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范仲淹和文同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11月16日

(原文發表於2010127)

 

日前有一次中午我和幾位好友共進午餐。席間大家天南地北的閒談,無拘無束,氣氛輕鬆愉快。談著談著朋友們把話題轉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當時因為氣氛熱烈,朋友們七嘴八舌的搶著說話,令我根本無法插嘴,其實范仲淹的名字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並且他的為人、言論、特別是他的一首著名的詞作《剔銀燈》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是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記得幾年前在很偶然的機會,在某雜誌上看到了一篇有關范仲淹生平介紹的文章,從此范仲淹的名字在我腦海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年適逢我身體不適,很多醫生都認為我得了絕症(當然後來證實是虛驚一場),我當時的情緒非常低落,對自己應該怎樣面對“未來”,甚至究竟有沒有“未來”也毫無頭緒。看了范仲淹的事蹟不但令我受益匪淺,並且它也給了我勇氣和力量,令我增加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積極面對人生的決心。在他言論和他的事蹟的影響下,我作出了成立慈善會帮助弱勢群體的決定,我隨即和好友林金城先生一起成立了同濟慈善會,並委托林先生全權管理。我一直很想盡量多些了解范仲淹的一切,但一直礙於沒有時間上網搜查資料,所以對他的了解也就相對地非常局限。去年在我退下立法會主席位置後,我已經沒有太多的公務纏身,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了很多自由和空閒的時間,因此在前一段時間,我終於上了網搜索了有關范仲淹的一切資料。我越多看有關范仲淹的事蹟,就越對他的為人處世感到敬佩。他其中一首名詞《剔銀燈》更是令我驚喜不止、百讀不厭,我認為范仲淹的智慧是他留給我們後代的無價之寶。我因為太喜歡這首詞,所以已將它放在我電腦的至愛一欄以備隨時閱讀。我現在將范仲淹的名句、他的那首詞《剔銀燈》引述如下和大家分享:

 

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名言,概括了他憂國憂民的一生。被後人一代一代地傳頌著。

 

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鳥賦》中强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彰顯了他為民請命的大無畏精神。他的凛然正氣,不但令我為之感動,並令我深深地領會到什麼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范仲淹的詞《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回避。”

 

上列范仲淹的名言和詞句對我的影響是我難以用筆墨表達的。他的愛國愛民情懷和他瀟灑脫俗的人生觀令我欽佩,也令我折服。他的詞語雖然簡短易懂,但那短短的幾句詞句,却是那麼透澈地道破了人世間名利之爭的無稽和不值。它們引起我的深思,並也深深觸動我的心弦。它們不但令我百讀不厭,也已牢牢地在我的腦海中深深地扎了根,我也以此作為我有生之年在人生中的座右銘。

 

我也從網上摘錄了范仲淹的生平中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他在蘇州做官時,他曾買下一塊宅地,準備造屋居住,風水師看到就道賀說:“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聽了以後笑著說:“與其獨佔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在該地創設學府,延攬名師講學。不久,造成空前盛況,各地也紛紛仿效。故後人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譽。

 

范仲淹還有一個義田的故事。尚未富貴顯達時,他曾經立志設置義田,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直到後來他當了招討使,參與朝廷大政,才有足夠的俸祿和賞賜,來達成願望:他在家鄉附近購置一千畝的良田,然後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收付及資金的調配,以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且鄉親遇嫁娶婚葬,都有補助;曾當官而今退職在家,或等待新職的人,也給予救助;如果當官任職了,就停止補助。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都能繼承他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范仲淹雖然居高官、享厚祿,卻把薪俸都用來救濟貧民,以致一生窮困。他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而且死後入殮時,子孫也沒有餘錢為他辦好喪事。縱使如此,可是人們對他哀悼的場面是很風光的: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傷,且齋戒了三天才散去;因爲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從政過的地方百姓也紛紛為他建祠畫像。老百姓在傳頌他的一生時說:“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范仲淹利用本來用來建宅的風水寶地辦學和義地的善舉給了我極大的啟發,亦對我下決心捐出自己任立法會主席十年所獲的薪俸成立慈善會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以范仲淹為榜樣,並希望自己能效仿他為有需要幫助的人們作一些微薄的貢獻。

 

其實,北宋還有一位我特別崇拜的號稱“笑笑先生”的著名文學家和畫家文同。文同對我在探索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之大絕對不亞於世上的任何一個人。文同是我國以畫竹著名的畫家,他畫竹主張胸有成竹後才動筆。中國的墨竹畫法也是由始於他。據說“胸有成竹”這句成語的出典就是因他畫竹的方法而得。我對畫沒有研究、也不太懂得欣賞,但他一生的為人卻是我終生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據文獻資料記載,文同的一生悠遊於道家的至理之中,為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他經常以竹子的:“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自勉。他告訴我們的是:“騰達得志時不驕矜,潦倒不得志時不氣餒,不拉關係也不套交情,為了原則就算獨自一人也無所畏懼。”我曾在我的“誠信”一文中寫下“當人在得勢時最重要的是要把別人當作人,當人在失勢時卻一定要把自己當作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活得開心和充實。”就是受了文同的啟發後悟出的為人之道。

 

在我年輕時很渴望盡量能多些獲取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但是我們當時不能隨心所欲地獲得自己想找的知識。特別是為了解歷史人物都需要在圖書館或書店裡花費很多時間,而且往往找到的資料都不齊全。譬如說我如果不是在非常偶然的機會得知范仲淹和文同的事蹟的話,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我們古代曾有他們的存在。而且在以前即使在我們知道後,真要進一步尋找有關他們的資料也是有很大的困難和特別費時的。不過現在的資訊科技發達,我們可以足不出戶,一按按鈕就能找到無窮無盡的資料。這對於我們增進知識,開闊思路提供的方便可能是我們年輕一代很難能體會到的。所以我在此希望我們的青年盡量利用科學為你們打開的方便之門,豐富你們的知識,並從我們前輩們的言行、事蹟中吸取他們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經驗,爭取做個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棟樑。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