生活禪---關於我們的“心”態》文章。這篇文章是我讀過的最簡易能明的有關“生活禪”的解釋。我如獲至寶,並馬上著手寫這一篇讀後感。

 

我現將“生活禪”的主要部分摘錄如下:

 

【生活禪關於我們的心態浙江大學張應杭改編

 

禪是什麼?  它是古代印度梵文“禪那”(Dhyana)的略稱,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則可以理解為關心修心的學問。

 

禪說心態決定成敗。

 

感恩憤怒愉快悔恨

 

其實,中國的文字就告訴了我們心之功能,所以禪說萬法由心生,一切全在人的心態。

 

要疊一百萬張骨牌,需費時一個月,但倒骨牌卻只需十幾秒鐘。要累積成功的事業,需耗時數十載,但要倒閉,卻只需我們心中一個念頭。

 

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但要人格破產卻只需要一個錯誤的心態,所以禪告誡世人心術要正。

 

心是什麼東西呢?

 

無法控制的情緒、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消極的心境、狹隘的心胸……檢查一下, 我們有這樣的心態嗎?

 

人生三寶  好習慣、好心態、好人緣。

 

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這個差異,就是心態。心態卻導致人生驚人的不同。

 

禪是一顆包容的心:

 

古代一位道行很深的禪師帶了一些弟子在寺院裡修禪。一天晚上,老禪師出去散步,發現院子後邊的圍牆邊有一張櫈子。他知道又有弟子偷偷翻牆出去玩了。禪師移開櫈子,自己蹬在那裡。不久,果然有位小和尚翻牆進來了,恰好踩在老禪師的背上。正當小和尚驚慌失措之際,禪師卻和顏悅色地說:“衣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裳吧!”

 

禪是一顆學會放下的心:

 

有一位叫黑指的信徒,雙手拿著兩個花瓶,前去參見佛祖。佛祖見到他後,說了一句“放下”。黑指連忙把左手的花瓶放下;佛祖又說“放下”,黑指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下了。佛祖仍然說“放下”。黑指不解地問:“我已經把兩個花瓶都放下了,我現在兩手空空,還要放下什麼呢?”

 

禪是一顆不後悔永遠向前看的心:

 

有一個人帶著一些瓶子上街去,其中一隻掉在地上,叭一聲摔得粉碎。這個人頭也不回,照樣走他的路,旁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聽到瓶子摔碎了頭也不回一下。他答道:“瓶已摔碎,顧之何益?還不如思量如何不打碎第二隻瓶子。”

 

禪是一顆永遠積極的心:

 

在艾森豪威爾小時候,一次與母親及兄弟姐妹們一起玩牌。有一陣子,艾森豪威爾抓到的牌很差,於是他抱怨不已。這時,他母親異常嚴肅地說道:“你要懂得打牌的意義在於永遠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你手上的牌不論好壞,都要接受它,然後竭盡全力地打。”

 

也許您目前還業績平平,也許您的成功看似遙遙無期,也許您的一份感情尚未找到歸宿,我能行!

 

在這個五彩繽紛、慾望多多、追求完美的社會裡, 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 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

 

禪說:不要追求完美。

 

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些缺憾,你是否有必要求完美?若沒有挫折,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關愛不幸的人。人生不可能太圓滿,有過缺口也非壞事。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因此,你無需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

 

禪說:不要有比較心。

 

禪說境由心造。由衷地希望你意識到,心態和我們的生活和事業至關重要。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你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你不能企圖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開心。】

 

這篇《生活禪---關於我們的“心”態》簡單扼要,並清晰地告訴了我們,“禪”就是“修心的學問”。而“心”實際上指的是人們無法控制的情緒、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消極的心境、狹隘的心胸……等等的心態。所以無論“修行”或“參禪”都是要修好自己的這顆“心”。而修“心”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去除不良的“心態”,並在為人處世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心態”是人成敗的決定因素。

 

文章又指出好的“心態”是:

 

【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是一顆學會放下的心;是一顆不後悔永遠向前看的心;是一顆不追求完美的心;是一顆不和他人比較的心。】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佛學中強調的消除人性中的三毒“貪、嗔、癡”的重要性。佛學中對“貪、嗔、癡”的定義是:“貪”是對慾望的執著,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嗔”是對於喜怒的偏執,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而“癡”就是對於喜好的偏執,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能解脫苦難。

 

結合我自身的人生經驗,我發現在一般的情況下“好人”和“壞人”其實並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本來一個很不錯的人,如果在貪、嗔、癡這人生三毒的侵蝕下,在“一念之差”的情況下犯了罪。那麼這個好人就變成了壞人。而這裡“一念之差”中的“念”很明顯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心態”的差異。也因此我們不難得出“心態”導致人生驚人的不同的結論。

 

我曾在博文中多次提到過和我相處超過長達15年的褓母。我一直對她很不滿意。我總覺得她說話態度差,愛頂嘴。而且她每天都板著臉,鬧情緒,我為此常常生氣、煩惱。但自從我開始接觸佛學後,我開始明白褓母幫我打理家務,是為我減輕了負擔,我對她提供服務應抱著感恩之心的道理。我還說服自己世上誰都有缺點,我對她的缺點又何必斤斤計較。另外,我也清楚知道因為自己脾氣過急,所以我對她的態度,也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認識到這些後,我下決心改變自己對她的態度。在過去半年多時間裡,我盡量不向她發火,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克制心中的“嗔”,並放下對她的成見,更不再對她惡言相向。令我驚喜的是,當我不再斤斤計較她在我眼中的一些“缺點”時,她好像變了一個人。現在她常常在我面前展示她燦爛的笑容。所以我和她也不再處於緊張關係的狀態中了。

 

我生活中的這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了我們的“心態”在我們生活中和與人相處時的重要性。相信如果我不放下心中的“嗔”,不改變我對她的態度,那麼可能我和她兩個人,每天都會在煩惱中度過。當然這對她故然不好,對我也未必是有益的。通過這件事,我現在更明白了釋達觀法師在《隨緣自在》中下列的一段話的意義。他說:【要快樂,自心知足不就有了嗎?要幸福,自心感恩不就有了嗎?要清淨,自心無亂不就有了嗎?要自在,自心隨緣不就有了嗎?因此一切唯“心”所造,所以要善用您的“自心”啊!】。

 

最後我還要引用釋達觀法師的心靈語錄它們是【修行不離生活,生活不離心,一心不離當下】和【修養是外在的行為,修行是內在心境;外在別人看得清楚,內在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我認為如果我們真的要生活得快樂自在的話,那麼就必須將我們內在的心態修好。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