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分享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3月1日

(原文發表於20129月24)

 

最近經常有朋友告訴我,他們喜歡讀我寫的“學佛學”和“學禪學”的讀後感。其實,真如我很多次在我的博文中所說的那樣,我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完全看懂佛經,甚至對禪師們的詩歌和隨筆都要反復閱讀很多次後,才開始明白包涵在它們淺宜和易懂的文字中深奧人生哲理。今天收到一位小朋友在暑假到中國的窮鄉僻壤去旅遊後,給我寫的信。他在每一封信中,總是對他在旅遊中的所見所聞,寫成詩句來表達他的內心感受。而我每次讀完他的文章後,心中總有一份慚愧,因為我在幼年和青少年時沒有用心學國學,因此對詩詞一竅不通。雖說“活到老,學到老”是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但是我發覺我目前想做的、應該做的事;想學和應該學的東西實在太多,我每天都覺得一天24小時太短,我根本沒有時間學詩詞。也因此我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有了越來越深的體會。我想在此借我的博文,奉勸每一位年輕的朋友,一定要在自己年輕時,抓緊時間學習各種有益身心成長的學問,千萬不要浪費生命中寶貴的光陰,因為時光是不會倒流的。已經過去的每一分鐘或一秒鐘,是永遠不可能被追回來的。

 

我雖然如上所述,仍不能完全看懂佛經,但是我還是對佛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除了常常上網外,還會找一些有關佛學和禪學的書籍閱讀。最近非常高興地收到別人送給我的幾本有關佛學和禪學學習的書籍。我相信贈送書籍給我的朋友應該是上網看了我的博文後,知道我現在對佛學和禪學感興趣,因此將他們認為好的書籍送給我,並和我分享他們閱讀後的快樂。特別是其中有一本2012年第2期名為“禪”的小冊子,和另一本由星雲大師和劉長樂先生對話的名為「修好這顆心」更是令我特別的喜歡。而送給我「修好這顆心」這本書的是一位我並不相識的朋友。他在送來的書中附了一封信。他寫道:

 

【曹其真主席台鑒,

 

晚輩周江明,時有瀏覽您的博文,獲益良多。

 

前幾日,在書店看到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先生對話集《修好這顆心》,細讀之下,愛不釋手,遂生借花獻佛之意,多買了一本,贈於您翻閱,希望您喜歡。

 

祝好!

 

周江明上

2012819日】

 

這封信是送到我澳門同濟慈善會的辦公室的。但周先生沒有留下地址,也沒有留下他的聯絡方式。這個名字對我很陌生,我相信我和他並不相識。因此讀完這封信後,我為無法向他致謝,心中感到很不安。為此我借這篇博文向他表示敬意並道謝。

 

在收到上述的兩本書籍後,我對它們真可說是入了迷。我手執書本,挑燈夜讀,分別將它們一口氣地讀完。並在讀完後,又再重讀,並邊讀邊做筆記。我曾在另一篇博文“一封來信”中引用了“禪”中一段有關「佛門修養是無私無畏的大境界,是一種大格局」的話。其實“禪”這本書雖然不厚,但是它的每一段文字都會令人深思,並受益匪淺。我現在摘錄下列幾段和大家分享。

 

【佛在《涅槃經》中教誡我們:“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我們能將這四個第一變成生活的內容,變成修行的目標,我們就能夠在無病中安心辦道,在知足中自得其樂,在善友的幫助下不斷進步,在涅槃的現證中得到無上的輕安和快樂。涅槃不是等到死亡時才能實現,只要心安下來了,功夫用純熟了,我們就能獲得現法涅槃,涅槃是時時可以接近、時時可以享受的精神境界,是時時可以現前的,希望我們珍惜眼前的這一切。】

 

【百丈禪師又提出了“初善、中善、後善”之三句及“透三句外”的說法。

 

初善:不愛取欲境(即不執著於“有”),但執著於不愛取(即執著於“空”)。

 

中善:既不愛取欲境,亦不執著於不愛取(即既不執著於“有”、又不執著於“空”、既不貪愛世間欲境,也不因貪愛出世間的空寂而逃避或排斥世間法)

 

後善:既不執著於不愛取,亦不作不執著知解(既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空”,同時又不執著於“不執著”,並且沒有絲毫的“不執著”之知解頓在心中,真正的“無心”、“無為”。)】;

