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釋達觀大師論“成功”讀後感之二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2月15日

(原文發表於20121115)

 

寫完《釋達觀大師論“成功”讀後感之一》後,我本想不再繼續寫,但是心中真的為就這樣停筆感到十分不捨,因為那本《一念之間》真的是一本十分勵志的好書。它不但適合像我這樣年齡人,並且對年輕人更有益,因為年輕人可能在為人處事上受到更大的啟發。另外,我想到了《搭建太陽村》的作者李晶寫過“看到了而不傳播是自私的”那句話,所以我覺得,如果不將書中我認為最受益的內容傳播給別人,是自私的。也因此我決定拿起手中之筆,繼續將書中的精闢語句摘錄下來,它們是:

 

他在【成功的領悟-無有得失】中寫道:

有得必有失,那是「相對」的概念;無得亦無失,這是「絕對」的體悟。

 

他在【成功的表現-—誰勝誰負】中寫道:

人之所以想出名,是為了要讓別人「看得起」;想有錢,是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

 

但他又指出人若是需要,藉助「外在」的東西,才會有安全感。此人本身就有問題!他認為唯有內在安定,外在才能安,故心安一切安。心若不安,誰能安汝。

 

他在【成功的行為-—民胞物與】中寫道:

人活在天地之間,當「愛護自然」;人處在彼此之間,當「珍惜緣份」。人要從愛自己開始。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愛所有人的人,才會愛一切物;愛萬物的人,才會愛天地,就能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他在【成功的習慣-—破除一切】中寫道:

「壞習慣要改,好習慣要破。」因習慣的本身,就是一種障礙!他在【成功的態度-—用心生活】中寫道:人們每天都在生活,而能用心來體悟日常作息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因為他們不知道-—用什麼心,來生活。

 

他在【成功的理財-—妙用金錢】中寫道:

有錢不是罪過,「亂花錢」才是罪過。錢的本質「無好壞」,是使用的人造成功過。要「用在當得,用在當捨」。

 

他在【成功的賺錢-—錢為何物】中寫道:

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賺錢」。金錢只是「工具」,是讓人們來使用它,而非被它所用。會用錢者,謂之『富有』。因為他是錢主人!被錢用者,謂之『貧窮』。因為他是錢奴才!

 

他在【成功的追求-—滿足內心】中寫道:

人到底在追尋什麼?是名、是利,還是一個永遠未知的慾望呢?他指出人生追尋的目標是「名」與「利」;修行人而言,人生追求的目的是「迷」與「悟」!其實,人真想要的是「快樂」,而非「名利」。

 

他在【成功的愛情-—銘記在心】中寫道:

「愛」的真義要清楚,「情」的變化要明白;不要衝突只要愛,不要情緒只要心。

 

他認為能在一起是「緣份」,順利分開是「學問」。兩性交往,勿論誰是誰非;兩者分開,莫起愛恨情仇。若真是觀念不能溝通,只有選擇各自發展。首先「開導」對方、其次「幫助」對方、再來「祝福」對方、最後「離開」對方。

 

他在【成功的學習-—進修之道】中寫道:

學習並非一時需要,而是畢生大事。人要成長必須透過進修,方能達成您的理想。因此,能「改變自己」的人,就有成功者的條件。

 

他在【成功的認知-—生命本質】中寫道:

人有三性-本性、人性、個性。本性「不變」、人性「善變」、個性「固執」。

 

「本來之性」是每個人生命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因您的性別、種族、膚色而有所差別。所謂「人有南北,本性無別。」

 

「人之共性」。人類有其共同之弱點,如貪、瞋、癡等。故人性善變,常讓人捉摸不定,其弱點有動之以「情」、指之以「懼」、誘之以「利」和說之以「理」。

 

「個人特性」。每人都有其屬性,因個別的想法不同,故其表現的方式也就有所差異。且有主觀意識,所以大家皆有固執的一面。而不願意讓別人來「改變」自己。

 

所以釋達觀大師認為必須要去「改變」您的個性,去「瞭解」世間的人性,去「恢復」我們清淨的本性啊!

