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姓曹?姓劉?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9月10日

(原文發表於201156)

 

我的祖母在我沒出生時就已去世,而我祖父也在我大約兩歲時,離開了人世。我所知道的祖父母的生平事蹟都是由父親告知。我的父親常常為我們講他父母和他童年生活的故事。特別是近年幾乎我每次陪父親吃飯後陪他談家常時,父親就會重覆地向我講述祖父母的故事。據父親說我祖父在青年時代隻身由寧波鄉下去上海謀生。初到上海時祖父舉目無親,生活得十分貧窮、清苦。他做過不少苦工,他曾上過遠洋輪收過洋瓶上岸販賣、在理髮舖拉過風扇(其實在那年代是沒有電風扇的,祖父拉的是土法風扇。那是在房頂的橫樑上垂直懸掛多塊木片,木片由粗粗的繩索串起來。當繩索被不斷拉動時,產生涼風,起了風扇的作用)、也做過小販。祖父和祖母成婚後進入了一家呢絨舖學生意,因為貧窮,所以祖母當時就為人洗補衣服貼補家用。他們長期省吃儉用,到祖父中年時用積蓄和友人合伙開了一家小小的呢絨舖子。做了小老闆。當然那是一間很小的舖子,員工也很少,因此祖父雖任經理,但是自己還是必須站堂招呼客人。祖父在鄉下唸過幾年書,也看過一些歷史著作。對《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結義的中國仁義傳統十分敬佩,對書中描寫的曹操奸詐非常痛恨。因此當有客人問及祖父姓氏時,祖父每每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小姓劉。劉備的劉”。父親對此的解釋是祖父為自己姓曹而感到羞恥。

 

我從小就已經熟知這段祖父當年感受的典故,又因兒時經常跟隨家中大人去劇院看戲,戲中曹操都是以白臉的形象出現在舞臺上的,而白臉的扮相的人物必定是非奸即詐的。並且白臉扮相的人物自然地給人有面目可憎的感覺。也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曹操一直是一個大壞蛋。我在唸初中時期看完《三國演義》。自此後我對曹操這個人物更加增加了幾分厭惡感。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對曹操這個人物之描寫充滿貶義,他的筆下曹操是一個不折不扣、不仁不義的大奸雄。當我在唸初中時,還是處於少不更時之階段,心中的是非感也十分單純,那時的我是用簡單的“好人和壞人”、“忠良和奸詐”來劃分我心中喜愛或厭惡之人。當然在我的心目中劉備、關羽、張飛是代表忠良的好人,而曹操就代表奸詐的壞人。不過我雖不喜歡曹操,但沒有像祖父那樣以姓曹而感到羞恥,我在心中也一直覺得祖父執著地不承認自己姓曹的說法很可笑。

 

去年在閒來無事時,看了近年國內拍攝的電視集“三國”。當然電視劇制作者為吸引更多的觀衆,難免在藝術層面上對人物作出加工,也必定會有些誇張。不過我在看完劇集後,我對那段三國歷史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因此我上網查閱那年代歷史資料。我發覺這部劇集中的劇情基本還是符合歷史上記載的歷史事實的。對我這個從未好好讀過歷史的人來說,這部劇集倒確實是為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在我看完幾近百集的三國後,我對劇中幾位主要人物如曹操、劉備、關雲長、張飛、諸葛亮、趙雲、周瑜等歷史人物增加了一些感性的認識,特別是對演曹操的演員的超人演技萬分欣賞。在看了劇集後,我對劇集中曹操的愛才惜才,“唯才是用”的情懷心感佩服。因為在我的心目中“唯才是用”的領袖,一定是胸襟廣濶之人。這樣的人一定能獲得具有真才實學的賢良之士相助。也因此必定能做大事、成大業。在我心目中這樣的領袖才能被稱得上是真正的領袖。我心中開始懷疑我一向認為是壞人的曹操是否真的如此的不仁不義。看完劇集後另外一個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和奇怪的感覺是,我對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也就是劇中的劉備卻留下了一個很不好的印象。因為在劇中所塑造的劉備雖然是一個温文有禮、仁義道德的正人君子。但是他給我留下的卻是一個待人處事沒有主見。凡事婆婆媽媽,胆小怕事,胸無大志並軟弱無能之人。特別是他在處理和關羽、張飛的關係時,過分強調我們中國正統的忠義理念,也因此常常喪失原則,並極度護短。對他的處事方式和所為的“忠義”,我非但不讚賞,而且覺得很反感。另外劇中的劉備給我的感覺是,他如果沒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扶持,根本可說是一事無成。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江山似乎是哭回來和跪回來的。我除了心中產生不安的感覺外,也對自己感到很不滿意的是,我在對是與非的判斷中出現了巨大偏差。

 

