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智者和強者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6月1日

(原文發表於2012117)

 

201212日收到兄長其鏞發來附有一附件的電郵。這個附件名為“老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其實,近年來我常常收到類似的郵件。不過我一般都不太喜歡這樣的郵件,因為有時郵件太大,把它打開時常常塞死電腦,也因此很多時我根本連文章都未打開就把整個電郵刪除掉了。另外,我心中其實也並不太喜歡看有關老人的文章,因為我覺得自己雖然已年長,但是自覺我的心並沒老,而這類文章一般都是教人在人老了以後,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而且其中告訴老人不該做什麼是佔大多數的。因此每次看完它們後,都會令我心中產生一種無名的悲淒感和消極感。但是那天看到郵件時,沒有多想就順手將電郵的附件打開了。文章的標題下是一張中國工程院退休院士秦伯益先生,坐在江西井岡山黃洋界山峯上的一塊岩石上拍的照片。照片上的秦伯益院士精神奕奕,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年齡大約40歲的壯年人。而文字介紹卻說秦伯益先生已年近80。在好奇心的趨使下,我看到照片上模模糊糊的拍攝時間好像是91721日。我在那一刻心中感到有些奇怪,心想記者寫的是有關老年人的,但為什麼要將他在20年前的照片放上網呢?這張照片引起了我的興趣,我也因此在不知不覺中開始閱讀了附件中的文章。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我一開始閱讀這篇文章,就無法停頓下來,結果我一口氣將4000多字的文章讀完,並且在讀完後,又重覆地將它讀了好幾遍。

 

這篇文章由“健康日報”記者劉永曉先生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先生,於2011112日,在中國工程院醫療保健報告會上的報告整理而成。秦伯益院士以他自身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經歷,向院士們暢談了他對老年生活的認識。在文章開始時,有一段“精彩閱讀”。這段“精彩閱讀”是記者從秦伯益院士那晚的講話中摘錄的精闢語句,它們是:

 

30而立,我未立;40不惑,我常惑;50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耳順,我有進步,但不夠;70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點,我倒提前做到了。

 

我為自己作了一個倒計時的行動安排:70歲不出國,80歲不出遊,85歲不出京,90歲不出院,95歲不出門,100歲不下床,請求安樂死。

 

人走了,茶自然會涼,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能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質量,這才是生活的強者。

 

將來我走時,不必開什麼追悼會,到時請告訴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個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其實對我來說,秦伯益院士那晚長達4000多字的講話裡的每句話都可說是精彩的。所以我特別喜歡它們,我並把它們全部下載到了我的文檔,以便供自己隨時查閱。劉永曉先生的文章首部“精彩閱讀”中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更令我的整個心靈陷入在深深的思考中。

 

我對秦伯益院士將他在30歲至70歲這40年的生活經歷,用那麼簡單和精闢的語言作出的總結感到衷心的佩服,而且也深受啟發。回顧我自己的30歲至70歲這40年生活,我相信我大致上也可以作出類似的結論。只不過我的人生、我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和秦伯益院士相比較的話,那自然是差得遠了。不過我感到,我的人生道路雖然不能算一帆風順、我的人生也稱不上對社會有很多建樹。但我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已盡心盡力地、戰戰兢兢地,為社會、為家庭和為自己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我的過去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遺憾,我現在面對的是如何將自己今後的生活過好。70歲在中國被稱為古稀之年,也是不再被邀留宿的年齡。所以我雖從來不認為自己已老,而且也不願意想自己已老,但我內心知道得很清楚,我是必須面對現實,認識自己畢竟已踏入70歲的年齡段,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精力、體力、記憶力都在逐步地退化。我更應清楚的認識並接受,到了此年齡的人已不能再像在年輕時一樣,承受沉重工作壓力的事實。令我感到慶幸和安慰的是,我基本上是做到了秦伯益院士說的“70從心所欲、不逾矩”。當然想到這裡,我內心真的感到非常知足和感恩。

 

我對上述“精彩閱讀”中的第三段秦伯益院士提出的有關“人走茶涼”的看法感受更是特別深刻。其中那一句『人走了,茶自然會涼,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更是令我拍案叫絕。記者劉永曉先生在整理秦伯益院士的講話稿時,將他認為秦院士講話中最精彩的部份列為精彩閱讀,實在是真知灼見。秦院士關於“人走茶涼”這個話題的整段說話是:

 

【人走茶涼不奇怪。

 

有些老年人常留戀過去“過五關,斬六將”時的輝煌,嘆惜當下空懷壯志,力不從心。我看大可不必。

 

什麼年齡幹什麼事,當幹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義無反顧;不當幹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不要當幹時懶散拖遝,不當幹時又百般留戀。有些老年人常沉湎於過去前呼後擁,迎來送往的熱鬧場景,嘆惜現在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人一走,茶就涼”。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真有說不完的苦惱。我看也大可不必。

 

人走了,茶自然會涼,不僅會涼,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能根據情況變化,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質量,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

 

