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人生邊上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2月11日

(原文發表於20121125)

 

自從三年前我開始寫博客後,我結交了很多網上的朋友,但是我和絕大多數的網友是不相識並素未謀面的。三年來,通過在我的網上留言、和互通郵件、我和我的網友們成了知己。他們會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見的開心事和煩惱事告訴我。他們也對我百般愛護。特別是在我因病休養期間,慰問的信件如雪花般地由各方面飄飛而來。在每封信件中,我都能在各位網友信件的字裡行間,感覺到他們為我的病而擔心的沉重心情。在一封一封的電郵中,網友們都露出他們是那麼地情真意切;那麼地充滿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最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我和他們素不相識,但是他們的一聲聲祝福,就像一隻隻溫暖的手,捂熱著我的心,並令我感激、感動。它們再一次令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我督促自己,我必須注意勞逸結合,就算不是為了自己和家人,我也必須為這些不認識的朋友們保持良好的健康。因為這個世界是值得留戀的。在休養期間,我深居簡出,因此有很多時間閱讀來信。在諸多信件中,有一位網友給我傳來一篇由周國平先生寫的名為【人生邊上的智慧——讀楊絳《走到人生邊上》】的文章。

 

周國平先生的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將文章一口氣讀了很多次。並且讀完後,馬上在平板電腦上,上網搜索有關楊絳女士的生平和有關《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的介紹。在網上資料中,我獲悉楊絳是中國著名作家和文學研究家錢鍾書的夫人,。我對錢鍾書的名字早有所聞,但我卻不知他的夫人楊絳女士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夏衍曾對楊絳的作品,英國式喜劇諸如:《弄假成真》、《游戲人間》及悲劇《風絮》作出高度的讚揚。令人讚嘆的是楊絳先生在92歲高齡之時,又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她又在96歲高齡完成《走到人生邊上》一書。

 

從網上資料中獲悉,她曾在英國和法國留學,她精通英語和法語。但令人感到欽佩的是在1958年,她47歲時,她决定“偷空自學西班牙語”,並成功從西班牙語原文翻譯了《堂吉訶德》。她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完成了這項艱巨的翻譯工作。她的《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了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198610月,西班牙國王獎給75歲的楊絳一枚“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表彰她對傳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貢獻。八十年代以後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文章。雖然那些文章都比較短小,但據稱她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種樸素而真挚的情感。從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看到有關介紹後,我對自己在過去幾十年中,沒有閱讀中文書籍而感到後悔。我知道,在過去我錯過了很多的機會去了解值得我終生學習的,諸如南懷瑾、葉曼和楊絳等傑出人物的思想和學識。同時我也忽視了很多中國文化中的好東西。我知道雖然為時已嫌晚了一些,但我還是希望盡量補救。所以在那一刻,我決定到書店將一些由她和其他著名中國作家寫作的書籍買回家仔細閱讀。

 

其實對我來說,這一位在九十六歲時還能寫書的事實,簡直是神奇的和不可思議的。我將書買回來後,第一眼看到的是在封面一位瘦弱的楊絳先生坐在書桌前看書的照片。從照片上看到老人頭髮花白、臉龐清秀、衣著乾淨利索、精神抖擻、神情自如。看來最多只有七十歲左右。我急不及待地翻看書本,在這本書中的自序中,楊絳先生寫道:在2005年當她94歲時曾因病住院。而當她躺在病床上時,一直思索著一個題目:[走到人生邊上]。她出院回家後,就動筆寫這篇文章。她自嘲在又老、又病、又忙的情況下,花了兩年半時間,在她九十六歲時完成了全文。我花了三個小時,將這本《走到人生邊上》全部看完。遺憾的是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對楊絳先生在書中的很多觀點和想法,特別是對“神和鬼的問題”、“有關人的問題”和“靈與肉的鬥爭和統一問題”都沒能參詳透徹。我會在日後,再仔細重讀並希望能真正明白楊絳先生的思維和見解。楊絳先生在書中提出的“我是誰”這個問題,更是我長期詢問自己,卻一直沒能找到答案的問題。