在好奇心驅使下,近幾月來我一有空就上網搜尋曹操、劉備、孫權等歷史人物的資料。在網上我讀到了不少有關這些人的生平事蹟。但是通過閱讀有關資料,我獲得令我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收獲,我認識了曹操超脫和非凡的詩歌、文學造詣。他留下的不朽之作對中國詩歌、文學發展中起了深遠的影響,更令我肅然起敬。我自小憎恨的那個白臉奸臣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起了變化,我對他從心底裡產生了好感。他出眾的文采和博學更是令我欽佩和羨慕得五體投地。

 

我在維基網上看到的一篇名為“後世評論”的文章,對曹操作出了以下的評價,現在摘錄如下: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夙願難遂。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間對於「正統」的推崇,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上還是一个亂撞的鲁莽家,絕不像正史上所講的,是天生的軍事才能。但是後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能虛心傾聽和採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而在對全局其决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作為指揮大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練了自己的指揮才能,有起初指揮三五千人,到後來發展到能够指揮四五十萬大軍。】

 

除了上述對曹操的政治和軍事才能的評價文章外,對曹操在文學和詩歌方面的貢獻也在網上有詳細的報導和介紹。我將在維基網上我看到的其中一篇文章摘錄如下: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夏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歎,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

 

我在以前的幾篇博文中曾多次提及我的那位已故的中國近代著名女詞人張珍懷老師。張老師一直對我寄於厚望,希望我學作詩詞。但是我錯過了跟她學詩詞的好機會,而是選擇了物理專業, 也因此令我自己此生與詩詞無緣。近年來我雖然對詩詞發生興趣,但是我自知根基太差,而且在這方面的悟性太低,所以每當接觸到一首公認的好詩或是好詞時,會對自己卻連看也看不懂的情況感到汗顏。也因此令內心充滿後悔和遺憾。也因此我特別崇拜文采出衆的詩詞大家或名家,對他們心中除了萬分敬重外,面對他們時羨慕之意亦會油然而生。最近我有幸和中國近代的一位書法和詩詞名家近距離接觸,面對這位名家的博學和才華,我從心底裡感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深切體會到“自慚形穢”這四個字的真諦。

 

最近在報章上我又讀到了一篇名為“從曹操燒孟德新書說起”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述了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中曹操燒自己著作的故事。我現在摘錄如下:

 

【有個叫張松者去見曹操受到輕慢,後見到楊修。楊修拿出曹操新著《孟德新書》示張,張松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楊修吿訴他:“此是丞相(曹操)酌古准今,仿《孫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無才,此堪以傳後世否?”張松大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後即把張松所言吿知曹操。曹操曰:“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令扯碎其書燒之……歷史上眞實的曹操,正如魯迅曾所言: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在文學史上,大家都知道他是“建安七子”首領,地位頗高。上述故事中的張松,玩弄他的“過目不忘”的驚人記憶力的小聰明,成功地讓楊修與曹操都上當受騙,信以為眞。在此事上對曹操値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曹操自己最清楚其新書是原創、獨創,完全可以為自己辯護並追究張松,以保護自己名聲與著作,但他沒有這樣做;二是曹操只想到“莫非古人與我暗合”,也就是按今天的說法是“撞車”,旣然古人已說過寫過了,那我何必再重複前人的著作。遂“扯碎其書燒之”。】

 

讀完這篇文章後,在我的內心引發起深思。我對曹操的敬意也就更加大大地增加了。按曹操的權位,完全可按上述文章中所述那樣向張松興師問罪,甚至將他斬首,以維護他的著作和聲譽。但他沒有這麽做,卻反而下令將自己的著作燒燬。從他對這件事的處理手法,我們不難感到曹操若非一個胸襟寬廣、滿腹經綸之英雄,絕對不可能作出如此的決定。也因此我不可能相信他是一個生性殘暴、濫殺無辜的奸賊。

 

為了方便閱讀曹操的詩歌,最近我花了很長時間將它們從網上下載,並將它們存入我的電腦和手機,現在只要我有空時,我就會反覆地閱讀它們。很坦白地說,我自知按我今天的水平,我離完全理解和體會曹操作詩時的內心感受和意境還是有很大的距離,也因此我至今尚未能真正領會他詩歌的神采和精華。但是我從心底裡喜歡它們。我為曹操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雄偉氣魄和頑強意志而折服。特別是對他的那兩首“對酒”和“龜雖壽”更是愛不釋手。對我來說,從這一刻起,歷史上和他人對曹操的評價是好是壞,都已不再重要了,因為我對曹操的才華的由衷仰慕,已是再也不可動搖的事實了。

 

我感到非常可惜的是我的祖父已離開人世超過半個多世紀了。因為我再也沒有機會向他訴說我內心對曹操的仰慕之情。我更想和他說的是他根本不用因為曹操的關係,而感到姓曹是一件羞恥的事。相反地我以姓曹操的曹字為榮。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