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好強和執著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6月2日

(原文發表於2012113)

 

自從兩年前我退下立法會主席位置後,我卸下工作重擔,過著相對輕鬆自在的生活。我現在有很多獨處的時間,因此也常常會回顧在自己一生中發生過的往事,並總結自己一生的成敗。我越來越感到母親對我的一生,特別是在我青少年時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膽量要大、心思要細”一文中,我敘述了我的母親教會了我在處理事情時要膽子大,但是她同時又教我為了避免因為膽大莽撞而把事情做壞,所以必須在行動前細心分析成敗的可能性。

 

我的母親是個特別聰明、敏感、好強、細心的人。她的心地很善良,又因她不愛管別人的閒事,更不愛惹是非,所以她在外人面前一般都很溫和,但是她在親人面前就顯得脾氣急躁。她愛憎特別分明,是非觀念也特別強烈。對她來說,無論是和她接觸的人或事,她基本上只有喜歡或不喜歡兩種態度。她對是與非的界定也永遠是,要麼是“是”,要麼就是“非”。另外她也特別好強、愛面子。她對自己和她的子女、兄弟姐妹要求也特別嚴格,她說話、處世從來也不會藏著掖著,更不會虛偽做作。總之她是一個好強、執著並追求完美的人。當然我認為愛憎分明、是非分明、坦白真誠、做事認真、追求完美都是我們人類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上應該追求和爭取的,絕對是優點。因此我一直非常欣賞母親的優點。並且從孩提時代就不斷以她為榜樣,非常刻意地模仿她的行為舉止。我也有好強、愛面子、追求完美的性格和膽大心細的處事風格。正因為我和她都好強、都愛面子、都追求完美,因此我從小就在性格上和她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也因此會常常和她頂撞、爭吵。甚至在心中對她的過於偏激、執著產生不滿和抵觸的情緒。但是儘管如此,在我的內心裡,我還是非常佩服母親,也因此她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和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方面模仿的榜樣。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地認識到除了在母親身上有數不清的優點外,她偏激、執著的性格也成了她身上最大的缺陷。特別是因為她過份地“愛憎”和“是非”分明,所以就會把“愛”和“憎”、“是”和“非”都相對地絕對化。她要求自己和別人做任何事都要做得最完美。當然是非和愛憎分明及要求辦事高效率本身並不是錯。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辦事能力和效率都有差異,而母親因為特別聰明能幹,辦事利索並且效率高,所以她基本上都能把每件事情辦得很完美。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她一樣。也因此往往在別人達不到母親的標準和要求,或對“愛”和“憎”、“是”和“非”不是太分明時,母親就會感到煩惱、不滿、甚至生氣,當然她對不太熟悉的和沒有什麼關係的人犯錯,即使心中會有些不满的感覺,是不會太刻意地去追究。但她在和親人、特別是她的子女或兄弟姐妹相處時,就會相對地比較挑剔和嚴厲。她特別難以忍受她親人的缺點和所犯的錯誤。母親在根本無意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會不自覺地給生活在她周圍的親人無形的壓力。因此她的子女和弟妹們往往對她唯唯諾諾,不敢公開違抗她的意志。最近我在回憶和反思自己一生時,對這些都深有感受。而且我發現我在成年後,在和人相處時的態度和作風在很多地方與她十分相似。因為我在學習母親的過人之處的同時,也無意中自然的把母親的不足和缺點繼承了下來。

 

母親的家庭狀況和成長過程和我都有很大的差異。我的成長過程和成年後的生活,遠比母親幸福、自由和自在。事關,母親因為娘家家道中落、再加上外祖父母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母親在小學畢業後就被迫遠離學校教育。另外母親自從和父親結婚後的婚姻生活一直不太愉快和美滿等原因,令母親好強、執著的身心受到難以忍受的痛苦和傷害。在環境所迫下,她生活在心理上長期受到壓抑和痛苦中。她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她無法主宰她自己的命運,也不能按照她自己的意願過她嚮往的生活。也因此令她將希望都寄托在她的子女(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和由她撫養長大成人的弟妹身上。她希望通過她的努力,把子女和弟妹教育好,並實現她未能實現的理想。她懷著良好的願望,不辭辛勞地為她的子女和弟妹們安排生活,並規範他們的行為。她是一個嚴厲的母親和家中的長姐,她的說話是子女和弟妹們必須聽從的,她規定的規矩是子女和弟妹們必須遵循的。譬如說,她對自己只有小學畢業程度引以為憾,所以一直求知若渴,不斷讀書。也因此她諄諄教導她的子女和弟妹們努力讀書,爭取做有知識、有文化並能貢獻社會的人。當然在這點上她完全是對的。在她的堅持和努力下,她的很多沒能實現的願望,也的確由她的子女和弟妹替她實現了。因為我們兄弟姐妹們和她的弟妹們在長大成人後,雖不能說都是幹大事的能人,但至少也都是經濟獨立的、中規中矩的、擁有高等教育的、在母親眼中屬“爭氣”的人。因此在她晚年期間,雖然長期受病魔折磨,但是她在心理上是相對寧靜和寬慰的。不過因為母親的執著稱,她對子女和弟妹們都有些過分的嚴厲。如她强調要她所有的子女和弟妹,全部都受高等教育的事實。在無形中對子女和弟妹們的心理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而且對心智尚未太成熟的孩子們也多少造成一些恐慌和不安。我從年幼時就常常聽她說的一句話:“我的孩子和弟妹們必須受高等教育,我不允許有任何差錯。我要將彎著的手指,一隻隻地都板直”,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幾十年已過去了,但它在我的腦海中還是記憶猶新。在當年,中國升大學競爭特別嚴峻的情況下,我和兄弟姐妹們在不同程度上為自己能不能進入大學的門而擔心。又如,她因為自己的婚姻不是很美滿,所以她特別關注和緊張她的子女們和弟妹們交男女朋友,甚至把她的意見强加在她的兒女和她的弟妹身上。我記得從我十幾歲開始,她就好幾次禁止我和一些男同學來往,她告訴我:“漂亮的、有本事的男人,都花心、都不可靠,他們不可能讓女人幸福……”當然在今天回憶當時的情形時,我完全理解她說這些話是出於善意,也是對我的關心和愛護,並希望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在當時我對她的好意卻難以接受。我認為她干涉我的人身自由,所以她越禁止我就越反感,也越難以接受。在那段時間我們之間的矛盾幾乎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1960年初的一個寒假,父親希望母親帶全家人去北京過春節。那段時間正好我和母親處於冷戰時期。母親來信說全家人都會去北京過春節。你想去的話,自己和你的父親聯絡。我這人生性特別驕傲。我覺得母親這樣說是出於希望我去哀求她帶我一起去,所以我就偏偏不求她,亦不予理會。結果我心中雖然也很想去,但我卻沒有回覆母親的信件,也當然沒有和父親聯絡。那一年的除夕我獨自在學校宿舍度過。那是我一輩子過得最冷清的一次除夕。因為太寂寞難受,年初一我買了火車票獨自跑回上海家中,過了一個非常冷清的春節。我的父親在不久前的晚飯後,突然用充滿歉意的語氣和我說起此事。我很驚奇父親還能如此清楚地記得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一件小事。但通過這件事,它也讓我清晰地意識到了,因為我的任性,令父母親心中留下了一個不可彌補的遺憾。我為此感到不安和慚愧。