 

我覺得由周國平先生撰寫的【人生邊上的智慧——讀楊絳《走到人生邊上》】中, 最吸引我的、並特別令我震撼的那幾段文字很值得和網友們分享,現在我將它們引述如下: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術無關,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麼。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於經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在前言中,楊先生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後者指向死。】

 

【尤使楊先生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濛在煙雨雲霧間。」這位九十六歲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不難看出,楊先生說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發出悲歎:「曾為靈性良心奮鬥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

 

【她指出:人需要鍛煉,而受鍛煉的是靈魂,肉體不過是仲介,鍛煉的成績只留在靈魂上;靈魂接受或不接受鍛煉,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或罪孽;人死之後,肉體沒有了,但靈魂仍在,鍛煉或不鍛煉的結果也就仍在。她的結論是:「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那麼,楊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靈魂不滅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寫道:「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看來不能說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將信將疑,但信多於疑。雖然如此,我仍要說,她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因為在我看來,信仰的實質在於不管是否確信靈魂不滅,都按照靈魂不滅的信念做人處世,好好鍛煉靈魂。孔子說「祭神如神在」,一個人若能事事都懷著「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說是有信仰的了。】

 

【楊先生的誠實和認真,著實令人感動。但不止於此,她還是敏銳和勇敢的,她的敏銳和勇敢令人敬佩。由於中國二千多年傳統文化的實用品格,加上幾十年的唯物論宣傳和教育,人們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關心。楊先生問得好:「‘真、善、美’看得見嗎?摸得著嗎?看不見、摸不著的,不是只能心裡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悟。」我們的問題正在於太「唯物」了,只承認物質現實,不相信精神價值,於是把信仰視為迷信。她所求教的那些「聰明的年輕人」都是「先進知識份子」,大抵比她小一輩,其實也都是老年人了,但浸染于中國的實用文化傳統和主流意識形態,對精神事物都抱著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態度。楊先生尖銳地指出:「什麼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他們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們不是幾個人。他們來自社會各界:科學界、史學界、文學界等,而他們的見解卻這麼一致、這麼堅定,顯然是代表這一時代的社會風尚,都重物質而懷疑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境界。他們下一代的年輕人,是更加偏離‘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錢和物質享受的。」凡是對我們時代的狀況有深刻憂慮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楊先生的這番話多麼切中時弊,不啻是醒世良言。這個時代有種種問題,最大的問題正是信仰的缺失。】

 

我除了認同周國平先生的上述讀後感外,我對書中楊絳先生寫的另外兩段【天地生人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中的兩段的文字特別地認同。她說:

 

【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天地生人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天地生人,人為萬物之靈。神明的大自然,著重的該是人,不是物;不是人類造的文明,而是創造人類文明的人。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

 

上述的那兩段文字引起我心靈上巨大的反響。它們促使我反思了在自己短促的人生中,有沒有做到不斷積極地學習、修身並自我完善。我也想到在未走完的人生中,我應該如何加強對自己的修煉,以達到不負天地生人的目的和更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在那一刻,我對楊絳先生的敬仰不可言喻。她又是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我願以她為榜樣,並學習她在走到人生邊上時的坦然和大氣。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令我特別感動的,楊絳先生在2007915日為她的繁體中文版出版而寫的一封給臺灣、香港和澳門讀者的公開信。信件內容為:

 

【親愛的臺灣和香港、澳門的讀者:

 

在我的心眼裡,臺灣和香港、澳門的同胞與大陸的同胞都是一家人。我們有共同的祖宗,血統相同。我們是同一大家庭裡培育出來的,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傳統、共同的語言文字。一家人的思想感情天生是親近的。

 

我這薄薄一本小書,是一連串的自問自答,不講理論,不談學問,只是和親近的人說說心上話、家常話。我說的有理沒理,是錯是對,還請敬愛的讀者批評指教。】

 

我不知道,港澳有些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人,在看了由這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寫的這封信後的感受會如何……?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