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智者葉曼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4月19日

(原文發表於2012512)

 

418日的晚上,澳門“母親會”的會長、副會長、理事會、監事會的成員請我吃晚飯。由於她們是最近在新一屆“母親會”的領導層選舉中選出來的,所以其中有很多位我挺相熟,但是也有幾位是年輕的,並且是剛當選的,因此也是和我第一次見面。澳門“母親會”是一個慈善工作的團體。在回歸前,其主席必然是由每任的澳督夫人擔任。回歸後,由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夫人,沒有繼承回歸前的傳統而擔當會長一職。因此會長在回歸後由會員互選產生。“母親會”的會長、理事長、理事、監事長、監事都是義務工作者。她們在澳門的慈善工作主要是服務老人和兒童。“母親會”辦的老人院和幼兒園院在澳門都享有盛譽。我對“母親會”的領導們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不計酬勞、不計辛苦地、義務為社會服務的精神,深為讚賞並欽佩。也因此我打心底裡願意和她們交朋友,並非常希望從她們那裡學習一些做慈善工作的經驗。我和她們有在每隔一段時間後,相約共晉晚餐的約定,418日的晚餐就是其中的一次聚會。

 

那天晚上和往日一樣,我們在餐桌上交談甚歡,大家在心情非常輕鬆的情況下,由傍晚7時一邊吃飯一邊交談。我們漫無邊際地你一句,我一句地東扯西拉,氣氛熱烈並溫馨。到了超過10點鐘,我們大家都好像還有說不完的話。那天在依依不捨的情況下分手,各自回家時,大家嘴裡還都嚷嚷著說,要說的話太多了,我們下次的聚會要改在6點鐘開始了。

 

在聚會快結束時,我們談到了佛教。我自己雖然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但我不反對任何人有宗教信仰。而且我覺得絕大部份的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因此我覺得在功利主義猖獗、道德滑坡的情況下,人有宗教信仰並不是一件壞事。由於我在兒童時期,總是看到母親和家中的大人吃齋、拜佛,因此心中對佛教還是比對其它的宗教有多一點的好感。不過我卻一直沒有時間接觸任何的宗教。也沒有看聖經、佛經之類的書籍。我對宗教的認識可說是非常、非常膚淺的。

 

去年我讀了由朋友送給我的一本由佛教大師聖嚴法師寫的“生死皆自在”後,我對聖嚴法師產生了由衷的敬佩,也因為心中對的博學、智慧的仰慕。因此心中產生了一股探索佛教的濃厚興趣。我上網搜索資料,並在網上看了很多有關聖嚴法師、證嚴法師的生平、著作和言論。我把聖嚴法師的“108句自在語”和證嚴法師的“100則靜思語”都粘貼到了我的文檔中,而在我有空時,我就會打開電腦閱讀這些“自在語”和“靜思語”。當我每次讀完它們後,我都能感到獲益匪淺。由於聖嚴和證嚴都是佛家大師,因此在閱讀他們的著作和言論過程中,我間接地接觸到了佛經。說老實話,佛經對我來說是太深奧了,而我的國學水平很低,因此我通常都是無法完全看懂它們。而且即使自認為是在看懂了的情況下,也只能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上。

 

我讀了很多本聖嚴法師的書,我對他敏捷的思維;豁達、寬容的處世態度;博學、多才的高超智慧;善良、無私的奉獻精神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受他言論、思想的影響和啟發下,我一鼓作氣地寫下了“往下走”、“向內看”和“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等文章。

 

我儘管對聖嚴法師非常崇敬,但我心裡一直對聖嚴法師勸人不要害怕死亡,因為死亡的只是這一輩子的軀殼,而靈魂在人死後離開軀殼,轉投來世人生的說法有些不能認同。當然,我並不是要勸人害怕死亡,再說怕也無濟於事。因為人的死亡是必然的事,我們只能坦然面對它。我當然也沒有理由推翻人有前世、來生的說法。但是這種說法對我來說是虛的、是看不到、摸不著和感覺不到的。

 

我處世、為人的觀點是,過去的已過去,雖然過去可能比今天美好,但是人不能活在留戀過去的陰影下;而將來是未知數、誰也無法預知,當然我們都會希望我們的將來比今天更美好,但我們也不能活在憧憬明天的幻想中;最理想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活在當今,因為今天才是真實的。又因為我覺得生命短暫和無常,因此我必須把今天活好、活得充實。把該做的事做好,不虛度一吋光陰、也不枉來這世界一趟。我相信在這世界裡有因果關係,因為我相信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道理。而且它們都會充分地反映在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的關係裡。但我很難相信這一輩子的好運、成功是上一輩子做了好事的福報;而這一輩子所受的苦難、折磨是上一輩子做了壞事的惡報。我也不能相信人生中的一切都是注定在冥冥中。另外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為了來世積德積福而做好事、善事。我認為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好事、善事都應該純粹由心而發,是為把這一輩子活得舒心、快樂和心安理得,不能更不應該摻雜一絲帶有私利成分的動機。

 

那天我們的聚會快結束前,我說出了我的觀點。當時在座的有好幾位真正的佛教徒。我的這些看法引起了她們的反響,看到她們的反應,我感到在他們面前,自己顯然有些班門弄斧之嫌了。第二天,我收到了在飯桌一位“小朋友”陽陽的一封信和兩本書。這位“小朋友”雖然已為人母,而且事業也如日中天,但對我來說,由於她和我年齡懸殊,因此對我來說她在我心目中仍是“小朋友”。這位“小朋友”常常上我的網頁瀏覽,也會經常在我的博文後留言。因此雖然我們見面並不多,但通過她的留言,我對她有一定的了解。那天她送來的兩本書分別為葉曼著的“智慧人生”和由美國著名的心理醫生布萊恩. 魏斯博士(Brian L Weiss) 著的“前世今生來生緣:穿越時空的靈魂之旅”。“小朋友”對我的真情實意深深地感動了我。

