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4年2月8日)1937年國共合作,派代表同到皇帝陵祭祖。它的背景源自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當天蔣介石被挾持,要求他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事件經過13天驚濤駭浪的談判,終於在12月25日和平解決。蔣介石、宋美齡和張學良從西安飛返南京。國共兩黨隨即先後在西安、杭州和廬山等地進行多次會談,商討兩黨合作抗日的具體問題。1937年3月杭州談判期間,周恩來和蔣介石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在清明節由國共兩黨同赴陝西黃陵縣黃帝陵拜祭。此議一出,全國認同,因為這是代表民族團結,槍口對外,一致抗日,極有歷史的象徵性意義。當天的公祭儀式十分隆重,是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黨以來第一次祭祖。
國共合作公祭黃帝的重要意義是鞏固國共合作的基礎,全民共同抗日,挽救中華民族於危急存亡之際,代表了四億五千萬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共同渴求和呼聲。國難當頭,全國人民都盼望中華民族能夠凝聚在抗日救亡的旗幟之下。所以這個國共合作拜祭黃帝的偉大意義超出了其行動本身。
國共兩黨都帶來了祭文。國民黨方面由張繼和林森代表出席,共產黨方面由林伯渠代表出席。林伯渠曾經是國民黨早期黨員,後來退黨轉而加入共產黨;他代表共產黨出席,有承先啟後的象徵意義。
國民黨方面的祭文,據說由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撰寫,四言古體格式,四平八穩,可惜並沒有提及當時國共合作的政治形勢。共產黨方面的祭文由毛澤東撰寫,也是四言古體格式,相比之下,高下立見。現抄錄後半段如下:
《東等( 毛澤東和同志們的意思) 不才,劍履俱備,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鑑臨之,皇天后土。尚飧。》
共產黨這篇祭文充滿文采。先一段讚揚了黃帝的豐功偉績,請求黃帝以下的列祖列宗保佑,然後筆鋒一轉,於抗日救國之時, 呼籲團結抗日;祭文等同中華民族的宣言書和出師表,表達了共產黨人和全國人民一道堅定抗日的決心,呼籲各黨各界團結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只要萬眾一心,最終必定能夠獲得勝利,收復淪陷的大好山河,捍衛國家主權,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
當年的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全國聞名。他和毛澤東有關共產黨這篇祭文的書信往來,有文獻記載。
回望這段歷史,筆者感慨萬千。1937年之後 ,1938年和1939年,國共兩黨又共同拜祭了黃帝陵兩次。之後國共兩黨不斷發生磨擦,從1940年到今天,80多年過去,國共兩黨代表兩岸同胞共祭黃帝陵的活動,迄今未正式恢復。往事並不如煙。際此年末年始,除舊迎新,兔去龍來之際,筆者想起去年清明節有幸參加黃帝陵公祭,場面恢宏,極其震撼,猶歷歷在目。 謹以此文,向讀者們介紹1937年黃帝陵公祭的一段歷史。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