 

他在【成功的障礙-—源自心靈】中寫道:

心靈的深處,有三個障礙-「恐懼」、「憤怒」、「慾望」。這些使心靈沒有力量,讓生命不自在,生活不快樂!而這三個障礙皆從對於「自我」的錯誤認知而起。

 

他在【成功的察覺-—無來無去】中寫道:

「愛」者仁愛,「情」者情緒。人要自愛,方能愛人,推而愛物;不要情緒,情有好壞,有時傷己,有時傷人,有時傷物。

 

他的無來無去指的是「察覺慾望的來處,就不會受『誘惑』;察覺情緒的去處,就不會起『干擾』。」

 

他在【成功的管理-控制情緒】中寫道:

情緒並非真實,它只是一種感覺!隨著心情的起伏而改變。人之所以會有情緒,是因「認知」不同而產生了情緒。他指出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看法、感受卻是不一樣、人可以適度「表達情緒」,但不要「發洩情緒」、一個有智慧之人,是在「解決問題」;而非在「製造問題」和自古以來,有所成就之人,其情緒皆是相當穩定!

 

他在【成功的充實-不再空虛】中寫道:

人常感覺到孤獨、寂寞、無助、甚至無奈,這些皆由心中的「空虛」在作祟。他認為人之所以空虛是因為遺失了「自己的心」!所以要化解孤獨需要改變自我的認知。將孤獨感覺轉成享受「寧靜」。想消除寂寞就要「去做」有意義的事、「去看」有智慧的書、「去規劃」您的目標、「去完成」您的理想。而人之所以「無奈」是因為對人生不瞭解。不過他認為人們的未來雖然充滿變數,但卻可以掌握「當下」,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將往何處走。

 

他在【成功的價值-—自己創造】中寫道:

生命即是「自己」,價值便是「創造」。您自己到底值多少,要看您如何打造。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由己決定。

 

他在【成功的推手-—心懷感恩】中寫道:

感恩「老天」,雨降甘霖;感恩「大地」,長養萬物;感恩「國家」,培育成才;感恩「父母」,養育之情;感恩「師長」,諄諄教誨;感恩「大眾」,互相砥礪,感恩「一切」……推動人們成功,最大的功臣是那顆「感恩的心」!

 

他在【成功的沉思-—三省吾身】中寫道:

流下「懺悔」的眼淚,顆顆如珍珠;流下「悔恨」的眼淚,粒粒皆毒藥。反省以往過失,名為「懺」;堅決未來不犯,名為「悔」。徹底改過向善,名「懺悔」。因此我們早晨起床,當「感恩」一切;晚上睡前,當「反省」己身。

 

他在【成功的修身-—格物致知】中寫道:

革除物慾,恢復良知便是-「格物致知」;觀念清楚,思想正確即是「誠意正心」。慾望不是用去除而是要「看清」。正如,落葉並非一日可除,慾望不是一時可斷。唯有看清慾望的本質,才不致被迷惑。因此我們對待慾望應刻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他在【成功的修道-—清心寡慾】中寫道:

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太多便是「貪慾」,不要卻是「愚痴」,恰到好處才是「學問」。

 

他在【成功的觀照-—瞭解自己】中寫道:

能瞭解自己的人,就是「覺悟的人」!不明白的人,依舊在迷惑當中!要瞭解自己,應知組成的三大部份-「身」、「心」、「靈」。

 

一、去觀察身體的變化及瞭解其作用,您就不會「執著它」。二、去觀察心理的感受及清楚其起伏,您就不會「妄想它」。三、去觀察心靈的本質及證悟其空性,您就不會「迷失它」。

 

他在【成功的智慧-—看清真相】中寫道:

有智慧的人,學會「放下」;有執著的人,學會「擁有」。放下需要學習,執著卻是與生俱來!所有的煩惱,皆因執著有個主觀的自己和客觀的環境所引起!如能看清事實的真相,即可看破,而自然的放下。

 

他在【成功的心境-—活在當下】中寫道:

