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親情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6月3日

(原文發表於201219)

 

幾個星期前收到表姐的兒子邱致中給我手機上發的短信,邀請我和我的表姐(即邱致中的媽媽)一家去泰國布吉島度假。他在信息中告訴我,他已為我準備好旅館房間,希望我能成行。其實,這已經不是邱致中第一次邀請我去布吉島了,但是因為我在那幾天已有其他安排,所以只能推辭了。過了幾天,我又收到了邱致中在布吉島給我發來的信息。在信息中,他告訴我,他和他的妻子、他的父母、妹妹、妹夫正在布吉島,他們玩得特別高興,可惜我沒有和他們同行。在他們回上海前,他們全家人都會繞道香港,並在香港小住幾天。他和他的家人都希望能與我的父親、我和我在港的兄弟們一起午餐。我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邱致中的邀請。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表姐的媽媽――我的姑媽。在我年幼時,家中的大人都騙我說,我是姑媽生的。也因此在我不高興時,就會拿報紙包一些衣服及鞋子離家出走要去姑媽家,據表姐說第一次我拿了衣物嚷嚷著離家出走時才不到4歲。我兒時也特別喜歡這位表姐。表姐為人溫文,我的印象中表姐總是笑嘻嘻的特別可親。我父親只有一個姐姐,因此姑媽和表姐們和我們都非常接近。我們1949年在臺灣和後來轉來香港定居時,表姐們都和我們在一起同住,所以我在年幼時心中一直就把表姐當作是自己的親姐姐。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是,在香港那段時間,每天早晨和學校放學時,表姐都會牽著僅45歲的妹妹去學校和回家。我的這個妹妹年幼時愛哭,所以常常遭母親責駡,妹妹也特別害怕母親。家中的其他大人也有些受母親的影響,所以對妹妹一直比較忽視。我在這一點上常常會對母親心懷不滿,但表姐總是對妹妹和顏悅色,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她對妹妹惡言惡語。也因此我一直對表姐特別有好感,也對她心存感激。

 

表姐在杭州讀大學時,曾帶我去杭州,那時表姐尚未結婚,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見到我現在的表姐夫。他們帶我去錢塘江觀潮給我留下美好的印象。雖然那是已經半個多世紀前的事,但是我至今仍對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錢塘江觀潮印象深刻,並記憶猶新。那天我站在水中觀潮、嬉戲的情景至今也還歷歷在目。在我去安徽念大學後,我和表姐逐漸疏遠。1965年我離開上海回香港定居後,我在很長的時間和表姐中斷了來往。改革開放後,我因經常回上海,所以我們又有了見面的機會,但是自從母親由上海搬回香港居住後,我回上海的機會逐漸減少。並且即使回去也是來去匆匆,因此我也並不是每次去上海時都能見到表姐。

 

這次收到邱致中的邀請,我心中甚是喜悅,21日晚我在珠海開完會、晚宴後取道澳門趕回香港,心中盼望著能趁此難得的機會在第二天中午和表姐一家人小聚。那天我按時到了約定的飯店。表姐一家已提早到達了飯店。當我看到表姐一家人的那一刻,我心中不期然地想起了我親愛的姑媽,我也仿佛又看到了姑媽慈祥的容貌和笑容。在那一刻,我心中突然泛起了一陣對她強烈的思念。但是我同時也意識到姑媽早已離我而去,在這一輩子中,我是永遠也不可能見到我親愛的姑媽了。

 

表姐今年已80足歲,她除了長了一頭白髮和臉上增添了不少皺紋和身子縮矮了以外,她和我印象中的形象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她還是那麼地和藹可親,她的笑容還是那麼燦爛。見到她站在我面前時,我甚至有我和她從來沒有分開過的感覺。只不過是歲月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偷偷地溜走了。它令我唏噓人生,也令我想起了很多幼年、童年和表姐相處的歡樂情境。我們高興地相互問候也互訴近況,在那一刻我感到親情的溫暖和重要。我也感到時間不饒人,我今後必須擠出時間,儘量和親人們多些交往。

 

父親很快來到了飯店,表姐一家人都迎了上去,紛紛向父親問好。由於父親視力全失,聽力也欠佳,因此表姐一家人都自報姓名,並扶著父親在正中央就坐。我能清晰地看到,雖然大家的臉上都露出歡悅的笑容,但我還是能感到在他們的笑容下,都無法掩蓋他們心中的傷感和惋惜。

 

那天我們吃的是西餐,父親坐在表姐和她兒子邱致中的中間,而我是坐在父親的對面。由於父親視力全失,因此無法看到放在他面前的餐具和食物。所以在整餐飯中,都是由表姐喂父親就餐。由於父親自力意識和自尊心強烈,因此現在每次在陌生的餐廳吃飯或有較陌生人在場時,他一般都推說已飽,儘量少吃甚至基本不吃。雖然我對這樣的情況早已司空見慣,但我內心還是泛起一陣陣的酸楚和傷痛。

 

