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農民工的子女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3月22日

(原文發表於2012717)

 

上個月的某一天,我回到辦公室,看到桌面上堆得高高如山的由各地寄來的免費贈閱的一大疊書本。由於幾乎每天都有由各機構將它們出版的書籍雜誌寄給我,所以我每次回辦公室見到的總是一大疊各式各樣的、無法數得清的書籍雜誌。那些書籍和雜誌多到無法數得清,那麼當然更是無法讀得完的。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在其中挑選一些自己想閱讀的拿回家去細細閱讀,而其它的都會交由我的秘書存倉。我的秘書常常向我訴苦說,辦公室面積有限,倉庫早已被塞滿了,她已經不知該怎麼處理它們,因為它們大多印刷精美,真可謂丟之可惜,但留下來又不知該放在何處。為此她常感苦惱。其實,這個問題是我在過去多年來常常遇到的問題。不過在立法會任主席時,如果我不感興趣或沒時間閱讀的書籍,我會吩咐我的秘書轉交立法會圖書館,待圖書館長代為處理,因為我個人對某些書籍、雜誌的閱讀可能不感興趣,但其他立法會同人可能會有興趣閱讀它們。不過我的心中常常想,愛看書的人,一定會常常逛書店或去圖書館借書,為什麼各大機構和學校要用公帑出版那麼多書籍和雜誌免費送人?我總覺得,這樣的做法不但浪費公帑,而且是不符合經濟和環保原則的。

 

那天在翻看桌子上那麼一大堆書籍和雜誌過程中,發現其中有本雜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的名為「社會與公益」的雜誌2012年第6期的封面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這本雜誌封面上是一張一個大約78歲的五管端正的小女孩。照片上的小女孩身穿紅色外套,背著一個大竹簍。照片旁邊有一白色標題﹝留守兒童3.0﹞。在這個標題下面有幾行黑色字,它是:

 

【“天黑了,小鳥回家了,鳥媽媽在對小鳥說什麼?”這是一道小學作業題。12歲女孩樂樂(化名)寫下這樣的答案:鳥媽媽對小鳥說:“以後我出去打工了,你要自己找東西吃。”“我知道了。”】

 

看完雜誌封面上的照片和文字後,我隨即打開雜誌,在第11和第12頁上我看到了很多男男女女幼童的照片。從照片上兒童的衣著我能判斷,這些孩子都是貧苦的鄉下孩子。而從這些照片上的孩子們的神情,我們可以感覺,他們雖然稚氣未脫,但他們的臉上缺乏了生長在城市裡的兒童的天真爛漫的笑容,並在眉宇間展示出他們幼小心靈深處的無奈和寂寞。左第12頁中間有一藍色的標題:

 

【留守兒童3.0】,而在這標題下的是:

 

5800萬,這不是驕傲的GDP數字,而是數千萬孤單、幼小的心靈;

 

60%,這不是商場六折促銷折扣,而是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有心理問題需要關愛;

 

8%,這不是股市逆勢上漲,而是幾百萬孩子根本得不到父母的照顧……】

 

我曾多次聽過“留守兒童”這個名字。也知道這是對由農村到城市打工的人士留在鄉下的子女的統稱。但是我對“留守兒童”情況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名稱上。【留守兒童3.0】這篇文章的編輯和執筆記者們,在文章中比較詳細地報導了,由80年代起的三代留守兒童的不同處境和他們心理狀態的文章。文章的編輯和作者們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訪談工作。令我特別欣賞的是,這篇文章用的是上述3組數字和文字作為開場白,這個開場白激起了我內心強烈的震撼。也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掀開下一頁,並一氣呵成地閱讀了文章的全文。

 