 

【真正的修行是單刀直入,簡捷明快的,不需要那麼多道理講。就如我們學技術一樣,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都必須落實在行而不是在說,在做而不是在想。所以禪宗祖師常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生活禪”的主題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若在覺悟和奉獻中融入享受,參與者就會有幸福的感受,也就更有持久的力量了。】;

 

【“享受”可以把感覺轉為覺受,再轉為法喜和受用。以“享受”的姿態面對生活,自有一種超然的情趣在其中,而不為喜怒哀樂所左右】;

 

【不論是凡人還是聖人, 都必須在社會生活中度過自己的一生,完成自己的生命流程。其中的差別是價值觀念、人生觀念和世界觀念的不同而己。】;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奮鬥,是調整。調整自己的心態,不過激,不當真,不生氣,不鑽牛角尖,不把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隨時寬容、隨時豁達,隨時轉換角色,隨時海闊天空。】;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再能幹,也不能光憑自己一雙手打天下,他必須善於借用方方面面的力量,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樣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才能更好地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換言之,“爭天下”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

 

【以“空”的心進行布施。不要帶著為實現自己目的的出發點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而是要明確自己的出發點本來就是關心和幫助他人】;

 

【雜念起處,皆因平素蘊藏於心的我之得失、榮辱所起。念天地之悠悠,這一切皆會過去,蘊之於心,非但無益徒礙道益而已。忽悟一語:  [ 做過傻人,放下一切。]

 

其實在這本薄薄的書中,可說頁頁精彩、句句妙語,只是我不能全部抄錄下來而已。而另一本“修好這顆心”中有些段落更令我拍案叫絕。其中如: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淨則一切皆淨,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做領導的首先是要將自己的一顆心管理好,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尤其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滿最高管理學的學分】;

 

【感動的管理,不是用規矩來要求人,而是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場互換,要讓人感動後心甘情願地發心奉獻,所以感動的管理不是命令、指示、權威,而是要讓人自動自發,是一種“無為而治”。】;

 

【成功失敗,不在於風水,不在於命運,不在於鬼神,甚至不在於別人的破壞;成功的條件,在於自身的健全。佛教言:“如是因,必得如是果。”】;

 

【現在的人,學習知識比較容易,學習當一個勇者比較困難。有的人平時逞強好勝,但在危難之前,容易為人收買,忘失身負的重任,忘失做人的骨氣。所以真正的勇者,沒有多年的修心養性,是不容易成功的。】;

 

【自省,是一個民族是否會變聰明的標誌。大愛思過,大愛坦蕩。】;

 

【佛教講究“修行”,其中要修的是一種就是不斷進取的勇氣】;

 

【基督教說“愛你的仇敵”,佛教說“怨親平等”。其實,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只知向人家要求,是貧窮;懂得給別人,則表示富有。也有人說“我既沒金錢,也無寶物,沒有東西可給別人,但是見到別人擁有,心裡很歡喜。”這就是心裡的富貴。從建設心裡的富貴起步,自然就會有樂趣。】;

 

【要給人信心,要給人歡喜,要給人希望,要給人方便,即使不得已要拒絕,也不要輕易拒絕,而要有代替地拒絕;不要立刻就拒絕,而要婉轉地拒絕;不要無情地拒絕,而要有幫助地拒絕;不要傲慢地拒絕,而要有出路地拒絕。】;

 

【人要建立心中的價值,世間的事物無所謂貴賤,但心目中的價值會有貴賤。因此,凡事不要只從相上去看,而要它在我心中所顯現的價值,那才重要。】;

 

【“才”、“財”,都很重要,有人才也有錢財,有錢財也有人才,才財兼具,當然最好。不過仔細推敲,“才”“財”孰輕孰重?魚與熊掌,皆吾所要也,當兩者不可兼得時,捨魚而取熊掌,所以“財”可貴,“才”更可貴。】;

 

【世間的財富能解決物質的生活,真理的財富能發揮精神的成就;世間的財富有用盡的時候,真理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盡】;

 

【志向有多大,未來才可能有多大】;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就能夠完成多大的事業。】;

 

【人的一切操之於自我,別人給於我們的福樂不可靠,必須自我肯定、進取、自求多福,要相信命運操之在己】;

