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再談香港特區應否設立「發改委」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3年9月23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9月6日)

 
筆者日前提出,香港特區應設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刀刃向內,謀求改革和發展,引起不少迴響。最近有機會和兩位前特區政府局長(姑隱其名)談起,有較深入的看法。本文冒天下之大不諱,必須嚴正指出,民間對公務員隊伍的表現有不少怨氣,苦於投訢無門而已。
 
其中一位前局長認為,筆者有關設立「發改委」的建議有點架床疊屋,認為這是傳統思維,見到有病就建議吃藥,用一個「新架構」來解決一個「老問題」。這做法和港英時代的「以行政和修改的手段,吸納和稀釋政治問題」的對策相似,四兩撥千斤,最終輕輕帶過,效果成疑。他認為,在特區政府的政治工具箱裏面,有足夠的武器手段來處理各種問題。關鍵在領導層有沒有政治智慧,有沒有洞悉問題的穿透能力,有沒有勇氣和決心去運用這些公權力,「不用外面找,只往內裏尋」就得。這建議來自熟悉特區政府運作的前局長。本人認為,特首應該倍加重視。
 
另一位退休局長認為,公務員官僚文化是管治困難的一座大山。公務員近年表現屢遭批評,民間對改革公務員之聲不絕於耳。去年特首提出要強化公務員管理,要提升特區管治效能。一年下來,沒見有特殊表現,只在近期才提出簡化處理表現持續欠佳的公務員,加快炒人的速度。現存機制歷時冗長,往往長達兩年,現在簡化程序,縮減至僅需數月即可終止聘用長期工作表現有問題的公務員。公務員事務局認為炒人之前要給予當事人有足夠申訴機會,簡化炒人程序是為了提高公務員的士氣。給人的印象是高高舉起,慢慢放下,無聲無息,巧妙解釋。
 
兩位前局長的批評,一言以蔽之,發展意識欠奉,改革力道不足。雖不至一丘之貉營營苟苟,但馬戶又鳥界限模糊,並未認識到根本問題在那裏。
 
記得去年10月,香港公務員學院院長指出了公務員團隊的三大問題。除了「對國情認識不足」和「對國民身份認同不夠」之外,團隊內有不少「搭順風車」的人,值得社會大眾關注和思考。這批人滿足於接受優渥的待遇,而不希望付出應有的努力。筆者認為,前兩個問題是認識水平和立場定位,可以通過培訓來改善,後一個問題是服務心態和冗員失職,只能夠通過裁員來糾正。
 
一般所謂「搭順風車」的公務員,是屍位素餐、坐享其成的人。這股「搭順風車」的歪風出現在服務市民的公務員團隊,為政府施政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那一批官官相衛的手捧金飯碗的萬年政務官。這是心態問題,不是能力問題,是阻礙公務員團隊進步的因素,是阻擋有能有為的司局級有效施政的障礙。
 
評論員鄭敢言認為,九七回歸至今,特區政府施政跌跌撞撞,其表現實在難以用出色兩字來形容。作為主力軍的18.2萬公務員,並不是全都盡心盡力盡職。問題的癥結出在哪裏,值得深入思考,因為關乎「一國兩制」的實踐能否取得成功。
 
評論員靖海侯認為,高層公務員(政務官一族)互相保衛,涉及固化權力和利益範籬,形成團夥,需要打破。一直以來,香港公務員團隊被詬病:因循、守舊、官僚、懶政,存在「少做多得」的心態,習慣了規避風險。部分高級公務員的弊病表露無遺,有必要改革創新,改變其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才有建設發展的可能。政治取態是一回事,今且不論;只講工作表現、成績和效益。公務員往往被視為「堅離地」的一群。鐵的衙門,流水的官,肥水不流別人田。政務官的高職厚祿,「準糧準薪,旱澇保收」,掩蓋了懶惰成性,為官避事,不做不錯,官官相衛的特性。前新聞統籌專員對所謂「AO黨」(政務官集聚,在不自覺間編織成姻親同事人脈條塊群組的延代朋黨,這現象不一定絕對是壞事情) 亦有類似的觀察和評論,值得深思細嚼。有比較才有辨別,香港和新加坡之間在施政效率和貼近民意方面存在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社會的所謂「深層次問題」之一,說穿了正是受惠於公帑的高層高官高管懶政怠政、管治疲勞,因循守舊。有多少是因為政治取向導致心懷「軟對抗」的態度,表現為拖政府施政後腿?這個不得詳知,日後再議。特首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已一年有餘,並已為某些方面的具體工作定下明確的「關鍵績效指標」。去年提出過的「同開新的篇章」、「以結果為目標」、「為市民謀幸福」、「一天解決一個問題」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除了處理跨代貧窮、房屋供應、教育改革及地區事務等重大項目之外,清除高級公務員團隊內部「搭順風車」的歪風,亦應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要讓市民看得到,聽得見,摸得着。
 
具體建議是換人:換誰?誰上誰下?為什麼?後續將會如何?民眾對某些庸碌無能的高層其實深抱懷疑(不單只在公務員體系之內,還包括教育、醫療、青工和社工等NGO公職高層),只是未能屢屢指名道姓。社會怨氣積累,盡在對他們不滿,高薪厚祿水平低,離地懶政不作為。至於換人的方式時候,換人的先後次序,換人後如何跟進交代等問題,正如上面提到的兩位前局長所言,工具箱內可供運用的方法手段極多,包括引用緊急條例、特批勸退、因病請辭,不一而足。簡化炒人程序,由可長達兩年縮短至幾個月,但仍提供足夠申訴機會,表面看來是一個進步,也有可能是緩兵之計。筆者身在江湖,不在其位,只有存疑,沒法深究。
 
話說回來,總體而言特區政府公務員絕對不是一無是處。理論上高薪可以養廉,考勤問責制度是力爭上游的動力。關鍵在改變心態,要貼地勤政有作為,有愛國愛港愛市民的正確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打破固化利益集團的藩籬,賞罰分明,不問親疏,只求成績。我們應充分肯定紀律部隊在黑暴動亂期間忠勇剛毅的表現。
 
總而言之,對「一國兩制」,對香港前景,要深刻論述,要形成共識,要統一口徑,有效宣傳。關鍵之一是做到真正問責,敢於刀刃向內,掃除施政障礙。特區政府應該為市民設立真正直接對話的申訴平台,不可事事通過官僚架構。一句話,走群眾路線,在政府公務員隊伍之內吐故納新,發掘和培養新一代愛國愛港的接班人,讓百駿競走,能者居之。如果在政府內部有自我革新的能力,如果可以真正做到去除淤血和死木,那就未必一定需要成立一個獨立於現存政府架構之外的「發改委」。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