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歐戰瀕臨大爆發 家國情懷方是真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2年10月18日
(原文發表於202210月12)
 

751年前,關氏有兄弟領族人數百,為避蒙古兵,從山西運城老家輾轉南徙,於韶關居停數年而局勢更劣,遂出關到粵南,沿北江南下至西江將入珠江口時,排筏破而涉水登岸,即當年的南海郡九江鄉。兄樹德堂,弟世美堂。自此歷22世,而世美堂有本人關氏一脈。

筆者退休後大約4年前到現在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南鄉村尋根,族人有同輩兩宗兄猶在,表兄弟彭氏兩人,還有表妹黃氏已移居一江之隔的江門市鶴山。

筆者的母親於2001年在鄉間辭世。由於疫情關係,近年回到內地逗留時間較長,今番回鄉尋根,數十年往事重現,百般滋味到心頭。「別夢依稀繞江川,故園二十一年前。今也椿萱俱極樂,尋根念祖在心田。」

先祖來自山西運城,是武聖關羽的故鄉。他一生忠肝義膽,嫉惡如仇,精忠報國,是千世萬代武將之楷模。筆者回望半生,如今年華老去,不禁喟然感嘆。「鬢邊縱已生華髮,武聖雲長永垂察。忠肝義膽報國魂,承先啟後可效法。」

人的一生,安身立命,重在家國之思。今時今日,疫情仍然嚴重,戰爭危險日增。歐洲戰事瀕臨大爆發,人類面臨環境破壞,資源短缺,經濟衰退和熱核戰爭的多重危機。反觀中國,歷經百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現已初步繁榮昌盛,就像大病已癒的一個青壯年,意氣風發,正在跑步進入新時代。不少港人過去長期被西方的相對優勢迷惑,不覺得被欺凌,不自覺被洗腦的舊時代,如今已經過去。現在相當一部分不同年齡層的港人正逐步覺醒,尋回失落多年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在這方面,本人認為,關鍵一步是鼓勵港人,尤真是年青一代,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尋根運動,要知道怎樣慎終追遠,才明白如何長佑子孫。

一百年前,軍閥割據,中國處在亡國滅種的懸崖邊緣,人民流離失所,滿街狼犬,生靈塗炭,和現時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和烏克蘭等國家遭逢橫逆的人民命運,何其相似。撫今追昔,才會憶苦思甜,才知道珍惜當下,為美好生活籌謀,為子女教育費心,為父母善終盡力,懂得愛國護港。男兒天職保家眷,華裔港人的大部分,不論早期後期,不論戰前戰後,其實來自大灣區。回歸祖國已25年的今時今日,如仍未分清楚親父和養母之別,還未做到普遍的文化回歸,特區政府領導,教育界和輿論界,以至政商界,法律界和文化界,需要深刻檢討,究竟做錯和做漏了什麼。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從頭收拾心情,重塑家國情懷,維護國家安全,堅持建設發展,抗議烘火遞刀,反對破壞和平,其實現在正是最適當和最有利的時候。

回頭細說筆者尋根的心路歷程:「我年少時,常聽得先母每於心情愉快時輕唸一段古文,教我背誦。她那帶鄉音的唸段,現在回憶起來,還縈繞耳際,令我不勝唏噓,油然生出身世之感,甚至有淚欲奪眶而出。母親離世轉眼已21年有餘,她的一生,花樣年華而遭逢戰亂,隻身來港追隨夫婿,胼手胝足,協力持家,鮮有稱心安穩的幸福日子。53歲那年,因積勞欠醫,患腦溢血在鬼門關走了一趟回來,其後反覆纏綿病榻27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在病厭的狀態中蹣跚走過。過去那麽多年來,我卻未盡為人子應盡的孝道,在外東奔西跑,就是不懂得「父母在、不遠遊」的道理,不懂得多關懷反哺。『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如今我偶爾只能以失眠報答親恩,因為印象中母親不曾在她生前展眉過。在我的記憶中,有她夜對孤燈為人裁衣幫補家計的身影,有她為了悲慟三姊夭折時凄厲號哭的撕心裂肺,也有她為了家境的捉襟見肘與父親爭執而低徊抽泣的面容,就是沒有她愉快地展顏微笑的一幕留在我的心坎。昔年往事如煙,那是中華民族在艱難困頓中奮發圖強的縮影,萬家百姓,莫不如此。現在偶爾回想起來,猶歷歷如在目前,潸然淚下,不能自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人間到此,萬般惆悵。母親已逝,百身莫贖。」

遙望歐洲戰火,北溪輸氣管和克里米亞橋先後被炸,戰爭已進入毀壞民間基礎建設的階段。行見美俄雙方不宣而戰的調門越扯越高。美國在烏克蘭境內發動代理人戰爭的場景,和在中國境內的三年內戰及在朝鮮半島的三年朝鮮戰爭何其相似。港人生活在強大祖國的庇蔭下,幾曾識干戈?有多少同胞為我們負重前行,是否會想過?

筆者行文至此,母親那段帶鄉音的古文,又在我耳畔悠悠迴響。她幼承庭訓,知書識禮,念私塾到十五、六歲。外公胡氏家薄有田產,爺爺祖上與梁啟超遊。南海有名人康南海,九江有名人朱九江。母親那段古文,曾伴我多少個晚上徐入夢鄉,曾帶給我多少現世安穩的祈願。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我十三、四歲時,終於在古文觀止賞識此文,對中華文化的溫柔敦厚有頓悟之感。我當時已屆青蔥之年,對母親漸少眷戀,當年未暇深究這篇文章哲理的浩渺深意。港人於建立文化自信從而達致文化回歸及人心回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