在文章一開始時作者陳雪嬌、耿春雷舉出了5個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例子。它們是12012年江西宜春市外一個小山裡6個平均的年齡不足10歲的小童溺斃;22011年在長沙打工的女子的母親在家中別無其他成人的情況下去世後,她年僅18個月大的女兒仰天躺在奶奶的臂彎裡,身上爬滿了蛆蟲。32007年四川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為索取上網費而持刀殺死姨婆,後來又為要進監獄而親手掐死了奶奶;4)廣東一對外出打工的夫婦將他們的3個女兒交由80多歲的奶奶照顧,在7年內大女兒因蠟燭引燃大火燒成雙腳殘疾,二女兒在家用柴火燒水時引起大火,被燒得臉跟胸連在一起,被人稱為“鬼孩”,而最小的妹妹在幫奶奶提開水時被嚴重燙傷。5)四川一位年僅13歲的女孩,因無人看護被堂叔誘姦,而在無人知道的情況下生下嬰兒。

 

看完文章中這幾則嚇人聽聞的事件,我內心除了感到悲哀外,還感到萬分的痛心。我覺得兒童時代的經歷對人的成長,甚至一生生活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兒童應該和“被呵護”、“被關愛”;“幸福“、”快樂”;“天真”、“活潑”;“無憂”、“無慮”聯繫在一起。但是上面作者所舉的5個例子中的留守兒童們的遭遇卻完全和那些應該屬於他們的一切都扯不上關係。令我不能相信的是,和他們捆綁在一起的竟然是“感情淡漠”、“安全得不到保障”、“學習偏差”、“被拐帶”、“受性侵”等等。這些情況令我震驚和憤怒。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我童年時曾發生過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儘管那些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只要是曾傷及我心的事,都會在我內心留下深刻的烙印。舉例說,我記得在我大約僅只4歲幼年時,有一次因為不聽母親的話,而激怒了母親,母親在盛怒下說“3歲定80,看你這付德性,我想你一輩子是不會好了”。儘管母親在消氣後,早就把她說過的這幾句話忘了,但是在那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我只要想起它,心中還是有傷痛之感,並經常告誡自己,我絕不能允許讓母親的話應驗在我身上,我這輩子一定活出個樣子。當然到了今天,雖然我對母親的話早已釋懷,但是我對當時的情景還是記憶猶新。我這個親身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脆弱的。只要我們成年人的言語行動稍有不慎,都是會在無意中傷到幼小的心靈。當然和文章中留守兒童的遭遇和處境相比較,我母親在當年說的那幾句話,是微不足道的,但母親的這幾句話,的確深深地刺傷了我的心,而且這件事也永遠成了我心底裡的一塊難於撫平的傷疤。我相信這也是我對母親的感情一直相對淡泊的起因。

 

令我感到驚心動魄的是,據報導,他們中佔57.14%有心理問題。全國的留守兒童在2008年時約有5800萬,佔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也就是說平均不到4個農村兒童中就有1個是留守兒童。我仔細地、並多次地閱讀了這篇文章。通過這篇文章,我除了對改革開放後,農民工進入城市打工,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事實,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外,也對隨之產生的如此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認為文章對我極有教育意義。它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地分析了留守兒童的產生過程和他們存在的客觀社會背景。也道出了留守兒童們的寂寞無奈心態和他們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關愛和照顧的境況對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的影響。其中有些文字更給我有催人淚下的感覺。如文中:

 

在【留守兒童1.0:在民工潮背後】中有這麼幾段話:【“在床上畫個圈,並在晚上把它尿濕”“假裝迷路,或在路邊無助的哭泣,當有人來問你時,告訴他(她)你找不到媽媽”。如果說還有誰比兒童更期待兒童節的話,則非“人未老,心先老”的80後莫屬。而初期留守兒童,正是這樣一群過早成熟但童心未泯,孤獨內向卻渴望交流極重感情的孩子】、【初期留守兒童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自卑,加上他們非常注意情誼,往往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種是極度的自閉,拒絕外界的交流;一種是過度的開放,對友誼非常渴望因而交結不良朋友。】、【長期留守的寂寞讓他對親密朋友的追求更加偏執。他希望他們能像連體嬰兒一樣,更不允許他人分享這種友誼。然而他並不能很好地處理朋友關係,許多好友因各種原因又都被他推開。這種成熟與幼稚,獨立與依賴的雙重性格,在整個初期留守兒童中並不少見。】和【孩子是不知道苦不知道累的,她只想跟父母在一起,特別是在她還很幼小的時候,是她最需要父母的時候。】