 

 【與人相處,要視人如己,不要互相對立,才能自在,這也就是觀自在菩薩,能照見五蘊皆空,渡過一切苦厄。】;

 

【凡事耐煩,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是修道者的第一課。修道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讓心隨境轉,懂得看真、善、美,看好不看壞,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

 

【要想成大事,要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在等待的日子裡,要刻苦讀書,謙卑做人,養得深根,日後才能枝葉茂盛。】;

 

【做人最怕就是“滿瓶不動半瓶搖”,肚子沒有東西卻狐假虎威、虛張聲勢,只會更顯得自己的不足,有云虛心使人高貴,自負使人膚淺。】;

 

【當大就大,當小就小,能前能後,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苦能樂,能早能晚,能多能少,那麼我們就是萬能的。】;

 

【悲觀的人在山腳下看世界,看的是幽冥小徑;樂觀的在山腰中看世界,看的是柳暗花明;達觀的人在山頂看世界,看的是天高地廣】;

 

【所謂開悟,就是要明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明白因緣條件,明白時空未來,明白萬有同源。】;

 

【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忍,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奮鬥可以拉伸生命的長度,磨礪可以延展生命的寬度。忍耐,實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人的前途,如同海上的浪潮,起起落落,時有低潮,時有高潮。遇到困境應該“閉緊嘴巴,少說多做”、“咬緊牙根,奮鬥向前”、“把緊心關,不失正念”、“踏緊泥土,免墮虛無”、“握緊拳頭,戰勝橫逆”、“盯緊目標,圓滿完成。”石岩裡的小花,突破因境,所以搖曳豐姿;湍流中的小魚,逆流而上,所以展現活潑生機。吾人應擴大心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縛,才會健全茁壯。】;

 

【人生的意義就是“服務”,這兩個字大家都會說,實際上還要付之於真實的行動。因此學佛不一定要拜佛,不一定要信佛,也不一定要求佛,而是要行佛。】;

 

【佛教的目標就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思想是要出世的,性格則要入世的,要服務,要救濟,要為人間奉獻。】;

 

【願無虛發,心願一發,所作皆辦。尤其做任何事都要給參與者一個遠景、希望、未來、步驟、構想擬定了,執行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佛陀說“不能忍受譏諷毀謗如飲甘露者,不能名為有力大人。”】;

 

【堅持,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藝術。不放棄,意味著接受,擔當,是負責,是處理,是化解,是承擔。】;

 

【弘揚人間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大衆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甚至走向國際化、未來化。】;

 

【“逆境來時順境因”,處於逆境,正好,韜光養晦,充實自己。處於順境時,則應謙沖為懷,時存感恩,積福保福。】;

 

【我們不但要敢於勇猛向前,敢於展開新局,也要敢於除舊布新。這樣的人生選擇不是匹夫之勇,不是爭強鬥勝,而是大願力的實踐,大慈悲的示現,大無私的奉獻,大格局的開展。】;

 

【口說好話,就是真;身做好事,就是善;心存好意,就是美。】;

 

【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可無道富貴而生;寧可持戒進德而死,不可失戒顯達而活。】;

 

【做人要從讀書開始。從讀書中“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沒有大愛,難成大器。】;

 

【貪慾、愚痴、嫉妒、懐疑都是人類煩惱的來源。人煩惱的根源也就是“我”,我執,我在,我要,我想,我認為,我以為……有了“我”煩惱就來了。】;

 

【自我修心要:以靜心對動心,以信心對念心,以真心對妄心,以大心對小心,以無心對有心,以永恆心對無常心,以平常心對好奇心。】;

 

【人之所以不能安頓身心,是錯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中,因而憂慮苦惱;住在患得患失中,老是計較比較;住在恐懼顛倒中,寢食難安。】。

 

寫到這裡時,我看到電腦上顯示文章已快達4800字。於是,將文章從頭至尾再看了幾遍,看是否能刪除上面引述的書中的某些文字。但是我發現刪哪一段都不合適,因為它們對每個人都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在這一刻,我相信两位朋友贈書給我的目的,是想讓我分享他們閱讀時的快樂。而我也是多麼地想讓我所有的網友分享我的快樂,所以最後,我將它們每一句都保留了。當然,我是真心希望我的網友們和我一樣地喜歡它們。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