「我思故我在」,難道不思,我就不在嗎?人唯有活在「當下」才是真實的,離開此刻,一切盡是虛幻不實。

 

他告訴我們融入萬物,回歸自然。譬如:「一個石頭,丟入大海,石頭是石頭,大海是大海;一顆水珠,滴入大海,水融入大海,水就是大海。」「我執」如石頭,捨大用小是愚痴;「破執」如水珠,捨小用大是智慧。能如此!才是活在當下。

 

他在【成功的解脫——離苦得樂】中寫道:

一切的現象,皆是「有生有滅」;現象的本體,才是「不生不滅」。若知無常即是常,當下解脫,離苦得樂。他說“知道苦的『事實』您當看清!造成苦的『原因』您應瞭解!去除苦的『障礙』您要決心!找滅苦的『方法』您須行動!”。

 

他又說“世間一切時時皆在變化,包括您現在的苦,也會改變。「時間」會治療您的痛苦。

 

「空間」會改變您的想法。「人事」會取代您的記憶。「一切」會轉換您的無知”。

 

他在【成功的本源——清淨自性】中寫道:

六祖慧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他說「智者」之人,並非增其智,而是愚痴少一點!「愚者」之人,並非減其智,而是愚痴多一點!

 

他又說“自性就像太陽,無明好比烏雲。是烏雲遮蔽太陽,才有明有暗、有智有愚。 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是不增不減。”

 

他在【成功的突破——妄想執著】中寫道:

心本清淨,因「妄想」而起煩惱;心無罣礙,因「執著」而起痛苦。若無妄想、執著,本無一物,何染塵埃。他“人的想法,太複雜、太困難、太主觀,所以認為不容易,因此清淨心,就變為「煩惱心」”。他又說“「主」者自己、「觀」者觀念。用自已的觀念,只能看到一點,不能窺見全貌,所以評估容易出錯,判斷容易有誤!只要將「複雜變為簡單,困難轉為容易,主觀改為客觀。」一切就清淨了!”

 

寫到這裡,我在不知不覺中又停下手中之筆,我突然心中一陣不安,因為在過去的不到三年,我在主持同濟慈善會工作中,常常埋怨我的同事做事效率不夠高,考慮問題不夠周到……  而且常常為此而感到“煩惱”異常。但是細心想來,我們在三年前,從二個從未做過慈善工作的全職工作人員和二個兼職人員開始, 在邊摸索邊做的情況下, 走出了自己的一條做慈善的路。我們處理了不少個案也辦成了很多外人不能相信的事。如果沒有我那幾位甘願由做小事情開始的同事們的努力付出,靠我個人的力量慈善會絕對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更不可能有明天的發展。在那一刻釋達觀大師的那兩句“推動人們成功,最大的功臣是那顆「感恩的心」!”  呈現在我的面前。也在那一刻我更明白了他說的那段“放下需要學習,執著卻是與生俱來!”我們人所感到的煩惱,皆因執著有個“主觀的自己”和“客觀的環境”所引起!如能看清事實的真相,即可看破,而自然的放下。”

 

釋達觀大師最後用以下的幾段文字結束了他的全文,這幾段文字雖然簡單,但對我來說,它們卻有觸及我心靈的震撼力,它們是:

 

【世間的事,並無法樣樣如我們所願,因此要看清它的道理。常人一生都在「有」「無」打轉,有也苦,無也苦,有無得失都痛苦。實不知“無中生有,從有自無”,有無盡是無常不實的真理。世人為何在有、無之間打轉,總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覺。

 

凡夫處在有、無兩難,智者乃兩相無礙。有也好,無也沒關係,一切隨緣盡分;不取有,不捨無,有、無是緣起生滅的現象,故我們當以中道的智慧觀,來察覺這世間的變化,而非迷失於其中。若能明白此理,則能隨緣而安,隨順自在,心無罣礙。

 

因此,我們應於當下安住其心,明白因緣、條件,隨己之力,各盡其分。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有安於有,無安於無。安心者有道,不安者無道,安於無所住,住於無所得,自然生其清淨之心,故「有」「無」皆無礙。】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