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4年5月2日)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歷史上中法關係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勤工儉學。當年周恩來、朱德、陳毅、鄧小平等都曾在法國居留,從法國獨立自強的革命精神汲取救國救民的啟蒙養分。口中不說,心內感恩。
新時代的今天,中法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獨立客觀友好合作的戰略認知。過去7年,歐盟在美國的重大影響下,變着腔調,提出所謂「去風險」、「降依賴」的對華政策,十分消極。在這種消極思維充斥的環境下,中歐之間的關係難有突破。美國的話語權和敘事權其實是輿論戰,是中美抗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分尖銳,威力無窮。認為和中國交往有「風險」,和中國交往是「依賴」,因此要警惕中國,製造懷疑、對立和分裂,這是美國一直以來的伎倆,翻來覆去不外乎是要求其所謂盟友和美國站隊,一起遏止中國和平崛起。「去風險」和「降依賴」是特殊話語權,和所謂「小院高牆」一樣,本質是保護主義,要築起鐵幕和圍牆,抵抗來自中國的政治風險,減少源自中國的經濟依賴,和戰爭時期的用語「反侵略」、「抗滲透」等白色恐怖和種族主義的用語只有一步之遙。如不及時強力反擊,美國反華集團早晚會用到這些字眼攻訐中國。
歷史上美西方才是攻擊、侵略和掠奪的一方,現在把自己打扮成好像是「被害者」,要建築萬里長城抵擋風險、減少依賴,這是言語偽術,一定要予以破除。筆者認為,國際關係的第一顆紐扣,其實就是正確的、共同的戰略認知。思維一致之後,事情就好辦了。
中國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歐關係,認為歐洲是全面戰略夥伴和多極化世界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歐盟最重要的兩個成員國家是法國和德國。中國、美國和歐洲是時代鼎立的三足。筆者認為,這日子已經到來。現在是時候歐洲擺脫美國的羈絆,北約甚至要重新檢討由美國主導的北約是不是應該簡單地鎖定「俄國是歐洲的敵人」。要改變這個從1949年北約成立75年來的前提設想,是時代的重大挑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過來。俄烏戰爭以來,歐洲或有所覺醒,但要扭轉這個趨勢,要擺脫美國牽制,不是那麼簡單,沒有那麼天真。
現在世界局勢朝向分化和重組的方向發展,估計中法關係將會為今後中國和歐盟之間開拓和諧關係、減低緊張局面走出第一步。未來一周,隨着中法元首外交高層會晤,將會看出端倪。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