看完秦院士的講話,我靜靜地坐在電腦前,對這段話作了深入的思考,並覺得他的話令我回味無窮。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懂“人走茶涼”這句話,並且也會時時將它引用。但是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人走茶涼”是令人悲淒和傷感的,是我們不願看到它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的事。看了秦院士的這段話,我對“人走茶涼”不再抗拒,也認為可以理解並接受。但我承認我沒能像秦伯益院士那樣灑脫地面對“人走茶必涼”,更沒想過“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相信一般人也都和我一樣只能認同人走後、茶會涼。但是卻會很難接受“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的道理。相信也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很多人為了避免面對“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的處境。必然會千方百計地找自己不能走和不能讓茶冷卻的理由。而因為那些人主觀上認為不能讓茶冷卻,因此一定還牢牢地抓住茶杯不放。

 

如果我們仔細地環顧一下我們的社會,和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我們不難發覺,由於人們不能、也不願接受“人走茶涼”的現實,所以很多身居高位的社會、企業領袖,甚至一家之主都為了維持其權位而不願讓年輕人或後生小輩接他們的班、繼他們的位。他們不願意承認,他們因為年齡大了,精力體力都衰退到了無法繼續擔任領導工作的事實。他們的“不走”,事實上都給社會、企業和家庭造成巨大的損害。秦院士的『能根據情況變化,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質量,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這幾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不能面對現實,不能根據自己生理上的變化,妥善提高老齡的生活質量是心理軟弱的表現,是不正確的。

 

我對秦伯益院士的說話,除了絕對贊成外,對“世態炎涼”和  “人情淡薄”也有我自己的看法。對我來說“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是和“人走了”沒有直接的、真正的關係。我認為“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現象,並不是因為“人走了”而引起的。我很遺憾地說,這種現象是現實生活中的確是普遍存在的。而這種現象在我看來是人們在思想意識上,對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扭曲的反映。我認為出現“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的最主要原因是社會上存在著一些“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錯誤思想的人。在這種錯誤思想引導下的人們,當然是不會按“盡心盡力遵循自利利人”的原則處世。他們媚強欺弱、麻木不仁,心中不要說不存慈悲、感恩之念,就連最起碼的同情心可能都沒有。有的甚至擁有“憎人富貴嫌人貧”的不正常心理。去年在廣東省佛山市發生的“小悅悅事件的”就是“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活生生的例子。這種人對弱勢無助的人抱冷酷、自負的態度。但在權貴和上司面前,卻百倍地阿諛奉承、言聽計從、趨炎附勢和左右逢源。這些面對權貴和上司時的表現絕對不會是他們真的一面。也因此,等權貴和上司退休或失勢後,他們也就會卸下他們的假面具,而且好像完全換了一個人似的。當然這些都是令那些平時熱愛吹捧、沉湎於前呼後擁,迎來送往的領導難以接受的。

 

在我的一生中,我曾見過不少上述的事例,我對此非常反感,也引以為鑑。所以過去我無論在任私人企業領導或立法會主席之時,都非常警惕這種現象在我周圍出現。我盡量對下屬做到公平、公正,量才而用。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偏愛偏聽。我心中一直不喜歡唯唯諾諾、言聽計從、敢怒不敢言的下屬。而是更重視能挑戰我的權威,和我說出心中真正所思所想、甚至向我提出反對意見的下屬。因為我覺得真正赤膽忠心、想把事情做好的人一定是敢作敢為,而且一定會為把事情辦得最好而以理力爭。我更是時時刻刻提防不講原則、不講真話、唯命是從、弄是生非的風氣在我領導的單位裡滋生和擴大。我要的是一支精幹、活躍、正氣,有主見、有創意、有獨力思考能力的隊伍,和能將每個人積極性發揮淋漓盡致的群體。也因此我和下屬的關係一般都比較好。相信也正因為我在做領導時,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處事風格和對待員工的態度。因此自從我離開公司和立法會後,我從來沒有因為“人去茶涼”而有“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的感覺。相反的,我在離開權位以後,我的老同事、老部下和我的關係比以前更接近,我們有機會相處時,也會更融洽和更投契了。

 

在看了秦伯益院士的,『有些老年人常留戀過去“過五關,斬六將”時的輝煌,嘆惜當下空懷壯志,力不從心。』,和『什麼年齡幹什麼事,當幹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義無反顧;不當幹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這兩段話後,給我思想上的啟發和觸動也是相當大的。因為我在空閑的時候,也常常會回憶過去的一些經歷過的事情,有時更會在不知不覺中暗自嘆息“今不如昔”。我也常常希望時光能倒流。讓我能重振雄風,再幹一番事業。當然這些想法都是無稽的,也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空想。所以我想在今後的日子裡,我一定要緊記秦伯益院士的話,切切實實地做到“什麼年齡幹什麼事”。而且要學會像他一樣“不當幹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在此時此刻,我是真正地明白了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稱得上是一個能上、能下,拿得起、放得下的智者和強者。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