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香港經濟出路要有新思維:借力深圳 在新基礎上再工業化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2年6月6日

(原文發表於20226月4日)

 

眾所周知,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是房產、金融、貿易和旅遊。這四個方面都仍然重要,有待提升。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方面十分重要,就是再工業化。香港經濟出路要有新思維,在新時代的新階段,要強調區域經濟的互動協作。香港地狹人稠,產業不夠多樣化,尤其是工業結構早已淘空。比較新加坡,香港有兩個方面嚴重不足。首先,新加坡的工業產值一直維持在GDP15%左右。其次,新加坡長期堅持跨國企業要在新加坡研究開發,由市場帶動應用及轉化研究的方向。新加坡念念不忘GDP的構成,第二和第三產業要有相對平衡的比例和互動體系,不可讓資本和市場放任自由,造成偏廢。新加坡堅持跨國企業不可單只發展業務和投資項目,做生意賺錢之後把利潤拿走,而是規定跨國企業一定要在新加坡建立基地推動研究,發明專利,創新開發。

 

相對新加坡而言,香港特區最大的優點就是有內地龐大的市場和各種潛在的互補因素理論上可充分發揮。可惜過去25年來,因為各種歷史和現實原因,一直未能夠擺脫所謂積極不干預的傳統思維,以為單靠資本的龐大動能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就可以讓經濟維持活力。有意無意之間,造成誤導和誤解,客觀效果就是消極地不作為,積極地不干預,方向迷失,於是形成一種短視的社會心態,在金融、房產、貿易和旅遊四個方面都想着要「搵快錢」。Low tech 撈嘢,high tech 揩嘢,更是深入人心。

 

如今在21世紀的新時代,在全區域經濟協作和全球化互補共贏的條件下,上述短視思維早已落伍落後,逆全球化更是螳臂擋車,未能與時俱進。香港特區經濟結構太單一,稅務基礎太狹窄,四大支柱都面臨騰籠換鳥,轉型升級和改弦易轍的挑戰。重要出路之一,就是要在新的基礎上,由自主創新驅動,進行再工業化。

 

具體要怎樣做?既知難行易,亦知易行難。首先要把思維理順,要深入了解國內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方向,全心全意,充分配合,分一杯羹。簡言之,一定要面向內地市場,擁抱廣東省,專注大灣區,融合到深圳。要有長期互動的意識,要能夠借力深圳,在新的基礎上再工業化,重新渙發工業家的創業精神,強調高新科技含量,以科技和實業為本,走創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這條道路怎樣走?需要我們參考大灣區發展規劃和國家工信部在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方面的奮鬥目標,需要我們了解「十四五」規劃的具體內容,尤其是國家的中長期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框架,才能夠有明確的配合和發展的方向。例如,重點應放在怎樣打造河套地區港深兩地互動共同協力,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新田科技城。第一要了解到什麼是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第二要研究大灣區發展規劃怎樣論述打造現代化的產業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以及航空、航天、海洋等新興產業領域,怎樣着重大力發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建設具前瞻性的高新工業的未來。

 

關鍵詞只有兩個,一是認識,二是配合,而不是另搞一套,自以為可脫離深圳和大灣區的發展規劃,那只會偏離路軌。尤其是大學在轉化及應用研究方面,要重整步伐,重新部署,配合推動內地製造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還有就是促進工業的融通創新發展,全方位支持,包括具有生態改善和環境潔淨主導力的領航企業,更要配合國內一大批「精專特新」小巨人企業(大部分都是製造工業)在港深地區有什麼作為、有什麼需要,了解到這些小巨人企業怎樣實現融通創新發展,怎樣提升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產業鏈的配套協作體系。還有就是要了解這些明日之星的發展生態環境和鏈條軌跡,找出港深地區在什麼方面可以實際配合。這方面,創新及科技局、貿易發展局、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可聯同特區政府各有關財經部門,研究怎樣完善財政稅務安排,確立支持創新科技工業的政策,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優化金融產品服務,有效支持再工業化的體制和機制,全面檢討職業訓練局的發展計劃,提升職業技術學員的技能水平和製造業人才隊伍的專業素質,聚焦在港深地區建設互利共贏的產業鏈,支持那些落戶到港深地區的精專特新小巨人企業怎樣融合到全球產業鏈的體系,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所長,建立供應鏈利益共同體,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在這過程中,香港特區有機會重新建立「香港製造」的自身品牌,重視品質,強調規範,確保信用。例如在綠色認證方面、在生物醫藥方面、在航天航空方面,香港的大學和關聯業界都有基礎,都有條件為香港再創輝煌,能夠為中國製造2025添磚加瓦,有所貢獻(時間不多了)。

 

香港特區儘管過去25年有所蹉跎,但是前路方長,希望為時未晚。期望25年後,香港特區的創新型高新科技工業體系對於GDP的貢獻,能夠重返相當一個百分比,和新加坡可以媲美。這方面河套區新田科技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問題是要有嶄新的方式,不一定仍然沿用勾地,等待工業家投標申請,然後政府按既成制度通過類似目前城規會沿用競爭進行游說層層審批的老舊做法,而應另闢蹊徑,參考國內外科技園、科學園、科技城、高新區等的發展模式,加以改善、改良和改進,避免走工業地產的老路。政策應該更加寬鬆,更有效率,更有方向和動能。有關政府部門應該更深入地以再工業化為本,重新檢視大埔工業區、香港科學園及那些或有機會活化的傳統工業區,吸引深圳以至大灣區內例如廣州科學城集團和知識城集團以合作形式來港合作,產生協同效應,雙向而行,互補相乘,不一定單單強調鼓勵香港的產學研各界北上設廠辦校做研發。粵澳兩地在橫琴深度合作的模式,可以作為港深兩地在河套深度合作的參考。

 

筆者認為,香港是開放型的經濟,應該大力推動個別拳頭產品以香港製造和香港創造的姿態再出發,除了東盟市場之外,更應開拓「一帶一路」的市場(「一帶一路」專員有其獨特角色),還有俄國市場、中東市場、南美市場以至非洲市場。特區政府更可考慮和國內(尤其是大灣區)的相關創科投資基金共同建立 風險投資基金,確保內地和香港有互補因素的,有高科技含量的,符合「十四五」規劃發展焦點的高新創科項目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金融業界(尤其是證券業界)近年已陸續有新規新猷推出,於鼓勵新興工業上市集取實業資本大有裨益,方向正確。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世界經濟運作範式已有很大轉變。社交距離將會常態化,在流動公共空間怎樣做到消毒殺菌以有效防控病毒和細菌傳播,以至對病原體、病毒和細菌的精準快速測試,這些生物醫藥業務在公共衞生範疇已經在香港特區萌芽,具體情況,關連業界已無人不知。例如消毒殺菌機械人在香港地鐵的應用,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港人在再工業化的過程中,宜乎砥礪前行,拒絕空頭政治,在嶄新的基礎上推動再工業化,擁抱高新科技工業發展創新。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