 

在【留守兒童2.0,“無根的一代”】中有下列的幾段話令人感慨:【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麼是父愛、母愛,就連他們的樣子也記不清了】、【沒有飢餓記憶的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勇於接受新事物,放縱而大膽,自由又孤獨。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為了抵抗早熟的空虛寂寞,他們可能會為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也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和【第二期留守兒童正處於形成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但既不屬於農村也不屬於城市的“無根”狀態,也使他們成為最不安也最叛逆的一代。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更多不再是物質上而是精神上的幫助】。

 

在【留守兒童3.0,“留”還是“流”】中有那麼幾段話令我深思,更令我痛心:【第三代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缺少感情上的關注和呵護,因而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邁得更深入更徹底。從東部大發展到中部崛起,再到西部大開發,經濟的飛速進步開始觸及廣袤大地上幾千年都未改變的農村。與前兩代留守兒童相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生代留守兒童有了新的時代特徵即:中部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對精神方面渴求迅猛增長,西部地區留守兒童對物質援助的需求不斷降低】和【由於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表現出內心封閉、感情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的性格,且他們部分人性格暴躁、沖動易怒,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

 

在文章中【不一樣的留守兒童】標題下的一段文字也特別引起了我的關注。它是【現在新生代留守兒童雖然備受人們的關注,但都只存留在物質,沒能更深入地了解這個群體。而有的媒體在報導時,無法區分相對富裕農村的留守兒童與貧苦地區的留守兒童之間的區別,也就不能反映出留守兒童真正的心靈希冀】。在這一個標題下還有一段是我非常贊同的,出自一位留守兒童學校校長之口的話:【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情況很不好,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很多事情需要追本溯源,造成目前大量留守兒童的根本原因還在於社會現狀的影響。政府應當在教育和經濟方面重點關注落後地區,這樣方可逐漸縮小不同地區教育和經濟差距,這才是可行之路】。

 

如上所述,這篇文章令我初步認識到改革開放的30餘年中,農民工為國家經濟發展中作出的貢獻,但同時也認識了他們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作出的犧牲。在這一刻,我想起了有一位年老的葡萄牙人,這位葡人在年輕時由於葡萄牙農村太貧窮,所以隻身前往法國打工,他在法國刻苦耐勞、省吃儉用,每月都寄錢給留在葡萄牙的妻子和子女們。他並在家鄉買地建屋,退休後回到鄉下居住。他老年時雖屬衣錦還鄉之一族,但他發現他和妻兒們不但感情淡薄,而且思想意識上的差異也較大,所以精神上並不愉快。他告訴我如果他的兒子也想移民他國的話,他一定勸他帶同妻兒同行。當然這位葡人的情況和我國農民工進城還不能同日而語,但他的情況令我認為農民工在進城時帶同他們的子女“流”入城市是恰當的。不過我覺得中國的城鄉之間存在差距是客觀事實,如果那些留守兒童都隨父母流入城市後,政府卻沒有好的政策保障他們受教育的權利,也沒有措施確保他們的安居,那麼他們將由“留守兒童”變成“流動兒童”,而“流動兒童”群體將會面臨的問題在目前還是難以估計的。

 

今天的兒童將是明天的社會棟樑,30年改革開放產生了5800萬留守兒童的數字是龐大的、驚人的。隨著中國經濟必須繼續發展,相信今後一定還會有大量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因此我認為政府和全社會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否則將來我們所需付出的代價將會是更加巨大的。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