 

其實在回顧自己一生的生活中,我發現我在很多處世和待人接物方面都能找到母親當年的影子。如:在我身边生活的家人和工作中的同事都會感到特別緊張,他們都怕因為跟不上我的思維或在無形中說錯話而犯了錯誤。我發覺在這一點上,和母親相比,其實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在過去幾十年中我一直想改,但改不掉的地方。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常常令生活在我身邊的人有受“壓迫”的感覺。我也認識到我個性上的這個缺陷的負面影響是遠遠地超過母親的。因為母親的一輩子都是家庭主婦,她的生活圈子很小,和外界接觸的人也不多,而且因為她不好管別人家的閒事,也不愛講人是非,所以她除了在某些事情上,令她的子女和家人感到有些無可適從外,對其他人的影響卻並不大。而我的情形卻有些不同。因為我很年輕時在澳門就已是公衆人物。我長期擔任企業領導,回歸後又擔任立法會主席長達十年,我的一舉一動不但影響家人,也會波及社會上的很多人。想到這裡,我想到了我的好強、任性、反叛、急躁曾讓母親陷入尷尬和痛苦。為此我深感內疚。另外我也意識到,我的過分執著和追求完美,也一定在無意中傷害了很多和我接觸頻繁、為我工作的家人和員工。為此我感到慚愧。我告訴自己雖然我已處半退休狀態,也儘管已身無要職,但是我還要努力將為人處世時的缺點改正,讓自己盡量把握好“好強和執著”的分寸,在讓自己活得舒心自在的同時,也讓周圍的人活得輕鬆愉快。

 

我最近經常看佛學法師的著作,我雖非佛教徒,但我自覺在思想受那些文章的影響和啟發頗大,我也越來越覺得一個人應該不斷反省和改正自身的錯誤,並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和求進步的重要。我上述的這些對自己一生的反省,相信也是在法師著作的啟發下作出的。我現在在此引用幾段聖嚴法師遺作“真正的快樂”中的幾段說話和大家分享:

 

【我們常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可見修行必須要有修正的對象。因此,每一個人無論在待人處世、行住坐臥,或是起心動念之間,時時刻刻都需要反省、檢討,才能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改正,否則就是盲修瞎練、浪費光陰。曾子也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勸勉自己每天都要自我反省,由此可見,正確的反省有多麼重要。 

 

反省首重「慚愧心」:不應該做錯卻做錯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卻沒有做好,這些都要感到慚愧。我們常聽人說:「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就不錯」,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無論我們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得盡善盡美,也不可能永遠不做錯事、不動壞念頭。所以,不需要害怕做錯事、動壞念頭,怕的只是做錯了事、動了壞念頭,自己卻渾然不覺。而我們唯有借著不斷地反省、檢查,才能看清自己是否做錯了事、說錯了話、動錯了念頭。

 

禪宗的祖師大德也告訴我們,當我們用修行方法來檢查自己的心時,就可以發現在每個起心動念之間,處處都是錯的,真正想對、做對的事情其實很少。因為錯誤和正確其實只是大小、程度的深淺之分而已,世上並沒有絕對正確的事。因此,身為一個佛教徒,不僅要反省自己的言語、身體的行為,即便是起心動念之間,也要清清楚楚地覺察。例如,自己的想法或行為會不會傷害人?如果想要幫助人,也要問一問幫助得夠不夠、是不是恰到好處?這些都是應該隨時隨地自我反省、警惕的。有了自知之明,知道問題所在之後,才能加以改善,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生應該在不斷地錯誤中學習,發現錯誤、改進錯誤,然後才會逐漸進步、成長。反省的功課,一方面要靠自己覺察、自我改正;另一方面則要在他人指正我們之後,再自我檢討,這是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成熟的最好方法。】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