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南老師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2月17日

(原文發表於2012115)

 

前陣子,在閲讀《智者葉曼》一書時,看到一幅葉曼先生和南懷瑾先生兩位長者的合影。當我看到兩位慈祥的長者這張合影時,內心非常喜悅。因為我是多麼希望能像相片中兩位一樣長壽,並繼續過著具有“眼明腦活”的良好質量的生活。我真的不想像有些高壽的人,雖然還是活在這個世界裡,但思維已很混亂,並不能自理生活起居。因此他們給生活在他們周圍的人增添了很多的煩惱,並成為親屬的累贅。當時我想,如果能像相片中的那兩位長者一樣,仍能在一起交流思想,並研究學問,那可是多麼地好啊!

 

對葉曼這個名字,我以前沒有聽說過,所以在讀《智者葉曼》那本書的時候,對葉曼先生充滿智慧的人生存在感到萬分的敬仰。但是南懷瑾先生的名字對我來說是早有所聞的。首先聽到他的名字,是在多年前,有一位朋友告訴我說,南懷瑾先生自己曾在一次演講中告訴坐在臺下的聽眾,他的名字用上海話的發音是“難為情”。我為此感到特别的有趣,也因此對南懷瑾這個名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心中一直對這位只“念過小學的大師”並被人稱為 [亦儒非儒、是佛非佛] [推崇道家又非道家] 的南懷瑾先生感到十分好奇。

 

我更對南懷瑾先生的集[儒學、佛學和道學] 於一生的傳奇人生,更感興趣。另外,我也聽說南懷瑾先生的著作《論語别裁》曾引起“文化界人士”褒貶極端的情況。對此我感到非常的驚訝和不解。以上種種都會令我有去書店將有關他的書籍搬回家,好好地讀一遍的念頭。不過由於自己在過去幾十年中,沒有時間閱讀中文書籍,所以一直沒有將它付諸行動。

 

在讀了《智者葉曼》和看到兩位長者的合影後,我上網閱讀南懷瑾先生最具爭議的《論語别裁》。由於文章長達55萬字左右,所以我斷斷續續地將它讀完。而在讀完《論語别裁》後,我對了解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蹟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再次上網,並一口氣地閱讀了由練性乾撰寫的《我讀南懷瑾》。

 

據網上報導稱,由練性乾撰寫的《我讀南懷瑾》是迄今為止第一部詳細記敘南懷瑾先生生平事蹟的傳記。作者以南懷瑾著作中的自述、弟子們的述解文章,以及他自己的接觸了解為基本資料,對南先生的身世、經歷、學識、著作、教化、作了生動詳實的敘述。在書中練性乾的下列幾段文字,令我讀後對南懷瑾先生的為人處世態度加深了敬意。它們是:

 

【他不是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人,他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做學問的人。他讀書的目的在於教化,而且,他是把早年讀過的書拿來用于教化。】、

 

[知其不可而為之] 加在南懷瑾身上是合適的。因為,南老師的理想也是實現不了的。特別是後半生,他從教化入手,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南老師認為,在全世界的範圍裡,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經濟,不是戰爭,而是文化;下個世紀最大的戰爭是「文化戰爭」。他的這個觀點,國際上有個別學者也在說,但那是站在西方的立場來對付東方的。而南老師從歷史經驗出發,認為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應該以文化為本。所以,他把弘揚傳統文化當作自己畢生的責任。】、

 

【在“如何修證佛法中”南懷瑾寫道“你把佛學通了,把佛的教導印在你的腦子裡,溶化在你的血液中,然後,你的行為,你的一舉一動,你做出来的事情,都符合佛的教導,做到這樣,可能差不多了。”】、

 

【一個人,在有錢、有權、有勢的情况下,不要張揚,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得意忘形,南老師一輩子的為人,都是遵循著這個原則,哪怕在他聲名鼎盛的時候,自己都是那麼冷靜,那麼低姿態。】、

 

【各種各樣的頭銜,令人眼花撩亂、而南老師又是顯示出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什麼頭銜都不要。他覺得“免著頭銜較自然”。】、

 

【南老師罵人也好,講笑話也好,都離不開一個目的,教他的學生怎樣做人】。

 

其實文中還有很多是值得引述的,但就上述這些已足以證明南懷瑾先生是一個具有大智大慧之人。練性乾更在文中指出南懷瑾先生的[佛學] 就是[人學],這句話更令我對南懷瑾先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令我遺憾的是,在讀完這兩本書還不到一個月,並且當它們的内容,還那麼深刻地留在我的腦海中時,我看到了報紙上報導南懷瑾先生於2012929日與世長辭的消息。雖然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無人可免。況且南懷瑾先生在95歲高齡才離開人世,可算是非常長壽的。但是儘管如此,我的心中對這位素未謀面的長者的離去,感到非常的可惜。

 

