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自我和執著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3月23日

(原文發表於2012712)

 

2012618日在安徽大學的演講會由下午6時半開始,直到晚上接近11點鐘才散會.由於當時身心都處於興奮狀態,因此雖然歷時很長,卻絲毫沒有疲勞的感覺。不過第二天趕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常委會時就覺得特別疲勞,也特別地睏。在全國政協常委會開會聽報告時,我一直拼命地用手指甲掐自己,不然的話,真有在會場呼呼大睡的可能。上次因為在大會堂用平板電腦“開小差”給抓了個正著,所以這一次在會場中,一定要避免再給抓到睡覺的情況。開會的那幾天由於犯睏,所以一直提不起寫文章的興趣,但我這人一向是閒不下來的,而且又有晚睡的習慣,因此每天和朋友吃完晚飯,睡覺前就上網瀏覽。在開始時,我的瀏覽並沒有特定的目標,但是在瀏覽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了釋達觀法師的名字。

 

事關,前陣子我在閱讀禪詩時,對釋達觀法師於2008125日所寫的一篇禪詩特別感興趣,在我的名為“禪師與禪詩”的博文中曾將它引述過。它是:

 

【智者了悟,天下本無事;愚者不悟,庸人自擾之。

   明明有,為何說沒有?

   天下到底有沒有事!

   智者做事,心中無事;愚者做事,心中有事。

   智者遇事,能轉其境;愚者遇事,被境所轉。

   智者處事,隨緣自在;愚者處事,攀緣罣礙。

   智者無事,故無心事;愚者有事,故有心事。

   因此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我特別地喜歡這首詩,因為我覺得這首詩的作者釋達觀法師是一位特別有智慧的人。除了上述的禪詩外,我還特別喜歡釋達觀法師詮釋的“白雲守端”所寫的名為“無礙的心”的禪詩。

 

“無礙之心”這首禪詩是:

 

【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而釋達觀的詮釋中我摘錄如下,令我特別心儀的是:

 

【春夏秋冬時時佳,東南西北處處妙,男女老少人人好,生老病死樣樣到。

 

境無得失,人有預設;物無好醜,人自分別。日出於東,不是好;日落於西,不是壞。人生於世,皆緣生;人死於後,皆緣滅。了知外物,皆由自心好惡而起分別,則不再抱怨境界,就不被現象所轉,故能回歸於自性清淨的如來。接著,看外面世界都是美麗的,所有事情皆是美好的,故說:「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

 

「真」心待人,人人亦真;「善」良處事,事事皆善;「美」好環境,處處都美。所謂真、善、美的人生,就是要以「無礙的心」,來觀人生呀!】

 

讀了釋達觀法師的上述著作後,他的名字早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於我要閱讀的和學習的東西太多,所以一直沒有空上網查閱他的生平。那天在網上一打了“釋達觀”三個字,網上就出現了很多有關他的消息。令我感到意外驚喜的是,我在無意中發現了釋達觀主持和任教的「禪心學苑」。

 

網上資料說“禪心學苑”設於臺南。這個學苑的苑訓是“正見、正行、正覺、正度”。宗旨是“將修行落實於生活、將佛法應用於人生”。學苑的理念是“以教育為本、以經典為師、以自心為歸、以覺他為願”。我們從上述的苑訓、宗旨、理念可知在這個學苑裡所教的都是做人、做事必學的道理。

 

在網上另有兩本由釋達觀撰寫的名為“隨緣自在”和“一念之間”書。其中“隨緣自在”中有幾段文字令我震撼,也令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它們是:

 

【理多反而不明理,路多反而不識路,人多反而無所依,話多反而無所據。

 

人生有許多的歧路,讓人不知何去何從?生命有許多的際遇,使人不知安身何處?到底要往前邁進,還是適可而止,有誰可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人到底在追逐什麼?是名利、權勢、富貴、愛情、成道……?人究竟為何而活?為自己、家人、朋友、大眾、真理……?

 

人從何來?既然而生,又為何而來?人將何去?既然已死,又為何再生?生生死死,何時能止息?

 

縱然瞭解,緣生緣滅之理,但又誰在生滅?往昔的我,和今之我,及未來的我,是同還是異?】

 

 

【有懺悔心的人,才能改過;

   有慚愧心的人,才能進步;

   有上進心的人,才能成就;

   有感恩心的人,才能知足;

   有平等心的人,才能無私;

   有謙卑心的人,才能恭敬;

   有包容心的人,才能體諒;

   有禮讓心的人,才能尊賢;

   有道德心的人,才能自重;

   有清淨心的人,才能悟道;

   有智慧心的人,才能處世;

   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度人。】

 

 

【佛陀教人“無我”,莊子讓人“忘我”;

   智者要人放下自我的成見、內在的慾念、一切的執著,

   方能不被自我所束縛,亦不再束縛於人。】

 

在另外一本名為“一念之間”的書裡,釋達觀法師寫了一篇“自序”,序中的兩段文字更有令人拍案叫絕之感。它們是:

 

【人類的一生,名為「歷史」;自己的一生,名為「人生」。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您若不知「為何而來」,人生便無意義可言;「為何而做」,生活則無趣可說;「為何而活」,生命就無價值可談。綜觀現代之人,常因不明此裡,而感無奈!由此緣起,故寫此書!