 

在當晚洗涮完畢後,我坐在床上,隨手拿起了“智慧人生”,打開書本看到的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從她的照片判斷她的年齡,我以為她是我的同齡人。但仔細閱讀她的介紹,方知她今年已98歲高齡。而且是當今世界上極少將儒、釋、道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看完這一段介紹,我心中驚奇萬分,我馬上將書本打開,並一鼓作氣地將書從頭到尾的看了一遍。看完後,我餘興未了,我從床上爬起來用手抄的辦法,將“智慧人生”中精彩的部分摘錄在我的文檔中。它是:

 

【唐伯虎詩說“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年幼後除老,中間所剩已不多,還有一半睡掉了。”

 

在這個地球上,用億萬年計“時間”,一個人即使長命百歲,百年不過一瞬,我們卻為千秋萬世在憂慮。在這洪荒宇宙中,我們有如滄海一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所以古人方才“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幼時只盼著過節,過年,日子過得好慢。到了老年,剛剛看見冉冉自出,剎那間,便又見茫茫日落。不由得不使人想:“我生從何處來?我死向何處去?這個問題,愚夫愚婦都問過,可是古今中外聖哲們都解答不出來。此生、此身、此心為我所有,死了就沒有我。所以蘇東坡有詩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土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所以人們便想在這短短一生中,尋求長生不老的靈藥。得不到,便只好留足跡了。於是就有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立德的,如孔子、孟子;立言的,如老子、庄子、管子、孫子;立功的,如秦皇、漢武、成吉思汗。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這些想要留足跡的人,是千千萬萬人中的“一人”。

 

智慧二字的組成,是日知而心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寧靜淡泊以處事,忠厚仁義以待人,便成為眾望所歸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圓滿。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極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積極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俗話說:“我們希望別人如何待自己,我們便如何去待別人。”這便是智慧人生。

 

人生雖短暫,智慧卻廣大無邊,而產生形而上的文化和形而下的文明。

 

中國的文化和文明能如此相互輝映,全仗智慧的《漢書, 藝文志》,把中國文化分成儒、道、釋。儒家孔子把智仁勇列為中心。智者不惑,不惑於名利權情;仁者不憂,不憂於得失榮辱;勇者不懼,不懼於威迫壓榨。道家則提出了“常”,“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兇”。釋迦雖然是印度的一個王子,但是他的大乘佛法卻被中國同化了,而有八大宗。尤其是禪宗,到了六祖慧能所留下的壇經,其中有各的偈子很多,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所以說人生,生必有死,生死是必然的。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負來人間走了一遭】。

 

等抄完摘錄的文章後,我一看手上的錶已是半夜3時許,但是我還是覺得餘興未盡。我的腦中來來回回地蕩漾著老人慈祥的微笑和她對“真智慧”的真知灼見。第二天吃完早餐後,我急不及待地上網查看葉曼的資料。我點擊了葉曼的新浪網頁。我發現了名為“葉曼•文賢書院”的網頁。我如痴如醉地閱讀了她網頁上所有的文章。可惜的是在那個網上總共只有24篇由葉曼先生寫的文章,而且最後一篇是2007年。看到網上首頁葉曼先生帶著微笑、寬容的照片,我不由默默地祝福今年已98歲高齡的她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我繼而又閱讀了網上的葉曼先生自述的學佛心路歷程。葉先生說:“我學佛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她的這篇文章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由於文章太長,我不能盡錄,而只能摘錄,她說:

 

【我從好奇心出發,正好碰到了強調“大疑大悟、小疑小誤、不疑不悟”的禪宗,藉著參話頭的方法,面對自己的問題去找答案。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法不承認有“主宰”,佛教認為沒有任何一人可以主宰我們的生死、禍福及賞罰。我們必須對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惡業負責,因此沒有主宰,也不是自然。

 

過去我在年輕的時候,常常把時間浪費在胡思亂想裏,當時根本就不聽佛法,甚至於看不起《阿彌陀經》。現在我卻修淨土,那是因為我已經知道“一切唯心造”。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如果我們不把舊習除掉,這一世不能成佛,下一世將會如何,就不得而知了。釋尊曾以“爪上土”來比喻人身難得,以“大地土”來說明眾生輪回惡趣數量之眾,既然知道人生難得,就應該把握這機會好好用功。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日常的行為,不要以為佛就只是這尊佛像。這尊佛像就和國旗的意義一樣,代表覺。學佛就是學習佛陀覺悟,這裏沒有福報,千萬不要以為學佛就可以發財、婚姻美滿或得到其他種種的好處。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給我們說的這些法,為的就是讓我們也能到達他所到的境地。並不是我們一天給他磕幾個頭就算盡心了,而是要依佛陀的教示,見到他所見到的。所以說佛以一大因緣出世,那便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我們既然有幸接觸這殊勝的妙法,加果不勤加用功,則不但對不起佛陀的苦心,更對不起自己。】

 

看完葉曼先生的這篇文章後,我更對自己不懂佛學,而在信佛之人面前高談闊論感到羞愧。但這篇文章卻對我有巨大的啟發作用。我雖然對是否存在前世和未來仍然存在疑問,但是這些對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認同“生必有死,生死是必然的。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負來人間走了一遭”和“我把既然知道人生難得,就應該把握這機會好好用功”的觀點。另外,我相信,我今後也會從好奇心出發,開始我學佛的歷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