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忍辱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2月1日

(原文發表於20121223)

 

20121212日我和兩位朋友相約於下午7時一起吃晚飯。在正常的情況下,三個人吃一餐飯,最多是花上2個小時,但是那天我們從傍晚7時就開始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我們輕鬆愉快地、漫無邊際地聊開了,聊著聊著,我們把時間都忘了。當我們離開餐廳時,才發覺餐廳中吃飯的人都已全部走光了。而當時也已經是深夜的11點半了。那天當我們在餐廰就坐,凖備就餐時,其中的一位,也就是在上次吃飯後時,送給我《正信的佛教》的朋友遞了三本厚厚的書給我,並笑著向我説,“上次吃飯時給了你一本《正信的佛教》,想不到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你就把讀後感放上了你的博客。讀你的博文,令我重溫了書中的要點,因此覺得受益匪淺。今天趁我們又一起吃飯的機會,我再送三本書給你,希望你在讀完這些書後,再將其中的精華概括地冩在你的博文中,讓我這樣懶於閱讀的人可省卻很多的時間。”我隨手接過她遞過來的三本沉甸甸的、分別由星雲大師著的《釋迦牟尼佛傳》、《金剛經講話》和周中一著的《佛學研究》時,我的心中有些喜,也有些擔心。我為有網友喜歡我的博文而喜,但是同時也為肩上的閱讀重擔而擔心。事關,我最近買了很多還沒來得及閱讀的書籍。想到在我的睡房中高高堆起的那一疊書,我心中想,看來這次我可能不能那麼快地完成朋友給我佈置的閱讀任務了。

 

那天在飯局裡送書給我的是一位是虔誠的佛教徒。由於她知道我最近,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經常閱讀有關佛學的書籍,因此我們相聚談話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和佛教有關的。我們談到了佛教中的很多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其中,那位朋友談到了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實踐佛教中的“忍”字,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說如果我們在和人相處時,特別在和必須在一起生活的家人相處時,不懂得這個〈忍辱〉的真正意義,那麼我們不但會令自己的生活充滿煩惱,而且也會造成我們的家人們生活在不愉快中。她向我們講述了,近年來,在處理和生活在她周圍家人的關係時,由於大家堅持己見、不懂忍讓,因此導致關係緊張,並為此而感到苦惱。但最近她重溫了佛教中《六度》中的〈忍辱〉後,她下決心改變自己,並將〈忍辱〉落實在她的生活中。不過她説〈忍辱〉兩字説似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卻是非常的困難。因為〈忍辱〉是意味著我們必須從内心接受他人對我們不合理、甚至帶污辱的行為和言語。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放下心中的一切執著、甚至自我。這對一個凡人來說,是太難了。

 

當我的朋友在說這番有關〈忍辱〉的話時,我的腦海中突然閃現了寒山和拾得兩位禪師的對話:

 

【寒山問拾得:

 

﹝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在那一刻,我問我自己,我是否能放下一切執著和自我?我是否能有足够開闊的胸襟將〈忍辱〉落實到我的現實生活中?其實自從我讀了寒山和拾得的禪詩後,我內心一直非常敬佩拾得禪師。但是我覺得要像他這樣的忍辱,常人是做不到,也好像覺得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又好像是有些喪失原則。不過因為我覺得寒山和拾得都不是凡人,所以他們的行為一定會有與衆不同之處,也為此我也沒有太在意。

 

不過,那天晚上回家後,我的朋友說的話,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我對自己心中竟然連什麼是《六度》都不知道,感到有些慚愧。在好奇心和慚愧心的驅使下,我在第二天一早起床,就上網查找有關《六度》和〈忍辱〉的資料。我相信佛學如果教人要〈忍辱〉,那麼它必定自有它的道理。據網上的資料說,「佛學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事關我急於尋找的是〈忍辱〉的寓意。因此我沒有細讀其它五度,而是直接進入其中的〈忍辱〉的那一度。網上的解釋是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它可分為三種: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損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饑、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法。

 

③、無生法忍(諦察法忍):以堅韌的意志,審諦觀察思維我們對佛法的認可。比如有人講一些佛法,我們聽了內心沒有不耐煩,不同意,可忍受那個道理,稱為無生法忍。萬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們聽後能接受嗎?慢慢觀察,瞭解後可真接受,既是無生法忍。】

