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重塑香港為現代化生態國際都會 要打破舊框框樹立新思維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2年12月28日

(原文發表於202212月15)

還有半個月,又到新的一年。現在是時候停下來,想一想,為香港的長遠發展規劃出謀獻策。就如同改革通識科(現已改稱公社科)視野不足,強調STEM(數理技工)不夠全面一樣,法律界、輿論界、社福界、醫衞界、文化界和公務員隊伍六方面的革新方案迄未見有驚喜,土地發展還未有突破,房屋問題仍小修小補。這些議題早已熟知,怎樣解決未見端倪。可惜香港特區予人的感覺是凡事中途半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夠徹底,進兩步退一步,好像已經成為香港特區政府施政的特色,有必要及時改善。如今要警惕的,更是避免凡事仰賴中央政府給予指示的心態,應該及時建立在「一國」主導之下「兩制」良性互動,「港人治港」的自信,準確地踐行「一國兩制」這樣一個將會長期存在的好制度。

香港的長期規劃目標之一,是要建設智慧城市。目標不在話下,其實仍未足夠。筆者認為,在心態上應該理解香港作為一個區域性的國際大都會,而不是一個單純地能夠獨立於周邊地方的一個可以自足自給的個體。港九新界只是方寸之地,起碼應該從大灣區戰略發展的角度,去理解香港特區的定位問題。在土地規劃及土地利用方面,不一定要選擇大而全,在綠化、保育和環境等方面不可要求過高,自縛手腳。我們考慮其他灣區的都會中心,不論紐約市、東京都還是三藩市,這些大城市都是在一個大框架之下有區域性的規劃,不一定需要在都市的範圍內維持高比例的土地用於綠化,保育和環境。香港今後的發展方向,要求我們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待香港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應理解香港其實是都會城市性質,以50-60%的土地空間用於建設發展,完全不是問題。香港特區政府尋找土地開發,解決居住問題,這議題已存在了數十年,現在是時候跳出舊框框,樹立新思維。

近日筆者在一個場合和地產界知名人士談起看似無法解決的土地短缺問題,其實只要衝破固有的陳舊的思想藩籬,以香港目前土地開發利用的百分比偏低的情況(約只有40%),如果總體規劃以大刀闊斧決定今後20年要持續開發120-240平方公里的生地,包括所有離島如果都能夠重新規劃作長期發展,一定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起碼是在華南地區,廣東省和大灣區不可替代的區域大都會。土地開發聯同基礎設施建設,單是所謂七通一平的生地變熟地的工程項目,香港特區政府就已大有可為。可以分兩階段各分幾步走。第一階段目標是建成可以容納一千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這方面需要鴻圖大略,不可縮手縮腳。就如同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麥理浩發展新界衛星城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彭定康落實玫瑰園計劃十大建設,當時由港英政府行政主導,雷厲風行,反而是回歸之後,由於各種利益集團藩籬不但未能打破反而日益固化,最終導致各項相關的土地發展規劃,條例,法規和程序反過來變成自綁手腳,互相傾軋,彼此拉址,就像小腳女人裹足不前,講多過做,牛步踟躕,進一步退兩步。

建設智慧城市不是不對,它包括各個方面,不單止是創新科技和萬物互聯網的應用,而應該更加提升到建設一個領先的示範性的生態智慧城市。這就要求香港特區要更具氣魄,目標是要能夠建成與大灣區高度融合的一個新型的國際生態大都會。作為本世紀新時代的生態城市,特區有必要重新規劃未來20年的走向。要圍繞怎樣全面建設相對平等的社會,以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運用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理論統籌,聯繫華南地區,廣東省及大灣區有關方面,在中央的指導下,協調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關係,以人為本,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北部地區再工業化),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重視生態人居,走生態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要重新規劃在大範圍內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群的共同協調,規劃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包括水資源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能源規劃,交通規劃和生態綠地系統規劃。

更重要的,就是要打破香港九龍和新界之間由於歷史因素形成的自設的窒礙界限。可以考慮贖買的方式。 以金錢回收土地不是萬能,但沒有土地就萬萬不能。此外還要有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檢討特定地塊的地積比,容積率和高度限制),離島連接戰略規劃(連接南丫島、長洲和大嶼山),生態產業規劃,人居環境規劃等方面的規劃。期望香港能夠重新建立躍動活力的新形象,高屋建瓴,在全新思維引領的基礎上,再度煥發香港作為東方之珠的昔日光芒。

總而言之,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合理的做法是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及保持其健康發展的大方向。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120-240平方公里)無疑會造成生態持續自我修復能力的部份損失,但香港自身這種生態能力的局部損失(包括綠化,保育和環境)應該在大灣區這個成片的區域層面上予以綜合解決(大灣區的總面積是56000平方公里,香港僅佔2.1%)。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性要求,大灣區只要能夠互相協調,任何局部的失調都有可能在成片的區域層面上為整個生態系統科學化地合理解決。這正是「一國兩制」的優越之處。土地利用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方面香港特區不可以孤立地來看自己。因為全球化和區域化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大灣區的共融互動才是香港特區最明確的,毋庸置疑的發展方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企圖逆全球化而動,要把全世界的供應鏈和增值鏈割裂開來,在經濟學理論上完全站不住腳,實踐上簡直磕頭撞牆。香港特區作為彈丸之地,更應該頭腦清醒,不可犯迷糊。筆者人微言輕,在這年末年始之際,不耑冒昧,謹慎提出上述個人看法供特區政府參考,如此而已。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