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春風化雨、以愛育人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7月9日

(原文發表於20111019)

 

每天吃早餐時我會閱讀港澳報章,1010日早晨也不例外。在澳門日報A4要聞版時看到很大的以“澳門人、澳門情”為標題的“胡意清、謝桂英”專訪。報紙中有一張胡意清修女和謝桂英修女平排坐著接受訪問的半身照片。另外還有幾張是胡意清校長帶領學生做早操及她於2004年獲特區政府頒受教育功績勳章等等的照片。在訪問文字左側更有淺橙色的八個醒目的大字『春風化雨、以愛育人』。從照片上看胡意清校長和我在1992年秋季,為競選立法議員而走訪各機關、社團、學校時,在聖德蘭學校見到的她沒有太大的變化。在我的這一生中見過的人實在太多,除非是經常見到的人,對僅僅只有一面之缘之人,不要說我對他們的樣貌記不清、名字更是不可能記得。但是1992年在青洲聖德蘭學校和胡意清校長短暫的交談,卻令我對她音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不但在這一輩子不可能忘懷她的姓名和模樣,而且還將她當時向我說的那番說話時時刻刻地牢記心頭。我對她的教誨心存感恩,而且從來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我踏足事業高峯的時刻而丟淡。對這麼一位萍水相逢、相處短暫的教育家的短短的幾句話,令我如此牢記心頭、不敢忘懷,可說是在我的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由此可見胡意清校長是多麼有智慧的仁者,是多麼了不起的教育家。

 

我和胡意清校長相遇之事純屬意外。事關,1992年是澳葡時期的立法會選舉年。因為當時發生了一件出乎我意料外的事情,這件事情在當時對我在精神上造成很大的不愉快,也促使我在離開選舉日僅40多天前,匆匆忙忙地決定並宣佈組團參加那年的澳門立法會的直接選舉。我這一舉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將來有機會我另外撰文從詳道來)。很多社會上的人士(包括我父親、家人和朋友們)都認為我是一時衝動甚至是瘋了,對我熟悉並關心的家人、親友們都為我能否當選捏汗、擔心、著急。但平時對我不熟悉的、甚至不喜歡我的人都認為我這是痴人說夢話,要當選除非太陽從西邊昇起,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那一次可能是我一生中做的一次最草率的決定,不要說别人認為我選不上,就算我自己心中也直打鼓。因為參加直選的團隊為參選都會提前一年或多年開始計劃和安排,參選者和支持者之間也會建立長期溝通的渠道。心中多多少少都會清楚誰是基本的支持者。而像我這樣心中完全不知支持者是誰、也不知道競選活動應該從何開始的情況,是澳門以前聞所未聞的。正因為這個原因,澳門的基本社團、單位都早有他們心儀的候選人,因此當我走訪社團、機關和學校時,一般都是吃閉門羹的。社會上也有些人到處散佈不利我順利開展競選工作的言論。甚至稱呼我的選舉組別為“豬組”(豬是我的組別G諧音)。總之在當時想看我的笑話的人還真的不少。我臨時組建的團隊在那40多天內堪稱焦頭爛額。我的腦中曾經有那麼一霎那出現過放棄的念頭。但是“半途而廢”從來都不是我為人的宗旨,我告訴自己不能退缩,也不能因為我心存“放棄”的所思所想而影響團隊成員的情緒。因此我和我的團隊成員每天起早摸黑、堅持為競選做一切必須做的工作。我們四出奔走宣傳我的政綱。有一天我們來到了青洲聖德蘭學校要求求見學校領導。說真的,我當時對位於澳門北區的學校並不了解,對聖德蘭學校當然也很模糊,更不認識學校的校長是胡意清修女。但是胡校長非但讓我的團隊進入學校,還熱情地親自接見了我們,並和我們作了簡短的座談。聖德蘭學校讓我的團隊成員進入學校這個事實,在那一刻令我心中湧現一股熱流,我對那個學校和素無謀面的校長心中感恩之情難以形容。

 

今天是我第二次在我的博客中寫胡意清校長,上一次是2010105日在我的文章“民調”中寫出了那一次胡校長對我說的那番話對我心靈震撼之巨大,不但令我終身難忘。而且在後來我任議員、甚至立法會主席的多年中的影響深遠只有我自己才真正明白。但是在1992年選舉過後,我除了2004年胡校長坐在臺上接受何厚鏵行政長官向她頒授教育功績勳章時,我在臺下為她鼓掌的遠距離接觸;和在觀光塔的一次酒會我主動去向她致謝的近距離接觸外,我沒有再去過聖德蘭學校、也對學校一點都不了解的。我在寫“民調”一文時,完全是基於我對1992年胡校長為我敞開學校大門的感恩心理,和她向我和我的團隊說的那番說話對我的影響實在太深而令我難忘所致。在當時胡校長的話對我起的是當頭棒喝的震撼作用。而在過去接近二十年時光中,胡校長的話就如一盞明燈一直照亮著我做個稱職的議員和正直的政治人物的道路。

 