 

對於上述的【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我到現在也只知大概,還沒能完全理解,但我相信我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慢慢去體會,去學習,也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明白的。但是網上的另外幾段文字,卻令我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它們是:

 

【做父母親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這不能令他們度到彼岸,因為他們是以[貪愛]子女的心來忍受。如果我們被其他眾生打罵,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眾生執著實有,故不能忍受。當我們能觀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沒執著,就可以忍受。忍受並非是眾生令我們苦惱,我們要忍氣吞聲,強忍住,此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羅蜜〉是要以智慧看透世間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實。比如有人罵你王八蛋,你觀察到眾生有煩惱,講出此話,那只是聲音罷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煩惱,以智慧觀察而忍,可令我們度到生死解脫之彼岸。如果眾生辱駡我們,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這就是無智慧,因為你先認為是苦惱,然後才把它忍住】。

 

我讀到這裡真有拍案叫絕的感覺,在這一刻,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你心中不起煩惱,那麼這世上是沒有什麼,是你不能接受的。因此我在這一刻,更明白了佛學講究的是《自心覺悟》的道理。

 

接下來我還在網上找到了聖嚴法師撰寫的〈忍氣吞聲不是真修行〉。他說:

 

【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衆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准則】。他又說:

 

【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在那一刻,我突然記起南懷謹先生生前曾說過的有關“忍辱最難辦”的話,只不過當時我不太在意他的意思。他說【忍辱,難辦在哪裡呢?難在《忍辱》的範疇太多,太廣。別人罵你,能《忍》乎?錯誤和挫折,都是《辱》,能《忍》乎?被人誤會,遭人無端算計,甚至是栽贓陷害,能不生《嗔恚》心?《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淨,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蜜成就的程度。到達波羅蜜成就,《忍辱》的修養就只有「仰仗」智慧了。說般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智慧,所謂此也!智慧不提升,就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不是普通的聰明智慧。比如,人,老了就要生病。生病了,就會生出許多煩惱,就是《辱》,就要《忍》。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佔有,因為此身本來就不是我的,一切都是個「空」。「空」這個概念搞清楚,煩惱也就消退了。[ 錯誤和挫折]也是個《辱》,有的時候,還是《奇恥大辱》呢。娑婆世界的無常與無奈,沒有一樣事情可以圓滿。生出《奇恥大辱》,自然就會產生「情何以堪」的窘態,就會踟躕積極前進著的腳步,想來,很不劃算。人,這一生父母給了你肉身,推動你創業,奮鬥和不斷進步的只有「錯誤和挫折」了。這個東西父母,兄弟,朋友都給予不了你,唯有在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快樂,此念一生,沮喪、屈辱頓消。挫折轉變成可貴、難得的生活閱歷,歡迎還來不及呢,哪裡會來「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悲哀?】

 

【還有就是「被挨駡」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吧?出現了,就得《忍》這個《辱》。既然在「挨駡」前邊加了個「被」字,必是由誤會始。被人誤會就更不必要「恚」了。「恚」是恨的意思。[]是怪罪的意思,不必要[]就更沒必要[]了,事實擺在了那裡,弄清楚誤會是早晚的事,「你著什麼急」呢?嘴長在人家腦袋上,就是想罵娘(社會上有這樣有事沒事愛駡街的人)誰還能天天捂住他人嘴不成?你看看這個「恚」字,心上壓著兩層土,就是兩座大山呀,一個心裡負擔如此重的人,心血管供血不足是一定的了,這樣的人,整日裡心事重重健康就有問題了,所以要《忍辱》。佛學的健康保健作用有其獨特的文化蘊藉。《忍辱》是放下、自在、清淨的保證,是人類心靈「保健操」。菩薩道的《忍辱》忍辱是積極的,丟棄自我,只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這就是佛學的精神。】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了和我一起吃飯的那位朋友,因為是她為我上了一堂生動的心靈課,也是她令我對佛學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此我從心底裡對她產生感恩。反思在自己的一生中,在和家人相處中,也會常常為家人的言語和行動不符合我的想法而心生煩惱,並產生矛盾和衝突。其實仔細回想起來,這些都是因為自己太執著所引起,因為其中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和不足掛齒的小事。可惜的是,這個道理我明白得太遲,有些曾發生的事是已經無法彌補的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