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孤獨也是一種享受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5月30日

(原文發表於2012126)

 

日前曾讀了劉永曉先生整理201111月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先生,就他個人對老年生活的感悟,在中國工程院的一篇講話後,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智者和強者”的博文。今天我想再就秦伯益院士的“孤獨也是一種享受”寫一些自己的感想。秦院士說:

 

【老年有孤獨之樂。

 

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發展個性之樂、領受興趣之樂,還有孤獨之樂。孤獨時有廣闊的思想空間,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有全額的可支配時間,有不受干擾的心靈天地。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蘇東坡寫過:“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大藝術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獨的境遇中創作出來的。  

我不是提倡老人過孤獨的生活,而是說明孤獨也是一種享受,一種美。要善於享受孤獨,不必懼怕。】

 

我非常欣賞秦佰益院士說的這段話,因為它充滿智慧。特別是對我這樣的已踏入老年的人來說,他的話真是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我將它來來回回地細讀了好幾遍。經仔細咀嚼和慢慢體會它的含意後,我發覺這些話其實並非是只適合於老年人,而是適用所有年齡段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將它們廣為宣傳,以便讓所有的人了解這些話裡的真諦。因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孤獨非但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且也是一種享受的話,那麼人生中的苦惱就會少去很多。當然隨著人的苦惱減少,人的幸福感就必然會相應地增加。我完全贊同秦伯益院士從一個老年人的親身體會出發,到達晚年時應該如何面對孤獨、無助處境的正確態度。不過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的人,不論他們是年長的、年輕的、少年的或甚至幼年的,他們是有學識的或沒學識的,和他們是有錢的或沒錢的,在人生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孤獨和無助的情況。因此我認為正確面對孤獨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老年人,特別是對那些經歷風風雨雨、事業有成、權高位重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在心理上一時三刻無法接受,他們由曾經風雲叱吒一時的自己變成一個無所事事的閒人的事實是可以理解的。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除了在健康上會多少出現一些問題外,也會面臨精力不斷衰退的情況。更會因為隨著精力和體力的不斷衰退,而且出現同齡朋友的相繼去世或生病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會被迫逐漸疏遠、甚至失去投契相交的朋友。正因為這些客觀原因令老人的活動能力和生活圈子不斷地縮小,並促使老年人普遍過著相對深居簡出和孤獨的生活。這些都令老年人感到非常無奈和無助的事實。不過除了以上所述的客觀原因外,在主觀上,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好奇心都會轉弱,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更會相應減少和淡化,所以對生活的熱忱也會逐漸變弱,就算那些即使體能還仍然比較好的老人,也會選擇比較幽静的生活。這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都會帶給老人心理上的憂鬱。不過我覺得老年人的精力和體力不斷衰退雖然是不能避免的事實。但是主觀上的心理障礙,只要我們認識自然規律、接受現實,並抱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它,那麼很多問題是應該可以避免的。秦伯益院士就這一問題有非常精闢的見解。我除了非常認同他的觀點外,並在此呼籲所有的老人們,在退休前務必為退休後的生活作好充分的準備,以避免和減輕退休後的無奈和痛苦。秦伯益院士說:

 

【人難有自知之明,常見的現象是,當齡時不抓緊工作,總覺得來日方長,結果蹉跎歲月,過齡後卻戀棧不去,空憾壯志未酬。在這方面,應該提倡有點超前意識,提前作好年齡段轉換期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只有及早明白這些自然規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其實根據我的經驗和對周圍環境的觀察,我認為秦伯益院士的另一段話,雖然是針對老年人所言,但是它卻是適用於所有年齡的人的。他說:

 

【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發展個性之樂、領受興趣之樂,還有孤獨之樂。孤獨時有廣闊的思想空間,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有全額的可支配時間,有不受干擾的心靈天地。】

 

在上述這段話中,我認為除了那句“老年有成熟之樂”外,其它的那些話都是值得年輕人借鍳的。在我看來年輕人因為精力和體力都很旺盛,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社交活動比較多、生活圈子也比較廣,所以他們比老年人更難面對“孤獨”的處境。我的經驗令我明白,人的孤獨可分”心靈上”和”觀感上”的兩種。觀感上的孤獨令人感到寂寞、無聊、甚至感到生活毫無樂趣。這種感覺當然是很不好受的。但是心靈上的孤獨更會令人陷入極度痛苦的深淵。其實任何人都不願意過孤獨的生活,但是老年人由於精力和體力都不再旺盛,所以相對精力充沛的年輕人,還是會相對容易接受孤獨的生活,而且“獨處”的能力也會比較強。相比之下,年輕人就特別難以接受孤獨的生活,一般也缺乏“獨處”的能力。對“心靈”上的孤獨更是特別難以接受。 

 

