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3年11月29日)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日前出爐,分六個範疇,共48個學習主題。其中涉及國民教育和國安教育的佔比高達七成,內容增加不少,課時卻有削減,似乎矯枉過正。
小學教育界初步的反應,擔心會形成「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灌輸,變回傳統教學模式,導致形式主義,造成倒退效應。
小學人文科各級學習框架之內有關國民教育和國安教育的內容是,從小一到小三逐步推出(6-8歲):初步認識國家;了解升國旗及唱國歌的禮儀;中華民族的起源;認識國旗、國徽、國歌和升旗的意義;認識基本法的由來與「一國兩制」;了解香港國安法;解放軍駐港部隊;香港的防衛任務;認識國家版圖;中國歷史人物及故事。從小四到小六逐步推出(9-11歲):了解國家環境保育成就;傳承中華文化美德;認識基本法的憲制背景,權利和義務;了解國家近期經濟和科技發展;國家地理;國家的蛻變;認識在共產黨領導下國家的重大成就;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繫。
以上這些都是相當沉重的課題,極有可能流於記誦主義和形式主義,技術上單向灌輸,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揠苗助長,關鍵是缺乏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培育和心靈契合。
其實在小學六年(6-12歲)的求學生涯,於國民和國安教育,關鍵還是在快樂學習,內生興趣,探新求知;於科教興國和愛國愛家方面,底層溫軟基礎是有教養和好習慣,讓小學生為升讀中學在性格和行為兩方面都有所準備。
國民和國安教育不是不重要,但香港教育制度好像始終離不開官僚主義那一套,上層一經決定之後就從上至下「嚴厲」推行,沒有配套的教材、參考書、教案和教法;教師要不停寫報告向上級反映進度,流於形式主義。所謂「數據為重」的「數字化校本管理」,變成收到一大堆來自校方不一定有實在意義和內涵的數字化表列報告,不外是為了讓教育界官僚可以交差。這做法早已過時,不可以繼續把教學責任一層一層往下壓,不斷增加教師和學童的壓力,導致效果不彰。
其實為了配合愛國主義教育,若要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及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並不是現時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傳統做法可以生搬硬套過來。筆者認為,應該認真嚴肅參考內地在這方面的做法,有所參考比較;甚至要研究其他國家包括歐美國家和東盟國家在國民和國安教育方面的具體做法。
筆者認識一些教育界有心人士,近年倡議透過探討設計思維來提升公民素質,強化國安教育,推廣文化認同,深化公民道德和生命價值教育。關鍵是設計教材、教案和教法,同時出版多姿多彩的參考書,讓教師有所依從。筆者認為,這是推廣愛國主義教育,建設愛國感情基礎的不二法門。
培育小學生的價值觀,在個人層面是要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處事待人要平等、公正、文明與和諧。小學畢業生的教養,應該表現在上述8個方面,升中學時有清晰的民族立場,明確的國家觀點。
設計思維是知識論的學習基礎工具,應引進到設計小學人文科的課程框架之內。現時的做法略嫌不足,是因為缺乏對行為教養的重視和對良好習慣的培育。現時推出的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擬定稿,只有技術性內容,沒有思想性指導。
筆者一位好朋友,事業有成,財富自由,人生美滿。他近年積極推動小學生養成20個良好的習慣,因為有好的習慣,習而慣之,就能夠明辨是非黑白,可以決定性格、際遇、成就和命運。這20個好習慣也是人生教養的有機組成,包括情緒管理、聆聽、表達、積極、勇敢、毅力、自律、負責任、珍惜、謙讓、信任、關愛、包容、誠實、團隊合作、承諾、尊重、求知、感恩和付出。一切從動機開始,從小學時期就建立好教養和好習慣的動能,愛國愛家。這樣做,才能夠達到小學人文科揭櫫的目標。希望教育界能夠從這些方面深刻檢討改進,那就善莫大焉。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