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當思集
中港大學生之同異
王耀宗
嶺南大學
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糸
榮譽教授
2014年7月31日

在香港的各間大學內,愈來愈多的內地大學生,側面反映了中港兩地急速融合的趨勢。現在「大學資助委員會」(UGC)內的「中國內地計劃」(Mainland Scheme),可以容許最多佔本地大學學額20%的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大學。

這個限制並不包括唸資助碩士及博士的學生,也剔除了自費的大學生及研究生內;一般估計,內地生佔本地生大學學額已超過10%以上,而研究生更超過50%以上。

從發展過程來看,大學向內地學生的開放是循序漸進的,同時亦是跟著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有所調整。開放初期以至整個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尚屬雛形,一般人民收入不高;那個時期,內地學生多數是取得獎學金(例如賽馬會等)而來港的。

這段期間,來港就讀的學生全部是中學的尖子,來到本港大學就讀,成績十分突出;他們幾乎盡攬大學的一級榮譽。

約在公元2000年起,中國的經濟實力急速發展,整體國力膨脹,人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沿海各省的人民)大大提高,香港的大學教育制度亦都趨向「市場化」,以自費方式接受內地學生來港讀大學;同時UGC因應政治或現實的需要,開始制度性地資助內地學生。相信,除資助生外,現在究竟有多少自費的內地大學生在香港就讀,亦是一個謎。

筆者在大學執教多年,也可以略略寫出自己觀察中港學生之同異,其中也包括他們自己對中港學生同異的看法。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的是對「六四」的認識。

我記得在大約2000年前,偶然尚有幾個內地學生來我的辦公室,問一些有關「六四」的問題,這表示了他們身在中國內地的時候,也曾聽到這個事件。

但是,近十年來已沒有學生來問我這方面的問題了。這表示中國的領導階層對於「六四」消息的封鎖已經相當成功了,也可能是年代漸遠,年輕人也不關心了。

我觀察到的第一個分別,是現在中港學生「隔膜性」較多。十多年前,因為內地學生較少,很多時候,中港學生可以出雙入對(同性的),可以結成頗要好的朋友,近年來,中港學生自成群組,就算坐位,也各據一方;有一位外籍教授觀察到這點,他覺得有趣而奇怪。

我曾經問過一些內地學生對香港學生的印象,也問了香港學生對內地學生的印象,得到的結果大概是這樣的:內地學生覺得香港學生頭腦較靈活,做事較為變通(也許可稱為「執生」),不過同時,香港學生做事較為守程序,靈活性兼有程序性;也許對內地學生來說這是不容易兼融的;其次,香港學生的思想較開放,接受新事物較容易。

另外,香港學生的確是較為疏懶,不過,他們在考試上,又大都能夠過關斬將,而且成績又不致太差;在這方面,內地學生似乎頗為羡慕的,因為他們要學也學不來。

對香港學生來說,最稱讚內地學生的是他們的勤奮,這一點在他們的成績上也反映出來的,而且香港學生似乎無意學習。內地學生的勤奮來源於自己的目的鮮明,勤奮僅是一種手段;不論是否出人頭地或者貢獻國家,目標明確是他們讀書最大的動力。

香港學生的最大問題,正是他們目標不明確,到了大學畢業,仍不知道自己的走向:雖然如此,說到底中港大學生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是他們最大的共同點。

不過,我相信放在這方面找尋的汗水以及專注,中港學生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別。最近有一個潮字「Hea」,香港的學生,有頗多是Hea的。

另一點中港學生的不同,是他們的「政治成熟」程度有異。內地學生出生自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社會環境,似乎有一股老成持重,年少憂患的穩重;有時甚至令人感到其心思複雜,而香港學生則是顯得青澀幼嫩得多。

幸而,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大學生,雖然有種種價值及行為的差異,但他們最大的相同點,在於他們都是大學的「過渡者」:目的在於取得一紙文憑,方便他們邁向人生的另一階段。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