這次看了報章報導胡意清校長和謝桂英修女,在長達30多年的歲月中堅持從事“默默耕耘,誨人不倦”的育人故事,令我對她們兩位更加產生了發自心底裡的敬意。

 

在報導中有幾段文字,令我連續地讀了很多次。它們是:

 

【學會感恩學會關愛。

 

學生須懂得“受恩慎莫忘”的道理,要學會感恩,這是兩人強調學生要有的情操。謝修女記得,當年為那些家境困難的學生尋找善長資助學費、書簿費、文具費之餘,還會教育學生感謝資助自己的恩人。謝修女會協助他們撰寫感謝信範本,學生就按範本寫信給恩人表達謝意。她相信,學生寫過這些感恩的說話,會銘記於心,成為他們的人生態度,還希望他們日後會幫助他人。

 

聖德蘭學校以“勤、樸、仁、愛”為校訓,這也是兩人的為人處世的宗旨。她們身教言教,實踐校訓精神。她們要學生明白生活儉樸的道理,人要知足,毋須跟別人比較,鼓勵學生生活簡潔樸素,要求學生穿俗稱“白飯魚”的布鞋上學即可;同學之間,要建立手足之情,彼此扶持幫助。她們還要學生主動服務他人,並以身作則,與學生一起打掃校園、清潔碗筷,給學生的種種磨練,目的是要養成勤、樸、仁、愛的品德,做個好人。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如今,來到聖德蘭學校門前,或許會偶遇正抬頭仰望學校牌匾的不惑壯年;或許迎來校園來回踱步緬懷過去的校友;或許會與服務該校卅三載的胡校長重逢,聆聽她講“毋須學生成為富貴官宦,祇要堂堂正正立足於社會上,謀正職、守己安份就已心滿意足”的“小人物,大道理”】。

 

我特別把上述幾段話中的幾句話用紅色標出來,是因為在今天的功利主義泛濫的、爭權奪利的世界裡,有這樣教導孩子們的老師實在是太少了。我希望為人師長者都能以胡校長為榜樣,向我們的青少年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報道中我獲悉胡意清校長從事教育工作已逾三十餘年。現在胡校長已年屆八旬,兩年前已退下校長一職,並由新人接棒,但她精神矍鑠,仍在聖德蘭學校兼任輔導員,而謝修女則仍在原來的教育崗位上,教書育人。二人繼續默默耕耘,誨人不倦的精神和事蹟令我感動和由衷的欽佩。寫到這裡時,我再次拿起報纸,細心觀看報纸上登載的照片。胡校長威嚴中充滿慈愛的微笑和她站在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做運動的照片又再一次震撼我心。看著她的照片令我不期然地想起了,曾在我成長過程中對我諄諄教導的恩師們,他們的教導是我一生中前進的動力,沒有他們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對我的引導和教育,相信我不可能克服人生中的種種困難,也不可能三番五次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更不可能充滿信心地攀登人生高峯。每當我追憶這些往事和懷念這些有恩於我的故人時,我的眼淚會不自不覺地湧出眼眶,我對他們的思念也會令我的心陣陣作痛。我對他們除了感恩外,更會不斷地提醒自己,絕對不能忘懷和辜負他們對我的教導。

 

最近,我常常想到人要活得自在並有正確的待人接物方式,那麼就要懂得“感恩”。過去幾天在和朋友聚會時,我向朋友們表達了這個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明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我們成長、成熟、成功的基礎。最近我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反思,我對過去曾經伴隨我、帮助我、扶持我克服人生道路上種種困難和挫折的親人、同事、還有部下的感恩心理就越强烈。因為我悟出一個沒有他們的幫助和扶持,我是永遠不可能攀上事業高峯的道理。我對“紅花總須綠葉襯”的含意有了更清晣的認識,因為我越來越明白紅花雖艷,但是如果沒有綠葉襯托,它不可能顯出它的美麗。就像舞臺上的戲,如果沒有配角、跑龍套,那麼即使主角再出色都不可能成為完整的一臺戲。無獨有偶,在澳門日報中我高興喜悅地讀到胡意清校長、謝桂英修女在聖德蘭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是要學生擁有感恩的情操。她們強調學生須懂得“受恩慎莫忘”的道理。

 

我知道胡意清校長和謝桂英修女過著平淡的修女生活,她們不爭名、不奪利,把教育下一代為己任。她們對孩子們諄諄教誨外,並用愛心感染和傳遞給社會和孩子們,讓孩子們在愛的關懷中健康長大。她們這種默默為社會奉獻的精神不但是我們社會的福氣。如果我們的教師都能像她們一樣的話,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很美好。我認為這樣的好人好事值得推廣。這種思想可說是社會非常需要的清新劑,這樣的行動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從報導上獲知胡意清修女雖然已年屆八旬,而且已在退位讓賢的情況下,繼續孜孜不倦地為教育下一代而默默工作著的事實,更令我深為感動。如果說1992年我和她短暫的交談讓我對她感恩不盡的話,那麼讀了這篇有關報導後,我對她除了原有的感恩外,心中對她增添了無窮的敬意。

 

最後,我在此祝願胡意清校長和謝桂英修女健康長壽、幸福快樂!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