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替周恩來擋子彈後隱功埋名 一個平凡感人的老紅軍故事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3年7月17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5日)
 
上周筆者到陝西延安,由於工作的關係,通過廉婕總督學的介紹,偶然認識一位在當地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任教的外文系老師任小萍教授。她的爺爺任瑞亭曾經是周恩來的警衛(1918-1968),少時受進步思想影響,16歲參加由謝子長和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在紅一軍團擔任警衛工作。他表現忠誠可靠、身體強健,兼且聰明機敏、槍法精準,應付複雜情況的能力突出,輾轉被安排到周恩來副主席身邊當警衛員。在1937年一場驚險萬分幾近拚刺刀的戰鬥中,他奮身為周恩來擋子彈而身負重傷,在混亂中不知所蹤,生死下落不明(當年他只有19歲)。
 
周恩來一直惦記着這位救了自己一命的警衛員。事隔26年,周總理於1973年回延安時曾經委託當地幹部尋找過。1976年周總理逝世後,工作人員整理他的遺物時,在一件貼身襯衣口袋中翻出他珍藏很久、早已發黃的題為「甘泉遇難,僅存四人」手稿,提到任瑞亭在甘泉戰役中「身負三槍後,負傷回家休養,至今下落不明」。當年正值文革期間,延安的當地領導數度更迭,多年後終於找到任瑞亭的後人時,任瑞亭早已作古(1968),周總理亦已逝世(1976)。
 
如無任瑞亭當年捨身相救,假若周恩來不幸犧牲,很難設想從1937年到1976年長達39年沒有周恩來的中國近代歷史,會是如何局面?
 
任瑞亭於國家有功,戰後他不可能不知道周總理身在北京。但他嚴守黨的紀律,不邀功求賞。原來當年他在兵荒馬亂中負傷落單後最終回到子長縣家中時,父母以討飯為生,黯淡度日。他傷愈後在當地搬運社當起了普通工人,憑力氣養活家人,平日生活雖然艱辛卻樂善好施,盡其所能幫助窮困弱者。他只活到50歲,一名普普通通的革命軍人,有幸在周恩來身邊共同經歷了革命的生死瞬間,見證了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他是有功不居的老紅軍,子彈在體內沒法取出,傷愈後不能重返部隊,他索性隱功埋名,自食其力,在家鄉終老一生。
 
筆者聽到任瑞亭這個平凡的故事,不由惻然,感慨萬千,於是孜孜追問,求證事實。根據他的孫女任小萍為本人提供的檔案文件和抄本書籍,知道這個老紅軍為人正直,建國初期在自身家境困難的情況下仍盡力幫助貧困弱者、替鄰居主持公道,為親友分憂解難,教育子女學習上進,正直做人,他家鄉的父老子弟至今仍津津樂道。
 
任瑞亭原名任鐵栓,一個極具黃土高原氣息的名字。瑞亭是周恩來當年為他取的新名字。文獻沒有解釋說明,但筆者瞎猜,可能是周恩來想起辛亥革命(1911年)同盟會陝西分會領導西安起義時,身先士卒一舉成功的學生領袖符瑞亭(當年只18歲),並以此激勵同屬陝西人的任鐵栓。
 
近年研究任瑞亭生平的曹世玉有詩:「一代英雄隱巨功,槍林彈雨護周公。彈痕遍體不言苦,甘做孺牛遂初衷」。曹世玉有文章寫道:「多年來常聽父親說起他們那革命年代的人和事。子長縣搬運社任瑞亭身高力大,忠勤吃苦,髒活重活搶着幹,經常要把重達二百斤的麻袋扛在肩頭。幾十年來只知任老前輩是受人尊敬的勞動英雄,不知道他原來是30年代的老革命、老紅軍,為人民打天下出生入死負過重傷;更不知道他曾經做過周恩來的警衛員。1937年4月25日,周副主席在甘泉勞山湫沿溝遇險,他在槍林彈雨中救護周副主席脫險,立下大功。在那次戰鬥中他身負重傷,後來雖然生命保住了,但只能退伍回家養病。他一生緘口不言功,從不向任何人說起此事,也從不向黨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傷愈後他在縣搬運社做搬運工人,靠粗重的體力勞動養家糊口。這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共產黨人平凡而偉大的情懷。」
 
任瑞亭的孫男任小林兩年前在延安日報上發表文章《爺爺的光榮》,詳述任瑞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19年的其人其事,筆者閱後感慨萬千,心情不能平靜。舉一反三,緬懷這些和任瑞亭同樣有功不言、一生甘做人民孺子牛的老英雄們。所謂成功必然有我而居功不必在我,筆者於此樂於寄語任老英雄:「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如您所願。」
 
大約一百年前,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在陝北、關中和陝南的一批優秀的共產黨人和革命戰士,他們的革命步伐與北京、上海、武漢、南昌和井岡山基本上步調一致,形成江河南北同頻共振的革命洪流。由於任瑞亭的故事,筆者如今知道,1927年10月12日由中共陝西省委領導的清澗起義,原來是繼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後第三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在陝西的紅色革命興起如此之早,令人略感訝異。陝西之北的確是名副其實的革命老區。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來到陝北之後,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陝北的地方黨組織和陝北紅軍在這裏已打下堅實的基礎。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在這裏13年(1935-1948),指揮和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奪取了偉大勝利並建立新中國,陝北共產黨人和陝北紅軍功不可沒。延安人民在人力、物力和財力各方面都曾為中國革命的成功做出過不遺餘力的支持和無私奉獻的犧牲。任瑞亭當年給周恩來當貼身警衛,在甘泉勞山遇險戰役中奮不顧身保護周恩來的事跡,反映陝北人民對革命的一片赤誠,對民族的一顆忠心;也充分反映陝北紅軍戰士經過早期的革命歷練之後已經具有堅強的戰鬥力。任瑞亭這樣一位為革命出生入死、英勇搏鬥倖存下來的革命同志,在革命勝利後甘願寂寂無聞在一個依靠體力而生存的崗位上勤勤懇懇默不作聲,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多麼高尚的品格,多麼光輝的人生。
 
不忘報國初心,牢記為民使命;不斷滋養初心,堅持淬煉靈魂。筆者認為,任瑞亭和周恩來在不同崗位上的表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質上是一樣的。周總理念茲在茲,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砥礪前行。他在1973年重返延安時向延安父老鄉親道謝,發自肺腑感激流涕,這方面有詳細的文獻記載。多少年晃眼過去,原來周總理一直沒有忘記任瑞亭,他的救命恩人。
 
回望過去艱難而偉大的里程,追念為中國革命出生入死的前人,既是對先烈的告慰,也是對後學的啟迪。筆者認為,今人應要銘記過去,不忘先輩的初心,寫好自己的人生。行文至此,不可無詩:「英雄無悔任鐵栓,大勇至剛更無前。總理難忘多少事,心底長存警衛員。驕兒今日堪告慰,長征路上繼先賢。瑞亭後輩延祖訓,回眸轉眼已百年。」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