以我年輕時為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雖然工作特別繁忙,我每天和我周圍的一大群人在一起忙碌工作上的事。在那段時期裡,我在一天24小時裡,腦子裡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我起早摸黑、擔心焦慮的只有幾件事,那就是我需要有足夠的定單來維持工廠開工、定期完成生產任務、公司有足夠資金周轉、按時發工資給員工……我沒有太多時間考慮自己生活上、感情上、學習上的事情。我活得像隨著馬達轉的一檯機器,每天重覆地做著同樣的事。因此我本來急躁的性格,變得更急躁、也更不安於現狀,我感到我的生活苦燥乏味,我厭煩那沒有新鮮感的工作慣例。我甚至討厭我的工作和職業。在別人羨慕和讚揚我“少年得志”“事業有成”時,我卻認為我的生活一團糟,我失去了生活方向,我也覺得自己沒有前途,我更為無法實現心目中的理想而感到憂傷和遺憾。我找不到傾訴心事的對象,我內心的需求也無人能理解。我身處在人群中,卻感到那麼地孤獨和無奈。現在回顧當時的情況,我知道那是我一生中“心靈上”最孤獨的一段時期。幸好,只要我有一些空閒的時間,我就會閱讀小說和聽音樂。我也經常會墮入小說所描述的環境中和音樂的旋律中。我的思想感情也不斷隨著作者筆下的人物的喜怒哀樂,和作曲家的每一個音符而改變。我好像是不斷地和書中的人物及音樂家們對話、溝通、並進行思想交流。而當我讀完一本小說後,那些作家筆下的人物和音樂家作的每一首曲,都自然地成了我的好朋友。久而久之,我明白了要消除孤獨的感覺只能依靠自己。因為家人、朋友、同事可以陪伴在你身邊幫你消除觀感上的孤獨,陪你逛街、吃飯、談天和你一起消磨和打發時間,但是這些都無法幫你消除心靈上的孤獨。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先充實心靈,也必須接受現實,用“既來之、則安之”和“隨遇而安”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要要求自己不但要盡心盡力想法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將工作做得最好,而且要嘗試熱愛你的環境、工作、和生活。另外更重要的是人不能為環境所困擾,要讓“境隨心轉”。並一定要學會獨處。因為正如秦伯益院士說的那樣,我們不能害怕孤獨,並要把孤獨當成一種享受。因為【孤獨時有廣闊的思想空間,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有全額的可支配時間,有不受干擾的心靈天地。】

 

我們經常聽到年輕人酗酒、打架、鬧事、吸毒、嚴重的甚至自殺。我相信這些青年人的行為完全是因為心靈空虛、寂寞所致。而心靈空虛、寂寞造成他們身處茫茫人海有深感孤獨難忍的感覺,也因此他們必須四出尋求刺激。但是就像我上面所說的那種觀感上的刺激只是暫時的,那種刺激並不能解決人們心靈上孤獨無助的感覺。相反地,在短暫觀感的刺激過後,心靈上的寂寞會更加變本加厲的。

 

最近我收到一位年輕朋友的來郵,她是一位被人稱為“女強人”的成功人士,她也是事業上如日中天的人物。但她在來郵中說:

 

『旁人都說我的工作,和所謂的事業“如日方中”。也正如主席也說的。的確,我不能否認,我趕上了好幾個晉升的機會,賭權開放,公司在嚴重缺人的情況下,我永遠來者不拒,只是抱着打基礎多學多做的態度,很多事情也就自自然然跑到我面前來。基本上就是這樣,我從來不覺得這是什麼事業,更不要說是如日方中了,只是每天營營翼翼,應付著永遠沒完沒了的工作。當中也有令自己有個人滿足感但不為外人道的時候,但更多的是我認為有點浪費時間的事情。

 

雖然,我還年輕,但我想做的事情似乎不是這些,我想把握自己僅有的光陰,做些真正能燃點生命的事情。事實上,我一直有憑自己一雙手,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幫助別人,去將我認為的正能量帶給別人。想趁自己現在還有氣有力,若等有心冇力時也就太遲了。

 

奈何工作消耗我絶大部份的心情和精力,就連家庭鎖事也忽略了,孩子好像昨天還在我肚裏面,今天就已經和我討論安排每天的行程和節目了,這些都給我有點透不過氣來的感覺。也是我的矛盾所在:如何取得那內在的平衡點?

 

想來想去,問自己該如何珍惜人生,享受人生,最後我終於明白到,生命只是一個過程。現在,這些都是一種修煉的過程,我把這些看成一個修煉,靜待下一個時機的出現,為下一次出發儲存更多的能量。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享受及珍惜這修煉的過程?我想是可以的,只是自問智慧有限,望能指教,因為這實屬世間法的部份,以主席多年在世修行世間法,懇請賜教!』

 

當我讀這封來函時,我似乎見到了我往日的自己,我深深地感到這位年輕朋友的徬徨和她心靈上的孤獨。她像我當年一樣陷入了日復一日、重覆不斷的生活軌跡,她像我當時一樣,對沒有新鮮感的生活、工作慣例感到厭煩和苦惱。也慢慢地開始感到心靈上的孤獨。在那一刻,我毫不猶豫地,揮筆為她回了如下的一個電郵,我說:

 

『在你的年齡時,很多很多人都羨慕我事業有成,但我卻長期處在不滿、焦慮、彷徨、不歡的狀態。所以這可能是每個人的共通點。說真的,這世上沒有良丹妙藥醫人的心病。而且我認為你的想法,是人性的正常表現,和在人生道路上幾乎人人會遇到的。並不奇怪,更不陌生。我也長期埋怨我的工作不理想,我的奮鬥目標達不到,我的一切並非如我所願。我不知前途,並迷失方向,我一天一天走著自己不想走的路,過著自己不想過的生活,幹著自己不想幹的活。有段時期我甚至覺得生活意義不大,我是在虛度光陰並浪費生命中寶貴的時光。當我發覺生活上亮起紅燈後,我告誡自己,這個本來不完美的世界,在我的眼裡變得更不美好,這是我自己的心理上出現了問題。人生本來是十有八九不如意,我們一定要既來之,則安之。埋怨焦慮過一輩子,開開心心也是一輩子。我不斷要求自己下決心要學會讓境隨心轉。因為我相信人在什麼位置、過怎麼樣的生活都會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人生苦短,何不隨遇而安,在自身工作崗位上發揮最大能量。我發現心境轉後,一切變得不再灰暗,自身的能量也發揮得更自如了。所以說小妹妹,要幫你的和能幫你的僅是你自己。我這過來之人也只能說這麼多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