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釋達觀禪師兩首禪詩詮釋讀後感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3月17日

(原文發表於201284)

 

最近我常常上網瀏覽,而且特別喜歡的是“禪心學苑”網站。這個網站上其中有一欄名為“禪修天地”更成為我的最愛瀏覽的網站之一。我已將這個網站的網誌放到了我電腦“我的最愛”這一欄,現在我隨時點擊即可上網閱讀其中文章。在“禪修天地”上有很多由禪師釋達觀詮釋的禪詩。其中由日本“中峰明本”禪師所作的【我是誰】,和我國北宋“蘇軾”所作的【大夢誰先覺】,是我在諸多禪詩中比較喜歡的兩首。釋達觀禪師的詮釋更是非常的精闢。它們分別是:

 

【我是誰(中峰明本著)】

 

人生猶如幻中幻,塵世相逢誰是誰,

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

 

以下是由釋達觀法師詮釋的全文:

 

人生如戲,每人皆是自編、自導、自演。編出喜、怒、哀、樂,導出動、靜、語、默,演出愛、恨、情、仇,戲一齣一齣演,劇一幕一幕落。不是成,就是敗;不是興,就是衰;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少,就是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故「人生猶如幻中幻」。

 

生死輪迴,隨個人業力,流轉於世。人進紅塵,步入社會,彼此相逢,卻不知誰是誰?說者叫人為“張三”,聞者不知己是誰;若問李四汝是誰?說者自身亦不知,此謂「塵世相逢誰是誰」。

因緣所成,父母生我,今有此身,感念雙親。人長之後,常思生前,誰是我?又從哪裡?為何而來?此生不解,又待何生!所以起疑「父母未生誰是我」。

 

花開必然花謝,有生必定有死。現在活活潑潑,生氣依舊,不知何時,一息不來。若大限已至,世間假名不存,合眼矇矓,我是誰呢?將往何處去?又為何而走?想未來之路,起不解之疑,故感嘆「一息不來我是誰」。

 

禪意須心悟,實修方為貴;人生如夢幻,切勿迷中迷;身相有來去,自性不生滅;若問我是誰,見性便知曉。

 

 

【大夢誰先覺(蘇軾著)】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以下是釋達觀法師詮釋的全文:

 

要人無欲何其難,心想無求日出西。世人夢想一切,卻又失落一切;期盼所願,但又失望所願。

 

廬山煙雨是奇景,浙江海潮是奇觀,縱使文人雅士的蘇東坡,也期待到天下名山一遊,至各地美景一覽,更何況是一般人呢?若不能滿足此願,總覺得心有不甘,人生有所遺憾!故言:「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有欲必追,有願定成。直到滿願之時,才發現:一切美好的幻想,皆是自心假設所創造出來的;並沒有想像中的驚奇,也只不過如此而已。故感嘆「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沒有的時候,想要擁有;等到擁有之後,卻極力想要擺脫。因為還有下個慾望,等他去追逐;因為還有下個空虛,等他去填補。人的欲望,永不止息,如同內心的妄想,永遠在織夢,不斷的欺騙自己,生生世世……唉呀!「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當我第一次讀這兩首禪詩時,我內心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因為我雖然常常聽到“人生如夢”、“人生如戲”等說話,並且自己也經常會引用如詩中所指的[人生如戲,每人皆是自編、自導、自演。編出喜、怒、哀、樂,導出動、靜、語、默,演出愛、恨、情、仇,戲一齣一齣演,劇一幕一幕落。不是成,就是敗;不是興,就是衰;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少,就是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故「人生猶如幻中幻」]。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像中鋒明本禪師那樣想過 [常思生前,誰是我?又從哪裡?為何而來?此生不解,又待何生!] 。回憶自己的一生,我發現我雖然是一個比較善於觀察在我周圍發生的一切。我也常常會對很多事情的發生產生好奇,並追究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有時甚至會刨根問底地尋求答案。但是我卻從未想過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如果有人問我“你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姓甚名誰,做什麼事、任什麼職。我的心中也會覺得這個答案是多麼地自然,也一定不會去多想它。但是自從讀了上述“我是誰”和“大夢誰先覺”這兩首禪詩後,我內心深處發生了一些變化。我會經常問自己,我究竟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又會往何處去?另外,我也會認真地、反覆地思考我為什麼來這個世界?我來這個世界究竟是來做什麼?現在只要靜下來獨處時,我就會反思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是為了什麼而活?我一生中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和我想達到的思想境界又是什麼?

 

對於釋達觀在“我是誰”的詮釋中所說的[生死輪迴,隨個人業力,流轉於世。]這句說話中的“生死輪迴”,我雖在佛經和佛門高僧中的佛經講解中經常見到。但由於我無法知道我的前生是怎麼樣的,而我的來世又會是怎麼樣的,所以我無法求證它的存在,當然我也無法推翻它的存在。而因為我對它的存在與否有很大的疑惑,因此我一直採取當它是不存在的態度。但是我知道我今後不會再糾結在它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了,因為我覺得無論它存在與否,已經不會對我做人處世再有任何的影響。所以我會客觀地對待這個問題,而且也想知道佛祖為什麼強調“生世輪迴”和[生死輪迴,隨個人業力,流轉於世。]中的“業力”究竟是什麼。

 

我在網上查了佛教中對“業和業力”的解釋,它們是:

 

【業(英文:karma),印度宗教一個普遍的觀念。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業力的觀念,業力是組成因果關係的原素。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或將來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可能性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輪迴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