 

命名由來,何取「一念之間-成功的人生觀」?天下萬事,取決一念;此念若偏,其後必敗;念念若正,其果必成。前念若迷,即是凡夫,後念若悟,當是聖賢。念念覺醒,成就一生;念念愚癡,自毀前程。

 

人皆想成功,所謂「成大事,立大功。」事不分大小人,人不分男女,則做人當「用心」,做事要「盡心」,一切無「私心」,方能了「此心」。然人生成敗,歸於意念之正邪;因觀念產生行為,行為決定一生,這是必然的法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學習,而不透過思考,此學問無法內化,成為自己的:故一般人只知表面之字義,而不能深知句中的含意。所以,古人告誡我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是此理!何況,是切身問題呢?故於每個觀念之後,規劃「自我省思」的單元,以供諸位「三省吾身」。】

 

其實釋達觀法師除了是一位佛學家外,還是一位精通道學和儒學的大師。他著作的內容涉及講解佛經、詮釋禪詩、儒學、道學思想和知識。通過閱讀他的作品,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學佛不但令人增長知識,而且在修行過程中,人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斷提高道德素養、改變世界觀,並讓人生變得美好、積極和更有意義。我由衷地感到學習佛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上面我引述的只是釋達觀法師著作中的極小部分。在閱讀他的很多著作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名法師如聖嚴法師、證嚴上人、淨空法師、宣化法師等等都是那麼地有學問?其實我上面引述的釋達觀法師的說話中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已經說得很清楚,也道出了箇中原因。這些佛門高僧們在學習時,不但懂得文字的表面意思,而且能將它們的真正含意,融會貫通在他們的思維和行動中。他們給我的啟示是,以後無論讀哪些文字,都不能停留在對它們的表面意思層面上的理解,而必須通過思考,將它們轉變成自己思維的一部分,不然的話,我們是不可能真正地掌握知識。而且這些所謂“知識”即使學了也是沒有用的。由於佛門高僧和上人們專心學佛、修行,所以他們能將所學的知識內化,從而認識了他們“自己”,也因此能幫助別人認識“自己”。

 

在那一刻,我心中突然想到了聖嚴法師在“找回自己”一書的序言中所言:《現代人身處在多麼而混亂的價值體系中,人人都想要尋更多的自由,卻因為一味向外馳求,而不知道原來所有問題的根源出在我們的心,當然更不會知道,其實所有的答案就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徹底解決問題,都必須先回歸自己,回到方寸之間──心》。另外我又想起了證嚴上人曾說過:「要消除心中瞋恨的唯一辦法是“懺悔”」。她說:“懺悔,才能洗滌無明;懺悔,才能自我降伏內心的無知;懺悔,才能將人生觀念糾正,往清淨光明道路走去。本心淨化一分,就是消除一分的無明,所以修行不能缺少這分懺悔的心”。聖嚴法師和證嚴上人的上述這番話,都讓我對“修行必須先修心”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這幾天又來回地閱讀了我上面己引述的釋達觀法師的幾段文字。在每次讀完它們後,我都會問我自己,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我是否已做到了《做人當「用心」,做事要「盡心」,一切無「私心」》。我也會不斷地自問“我這一生究竟為何而活?”。想到這裡我就會提醒自己,如果我過去沒有做到“用心”、“盡心”和“無私心”,那麼我今後務必要將它們做到。另外我也叮囑自己,只要我還活著,那麼我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盡力地造福“社會和眾生”。

 

最近,我常常留意到佛法、禪學給我心靈上帶來的巨大變化。我想起了,如果不是我讀了那篇禪學對喬布斯產生巨大影響的文章,和我對佛陀教導的“無我”的初步感悟,那麽我將繼續受“自我”和“執著”的束縛,那麼我這次回歸母校的旅程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也當然不會有在安徽大學和師生們分享人生經驗的演講會之事。

 

今天當我回想起那天晚上我說的那句話:“這次回到母校,我徹底解開了埋在心底裡的心結。我特別感恩,因為我將可在沒有遺憾的情況下離開這個世界”時,我仍可清楚地感到當時我的心靈是完全處於,從“自我”和“執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境況。在那一刻,我感到的是輕鬆、愉快、自由、自在、無悔、無怨。也正因為在當時我說話時語音帶著哽咽。所以我的情緒引起了坐在臺下師生們的共鳴。而坐在第一排的黃德寬書記還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男兒淚”,而事後也有學生給我留言說,他們在那一刻也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樣的場面在我的一生中,不多出現,因此我相信當時的情境,將會永遠留在我的腦海中,也一定完整無缺地埋藏在我的心底裡。

 

在結束本文前,我想說的是,釋達觀法師心靈語錄說的“在生活中修行,於平常中悟道”、“修行不離生活,生活不離心,一心不離當下”和“修養是外在的行為,修行是內在心境;外在別人看得清楚,內在只有自己知道”是太正確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