自從南懷瑾先生逝世後,很多網友在網上寫下了敬仰和悼念南懷瑾的文章。從文章的字裡行間,我們能體會到南懷瑾先生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在網上,我更看到了溫家寶總理致南懷瑾先生的唁電。

 

【驚悉懷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先生一生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敬仰,切盼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謹向先生親屬表示慰問。                                        

 

溫家寶

 

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在網上我除了讀網友們的悼念留言外,還讀了一篇南懷瑾先生的講座整理稿《書是怎麼讀出來的?》。在演講中,他說:

 

【做演講呢,過去一生中做了很多次,甚至當年在(臺灣)海軍、陸軍、空軍巡回演講,從來沒有題目。因为題目很限制人,為了一个題目啊,自己想辦法,把所有東西拿到那個題目來,很不舒服。所以,他臨時問我講什麼題目?我說:“沒有題目,如果你勉强要个題目,就是人文問题”

 

我對他的這番說話感到非常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迫去聽一些,言之無物的﹑冗長無趣的報告。在這種報告會或講座中,臺上的講者拿著手上早已擬定的題目和寫好的稿子,不管聽者是否有興趣聽,一味地照稿唸稿﹑他們不要說臉上表情木訥,就算他們聲調也不分高低。於是一場報告會就變成了催眠會。這種場面往往是難為了聽眾,也難堪了講者。

 

在那次講座中南懷瑾先生對什麼是文化,作了精闢的定義。他說﹕【文化,這是個總稱,代表了一群的人類,他的政治、經濟、事業、教育、社會,乃至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行舉動、講話、做人的態度,一切等等。當然包括了演戲,包括了畫畫,一切都是文化】。

 

其實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懂得什麼是文化的。我也會評論别人是否有[文化]。不過我心中的文化人是從事藝術和文娛工作的藝術家、畫家、演員等。我不會將[文化] 概括為一個總稱。南懷瑾先生的這番話令[文化]潛移默化在人的思想和生活中了。它對我起了莫大的啟發作用。

 

由於我於求學期間沒有讀過四書五經,所以我的中國國學基礎很差。大約在兩年前我曾閱讀[論語],也看過于丹老師主講的論語淺釋的光碟。但是,我對論語的理解還是停留在一知半解中。我常常會對自己在幼年時期沒有學習國學而感到遺憾。而且知道按我目前的程度,我在這輩子已無缘成為一名精通儒學的人。不過,我還是覺得走進儒學大門,總比一直徘徊在大門外好。所以我選擇了南懷瑾先生撰寫的《論語别裁》作為我學習《孔孟》思想的第一課。

 

南懷瑾先生的這篇文章長達幾乎60萬字,但是由於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地解讀了整部[論語],所以我在閱讀過程中,並沒有覺得它冗長和乏味。相反地我認為,因為它很通俗易讀,所以對像我這樣想了解孔孟思想,而沒有國學基礎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當然我也知道這本《論語别裁》受到一些專門研究「傳統孔學」的專家們的嚴厲的批判,有的批評甚至說此書完全是胡説八道的。不過我覺得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有幾段文字說得特別有道理。我雖以前沒有學過論語,但我崇敬南先生勇於挑戰權威,沖破傳統的勇氣。他說:

 

【以全部《論語》來講,他本身就有一貫的系統,完全是對的。我們不需要以新的觀念來割裂它。問题出在過去被一般人解釋錯誤了。我們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將唐宋以後的注解推開,就自然會找出孔孟原來的思想。這叫做“以經解經”,就是儘讀原文,把原文讀熟了,它本身的語句思想,在後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

 

【《論語》,凡是中國人,從小都念過,現在大家手裡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個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學問人品,大致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的注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在南宋以前,四書並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採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令我感到佩服的還有南懷瑾先生的謙虛。這從他的《論語别裁》用下面一段話作結尾是充分表現無遺的:

 

【全部《論語》二十篇連起來,都是學問。學問不是知識,不是文字,學問是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才能達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這樣,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讀了《論語》。我認為《論語》的精神大致是如此。對與不對,我也不知道。我的學識止於如此,如果明天更有深造,那又另作別論了。】

 

南懷瑾先生不但精通儒學、佛學、道學,並對政治和經濟問題的敏感度也高於常人。他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在美國對親戚王偉國說:

 

【到國內投資,要堅持:「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管理,中華文化的精神。」】。他的這位親戚一直記住南先生的這四句話。後來,據說在中國把生意做得很成功。

 

我讀完上述文章後,自覺對南先生有了一些了解。更對他的愛戴之心油然而生。不過他對練性乾說的那句:【一個人的一生,做完[自欺、欺人、被人欺] 這三件事,就可以回去了。】令我百思而不得其解。我想,其中原因是我離開南先生的思想境界還是存在著很大的距離。

 

據說,南懷瑾的很多學生是一生追隨在他身邊,而且絕大部分是自己找上門去拜師的。我很遺憾,今生無緣成為他的學生。但我在心中早就敬他為老師了。為此,我最後遙祝“南老師,您一路走好!”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