 

 

【『業』(梵語karma)乃行為,是我們身為人類的起心動念,這種『動念』、『行為』,能藉過去所造作的『因』,而感召現在的『果』報,透過此『因』與『果』的實踐過程,即是業力的展現。『業』,簡單地說,即是『行為』與『動念』。】

 

在閱讀了上述有關“業和業力”的解釋後,開始明白佛教中“生命永恆”的道理,這一輩子人“死”只是軀殼已死,而非靈魂。知道這個道理後,我更加告誡自己,“來世”對我始終是一個未知數,它即使存在,但我不能為了為來世積福,而做個好人。因為我們做好人的目的,是尋求在今世自己心靈上得到最大的安寧,而不是為了未來可得到的果報。對我來說在因果關係中,我們是不應該太注重其中的得“果”,我們真正重視的應該是其中的種“因”。

 

由於最近我常閱讀佛經和佛門高人的著作,並且經常寫文章或和友人探討佛經中的一些內容,因此有些親友都會擔心我走火入魔。我的兄長最近就曾囑我不要太著迷,應慎防走火入魔。當然對這些說話,我都是以笑作答。為怕我的親友們為我擔心,我不大願意將我最近心中常常自問的問題透露給他們知道。不過我覺得這兩首禪詩確實令我深思,並觸及我靈魂。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自出娘胎,就由家中長輩為我們題了名字。從此這個名字很自然地屬於我們的。我們很少會問為什麼我們會叫這個名字,我究竟又是誰這個問題。

 

最近在看到我的一個剛超過1歲半的尚在牙牙學語的親戚的小孩子,在聽到別人叫她姓名時就會天真爛漫地高舉右臂大聲說“到”時,我突然想起了“我是誰”這首禪詩。這麼一個幼小的嬰兒也自然地知道什麼是“我的”這兩個字。我相信自現在起,她會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她的玩具,什麼是她的碗碟,什麼是她的床、什麼是她的衣服鞋子。而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會不斷地佔有一些屬於她的東西。而隨著她的年齡的增長,她追求屬於她的東西的慾望也必定會隨之而增強。相信這是與生俱來的本性的表露,是不可避免和被忽視的自然現象。

 

其實縱觀我們的周圍和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不能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是圍繞著“我的”這兩個字度過充滿歡樂和煩惱的一生。我們的腦中和心中都不斷地出現,我的父母、我的家、我的玩具、我的房間、我的床、我的錢、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的……。有的人甚至在生命盡頭的時刻、在生命彌留之際,還會掛記著我的公司、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這種現象雖屬人的本性的自然反應,但是過分地執著“我的”,可能會令我們活得大辛苦。

 

我最近常常在想,在我的一生中,我不斷努力學習、工作;艱苦奮鬥和成就事業。今天我在事業上可算略有小成。我現在已屬有樓有車階層之人,當然雖尚不能稱大富大貴,但經濟上也早已無憂無慮,也因此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我年輕時曾立下的願望也似乎實現得十不離九了。我對目前的處境十分滿足也非常感恩。由於年齡關係,我知道我的人生道路也已走近尾聲。目前對我來說,在我諸多的“我的”中,也僅只剩下“我的健康”對我是重要的了。因為如果沒有健康的話,即使擁有再多名利,都會因為我無法享用而變得虛空和亳無意義的。而當我告別此生時,我會和來時一樣地光身而去。我的一切身外之物都是無法由我帶走的。

 

想到這裡,我真的感到人生是夢,更像一齣戲。在我的夢中和戲中,我有喜、有怒、有歡、亦有悲。在那一刻,我不禁自問當我的夢醒了,戲演完了,我的那些我為了它們付出那麼多、吃了那麼多苦而掙錢買來的房子、銀行裡的金錢、我獲得的名譽、地位……對我來說還有何意義。而月前屬於我東西,它們又將會屬於誰的呢?在左思右想後,我越來越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過客”的真正意義。我們擁有的地位、名利、金錢、財產都是“過眼雲煙”,它們也都只是“暫時”屬於我們的。而既然它們只是暫時屬於我們,那麼我們就不必過分追求。而因為我們對金錢掌握著暫時的支配權,那麼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利用這個支配權,用我們的金錢幫助世上有苦有難的人,給他們帶來一些幸福和快樂。   想到這裡。我們對為人在世真正能留在這個世上的,只有我們精神上的東西這一說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為只有“精神”、“觀念”、“言論”和“思想”是不會因為人們的離去而消失的。今天當我們想起世界上偉人時,我們會記得的是他們留給後世的是精神、觀念、言論、思想。如中國的儒學、道學、佛學的精神、觀念、言論和思想在經過無數年後的今天,仍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寶藏,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知道在我這一生中,我已不可能成為一個歷史上的偉人,也不可能為子孫後代留一些很寶貴的東西。但是我覺得自己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人,我還是可以在自己精力和能力許可的範圍內,盡量為國家、為社會做些貢獻,並盡量幫助生活在我周圍的人,讓他們都分享我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佛學是悲觀、消極、甚至是迷信和愚昧的。因為人們學了佛學會產生“四大皆空”的想法,因此對生活的激情,和鬥志將會淡化甚至消失。以前我也確實有和上述相同的看法,但是自從我接觸佛經後,我覺得我以前的觀點是錯誤的,佛學教我們放棄“貪、瞋、痴”並從“自我”中解脫出來真正的目的,是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積極和更有意義。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