這次的午餐聚會由表姐的兒子邱致中組織。邱致中在上海小學畢業時中國就開始文化大革命。他初中沒讀完,就被派到上海附近的崇明島加入上海知青隊。但他勤奮好學,一直抽空堅持自學。因此在改革開放後,他到美國進了大學。他同時進入紐約兩所大學讀兩門專業,因為成續優良,所以連續幾年都在紐約市長嘉獎優秀學生的榮譽名單上。我離開上海回香港定居時,邱致中還不滿10歲,所以我和他真正的接觸是他到了紐約以後。他連中學都沒念過就有如此的學習成績令我非常驚奇和讚賞。所以在他大學畢業後,我請他來澳門跟著我學習做生意和學習管理企業。邱致中資質聰明,但是生性比較單純。在當時他也因為缺乏閱歷和人生經驗,在管理方面特別是處理人際關係時,往往因不夠老練而出現一些問題。因此他常常會受到我的批評。他在澳門工作了23年後離澳去了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在哈佛畢業後,他進入了世界著名的金融機構。在過去的20多年,他在世界金融界裏已頗有名氣,可說是事業非常有成。由於他自從離開澳門後,長期是滿世界飛,所以我們除了偶然地通個電話和在一起吃一餐飯外,是很少見面的。邱致中離開澳門後,我的父親曾問我邱致中是否是因為常常遭我責備而離開澳門的。聽了父親的話,我心中很是不安,我想父親和邱致中的關係特別好,父親有此一問很可能是,因為邱致中曾向父親投訴我對他過分嚴格所致,因此心中也產生了他是否真的是給我“罵”走了的想法。為此每當我想起此事時,心中總會對邱致中有一份歉疚之意。

 

上個月邱致中來香港兩天,碰巧我也在香港,因此相約一起共晉午餐。那天午餐只有我和他兩個人,所以我們的交談比往日較多。我們說起了很多他在澳門時的往事。我也趁機將我埋在心底裏的話告訴了他。邱致中聽到我那番充滿歉意和內疚的話後,顯得特別奇怪,他說他從來沒有認為我對他要求太過嚴格。他說做錯事受責備是天經地義,否則公司怎麼能管得好。他安慰我說,當時他確實很想去哈佛深造,所以希望我千萬不要心存歉疚之意。他還告訴我,在他心目中我是他一生中對他影響特別大的人。他甚至覺得現在在他為人處事作風上總能找到我的影子。那次和他午餐後,我感覺心中的一塊埋了20多年的大石總算被搬走了。

 

那天中午眼看坐在父親身旁兩鬢斑白的邱致中時,心中突然產生一股莫名的悲哀。我感嘆光陰如箭,想到他在離開澳門時尚未結婚,但在一眨眼間,他的女兒也將在幾個月後大學畢業。再看看坐在我對面雙目失明的父親和滿頭白髮的表姐,心中情不自禁地泛起一陣淒涼,因為我相信我們這樣親密地在一起吃飯次數是屈指可數的了。我在那一刻,突然感到自己老了。我是多麼地希望時光能停留,甚至能倒流。

 

那天回家後,我獨自一人靜靜地在睡房裏坐了大約一個小時,我的心裏充滿淒涼的滋味。但是我的理智促使我醒覺,我告訴自己要停止這種消極的想法。因此我移步到電腦前,我打開電腦,並找到我下載在電腦上的聖嚴法師生前寫的一本名為“真正的快樂”的書。其實最近我曾多次閱讀此書,而在每次閱讀過程中我都感悟良多。特別是聖嚴法師在文章中的[身殘心不殘] [死亡並不可怕]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中的一些充滿哲理的話,更會常常不停地盤旋在我腦海中,那天我坐在電腦前又將書從頭到尾閱讀了一次。當我將它讀完後,心中感到寧靜多了。心中淒涼的感覺也隨之淡化了。我現在將其中的幾段摘錄如下:

 

【有生必定有死,生與死是一體的兩個段落,開始的時候是生,結束的時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會老,生命的過程就是一連串老化的現象。老化的同時,還會產生許多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後死亡,誰都不能夠避免。

 

如果我們想要超越生命的痛苦,就要學著不被生死的問題所困擾或束縛。生死皆有因,生並不可喜可賀,死也並不無奈悲哀。貪生怕死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都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中,每個人都要面臨死亡,生命的過程就是如此,這是自然現象。所以毋須貪愛生、害怕死,貪生怕死只會造成痛苦,自尋煩惱。

 

我們要知道,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後還有另一個新的未來在等待著。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覺不可一樣,補充睡眠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嶄新的一天。

 

此外,生可以說是一個結果,利用這個結果,正好可以為死亡做準備。當我們死亡之後,世界上任何財產、名利都帶不走,只有業報隨身。所以,真正可以帶走的,是我們的慈悲心、智慧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擔心死了以後會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現在有沒有「儲蓄」倒是真的。利用現在的生命好好養精蓄銳,在這個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帶一些好的業報到來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

 

從佛法的立場來看,無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都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才使得大家生活、聚集在一起,也才能夠彼此互相合作。但是我們要明白,因緣聚散是天經地義的,就如我們常常聽人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或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可見生、死、聚、散都是正常的事。

 

既然聚散是必然的事實,那就沒有什麼好痛苦的了。佛法常常教人要用平常心來看待所有一切發生的事,這樣在相聚時,就不會太過興奮,而分離時,也不會那麼憂苦。而且,人生在世,就是要有聚有散才能成長、有生有滅才能進步,如果沒有生滅變幻,我們就會老是停留在同一個現象之中,不但覺得很無聊,也不能夠成長。

 

所以,聚散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成長的一種力量,因為層次和層面的提高、擴大,使我們的生命過程更充實、更飽滿,也更加多彩多姿,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我這個人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我雖然對自己“老”了和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亡”並不是太害怕,但我卻一向不敢面對和親人的“生離死別”。不過,我還是告訴自己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因為“生離死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想到這裏,我更加感到必須盡最大努力將餘生過好。也因此我在此再引用聖嚴法師所說的一段話, 並會努力地按照它的意思走完和走好自己的一生。它是:

 

【我們要不斷地警惕自己隨時隨地都處在老化的過程中,並且要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此一來,雖然還是在生死大海裏不斷地老化,但至少能在短暫的生命中,粹煉出更深刻的意義,活得更有價值。】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