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當思集
學者的Scholarship如何衡量?
王耀宗
嶺南大學
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糸
榮譽教授
2014年12月16日
在一般的英文字典中,對scholarship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就是我們在教育界所聽到的「獎學金」,對優秀或貧窮學生的一種物質鼓勵及支助。第二種譯為「才學」、「學問」或「學養」,此文祇談後者。根據卡內基基金(Carnegie Foundation)定義,scholarship一字祇可用在「研究」及「教學」上,而不能用在行政上。如果將scholarship譯為「才學」、「學問」或「學養」,其意義不過是知識的另一名稱而已;「教學」是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過程,這本身是否一種「知識」,值得討論。
  

事實上,在大學同仁間的談話,一般也祇將scholarship應用在「研究」上,其中包括與「研究」有關的必不可缺少的領域如著述及出版等。如果我們將scholarship鎖定在「知識」及「學問」上,我們又如何鑑定及判定學者的「學問」或「知識」呢?現代的「知識」或「學問」的來源中心,主要在大學;而大學內又是千門百系,學科發展錯綜複雜,所謂「文藝復興型的學者」(Renaissance Man)早已消失。每位學者差不多都是專家,現代的大學自有一套量化標準衡量學者scholarship的標準,雖然這些標準往往為不少人詬病。當代絕大多數化學物理經濟及醫學等諾貝爾獎,以及邵逸夫獎的生命科學、數學等獎的得主,幾乎全部來自大學,因此,大學是現代知識體系創發地也就不必置疑了。

 

一般人有所謂的大學問家,或者大學者,如當代人饒宗頤及余英時,這些人當然有scholarship了。

 

也許我們可以借用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Thomas Samuel Kuhn)來了解學者的scholarship。他的「範式」(Paradigm)學說震動了二十世紀的科學的哲學界,幾乎將卡爾.波柏(Karl R. Popper)的「進化知識論」連根拔起。華人學術界中,余英時教授將此概念應用在《紅樓夢》的研究中;金耀基教授則應用在西方社會學理論的遞變之中,俱創新性的應用。

 

他的思想大約是這樣的:「範式」是一種觀察事物的解釋架構,預設一系列的形而上原則,構成了學者世界觀。學術界(scientific community,這裏的譯法是廣義的)在這些形而上的原則下從事具體的技術研究,這些人就是孔恩所謂的「一般學者」(normal scientist);不過,另外會出現罕見的「傑出學者」(exceptional scientist)。試圖批判或推倒現存的「範式」,創出「新範式」,這樣就會開啟一個知識新時代。這樣的學者可以叫「傑出學者」。從這個觀點看scholarship,則愈迫近「傑出學者之成就,則愈有scholarship了。」當然,這樣scholarship的學者,實在十分罕有的,相信絕大多數的學者也許安心做一個「一般學者」了。

 

至於如何衡量一位老師的教學的scholarship,則頗費周章。事實上,這也是大學高層最為頭痛的問題,教學優劣似乎很難用客觀的量化標準。現在,大學一般卻採用所謂「效果為本」(outcome-based approch)方法;以衡量教育的質量,然而,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行政文件上的需要,寫得堂而皇之。也許對應用科學以及工商學系較易採用,人文及社會科學要落實就有很多困難。現時最客觀的寫法是學科完成後,做問卷調查,不論網上或紙上,這種方法卻有流弊。一般來說,學生人數對滿意率有絕對的影響,老師的講話是否有趣味性,也有重要影響。不過,這些都是傳授知識的技術性問題,很難稱得上「學問」或「學養」,也許真正有「學問」或「學養」的學者,根本不善於表達。經過多年的教學生涯,其實好老師最重要的品質是一種教學熱情或激情(passion),如果失去這種品質,也就不應再當老師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