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心》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12月15日

(原文發表於201362)

 

月前在一個友人聚餐的晚宴上,一位朋友向在座的各位朋友贈送了由聖嚴法師著作並由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的,書名為《得心自在》的小冊子。在小冊子封面上除了書名外,也印有另外兩句話,它們是:

 

【心自在,身自在。身心自在,福慧自在】。

 

在過去的不到兩年時間中,我閱讀了不少由聖嚴大師撰寫的書籍。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非常值得我崇敬的大德。那天當我拿到小冊子時我們的晚宴尚未開始,因此我趁機揭開小冊子,並開始閱讀首頁上的【編者序】。我一眼就被處在正中間有一段【生活中一切的喜、怒、哀、樂都來自於《心》。人生過得自不自在,關鍵正在於我們的心,心自在,人生就自在】的説話,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那一刻,我正有繼續往下閱讀的衝動。但是由於聚餐開始了,所以礙於禮貌,我不得不將小冊子暫時放下。不過儘管我把小冊子放了下來,但是我的腦子還是想着小冊中所說的那句話的意思。我黙黙地問我自己,最近我感到,自己很自在和快樂的原因,是否正如聖嚴大師所言,因為我的《心》自在?我這番自問,令我又想起了我經常自問的另一個問題---我們常用的這個《心》,究竟指的是什麼?

 

在我漫長的人生中,經常不斷地出現在我腦海中的3個問題是:

 

1)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生前是誰?我死後又會去何方?

 

2)我在這個人世上,應該怎樣活,才算是活得有意義,才能感到真正的快樂。

 

3)我自幼年起就一直受長輩、師長們“以善為本”思想的薰陶,因此在這一輩子中,我一直以“真誠待人”,“積善緣、去惡念”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但是我常常會問自己這個《心》字究竟指的是什麼。我也會常常為自己知其用,卻不知其解而感到困惑。因為我無法界定這個《心》字的正確定義。也因此對我來說,這個《心》字,是那麼的抽象,但同時又是那麼的真實。

 

對上述自己經常自問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我可說已基本上找到了答案。它們分別是:

 

我曾多次在我的博文中提到,我已不再糾結在“我是誰,我來自何處、又會往何處去?”這個問題上了。因為我覺得最要緊的是,我是否能把現在的這一輩子活好。糾結於過去我是誰,未來我又會是誰對我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事關,在過去三年多時間裡,為獻身於慈善事業,我曾默默地許下了一個,在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將自己奉獻給社會和幫助需要我幫助的人的【願】。而這個【願】成了推動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從而我忘我、不計報酬和不計個人得失地工作。每當慈善會的工作稍有成績時,我內心就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和滿足。這種快樂和滿足令我內心產生,在過去任何時候都從未出現過的平靜。我特別珍惜目前在平靜心態中度過的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由此我認識到把這一輩子過好,才是最重要的。也認識到我花心思和時間去想,“在我這生結束後,我是否會有來世?而如果我有來世,那麼在來世中我又會是誰?”是多麼的無聊,和無意義。

 

而我自問的第二個問題,我也已經從我一生的經歷中得出了的答案。其實我和所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一樣,我的人生是在不知道等待着我的將是什麼的情況下,一步步地走過來的。令我感到慶幸的是,我的人生路,和很多其他人比較,是相對順利的。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我發現在我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總好像在內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動着我不斷地學習和工作,勇敢沉着地面對人生中的一切困難。並指引着我在人生關鍵時刻跨出重要的每一步。而這股力量其實就是來自我心中的,我必須【有朝一日事業有成、生活幸福、富裕】的理想。

 

和所有的人一樣,我的人生路雖然比較順利,但是還是充滿荊棘,而且我的某些經歷甚至是包含着鮮為人知的艱辛。回憶人生中的件件往事,我都會有重嚐人生的甜、酸、苦、辣滋味。特別是想到,當我處在面臨大是大非問題的抉擇時,和面臨名利與道德操守之間出現矛盾時,我內心的掙扎和痛苦往往是劇烈的和巨大的。其實“名成利就”是每個人心中所渴望的,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真正要名至實歸地做到“名成利就”卻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因為我們心中有獲得“名成利就”的慾望,所以令我們對抗來自外界的、違反道德的誘惑的力量變得十分薄弱。這種情況對我來說也不例外,但是有幸的是,我內心追求理想的力量和師長們的教導,往往在關鍵時刻提醒和引導我不能為了自己達到“名成利就”的目的,而做出敗壞道德的事情。

 

今天令我感到很高興的是,我一直沒有辜負長輩和師長對我在為人處世方面的期望。更沒有為自己在人生中留下很大的遺憾而感到欣慰。今天我雖然不能算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但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活得心安理得,問心無愧。就憑這一點,我在人生路上已别無它求,而且在主觀上,我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也是活得有意義的。所以現在我已無需再追問自己,我應該怎樣活在這個世界中了。

 

那天當我看到小冊子中的那句【心自在,身自在。身心自在,福慧自在】時,我那個經常問自己的第三個問題又驟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一邊吃著飯,一邊再次想,人的《心》究竟應該怎麼定義?

 

很顯然,它不是指我們身體中的器官心臟。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常常會用“心酸”、“心痛”、“心情開朗”、“心情惡劣”、“心神不定”……等等來形容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另外我自己在寫文章時會用的“心靈震撼”、“內心感受”、“山不轉路轉、路不轉身轉、身不轉心轉”等等,用來形容我自身的情感和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在不久前,我更曾撰文認同星雲大師的觀點,並堅決認為我們每個人必須要“修好這顆心”。而這個《心》字倒底指的是什麼呢?在那一刻,我真的希望儘快從聖嚴大師的著作中獲得正確的答案。也因此在那天晚上,我一邊吃飯,一邊和朋友們談笑,但是同時我不斷地琢磨著這個問題。說實在的,我在餐桌上,真的是有些心不在焉。踏進家門,我立即打開小冊子,埋頭專心地開始閱讀。

 

依聖嚴法師認為【人心是一種維繫自我中心及自我價值的力量。換句話說,心是叫他人給你肯定及注意的自我價值,也是你追求滿足及對抗外力的各式念頭。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

 

聖嚴大師又說﹕【心是什麼?心可分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類。所謂物質的心是指心臟、頭腦。而精神的心,指的是感情、理性、思想、觀念等。】﹔【從佛學的立塲來看,頭腦細胞的意根加上意識才是心。人死後,頭腦雖在,但是已經沒有感情、思想。電腦可以記憶,錄音帶可以記憶,但是它們沒有思想。】

 

由此他得出的結論是只有有生命、有精神的頭腦才能被稱為我們的《心》。而這個《心》是本來每個人都有,卻沒能見到;本來就存在,卻沒有感覺到的;本來處處都現成,卻不知道的;本來時時跟我們在一起,卻沒有被發現的。它是:

 

【有功能但無法形容,有力量但無法衡量的人的本來面目。】

 

當看讀到這裡後,我突然感悟和認識到為什麼佛教強調“智慧”,和佛教中所謂的“煩惱心”和“清淨心”之分。因為我們都知道,人的“本來面目”是非貪即嗔的,也是愚癡而不知智慧的。而貪、嗔、痴的具體表現在人們執著於《你、我、他》上。因為如果我們心中常有《你、我、他》之分別時,就會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我希望和我不希望”、“我喜歡和我不喜歡”、“我需要和我不需要”、“我對他好、他對我不好”、“你有錢有勢,而我無錢無勢”......等等念頭。而這些念頭是我們在人生中起煩惱和不快樂的根源。所以當我們真正明白,令我們起煩惱和不快樂的根源並非是來自外界環境,而是自己內心的執著時,我們就必須要慢慢練習,放下並丟棄虛妄的執著。而如果我們不再自尋煩惱,那麼其結果一定是,我們的《心》逐漸向清淨的境界靠攏,而我們亦會是活得快樂和自在。

 

聖嚴大師除了讓我明白“心自在,身自在”的道理外,他還指出導致社會問題叢生,和人們價值觀混淆的另一原因是,因為人們無法釐清“需要、想要、能要和該要”的分際。他說其實人賴以生存的實際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最後聖嚴大師說,名位財勢人人都喜歡,可是非分之名是虛名;非分之財,是橫財、不義之財;非分之位是虛位。因此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該要”和什麼是“不該要”的。

 

那天晚上,當我讀完那本小冊子,上床休息時已經是半夜了。我覺得有些困意,但是我內心卻感到很充實和滿足。因為我從那本薄薄的小冊子中,找到了我長久以來想要,但沒能找到的答案。在睡著之前,我腦子裡不斷的縈繞著聖嚴大師的那句話。【心是叫他人給你肯定及注意的自我價值,也是你追求滿足及對抗外力的各式念頭。】。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