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4年6月21日)近代出版界有一件特殊的奇怪事。有一篇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手寫稿,時隔88年之後才正式出版。這是德國思想家馬克思未完成的經濟學哲學著作,在他生前沒有發表,被有意無意地埋沒在一旁,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部面世。1844年,馬克思只有26歲,1932年,馬克思已逝世49年。
手稿是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最初成果,包括相互關聯的三個手稿。第一手稿是關於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第二手稿是對私有財產及其運作的分析;第三手稿是對私有財產、分工、貨幣的研究。手稿引發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觀念、歷史唯物主義觀念以及對黑格爾唯心/唯物哲學的系統分析。
手稿是哲學與經濟學的結晶,開創了在哲學指導下的經濟學研究及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哲學研究。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以這種結合為基礎。手稿是馬克思窮其餘生(39年,從1844年到1883年)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是《資本論》的先聲、草稿或草圖。
手稿並不完整,寫在三部筆記本上,有不少修改的痕跡。第一本共27頁,對亞當斯密學說中的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共3個範疇比較分析,指出了亞當斯密學說的矛盾,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人類被物化或機器化)問題;第二本只保留了4頁手稿,其餘都已散佚,論述了有關私有財產問題;第三本是頁碼不連貫的散張,論述了關於私有財產、勞動和共同生產問題,對當時的各種共產主義芻議,對黑格爾哲學,對分工和貨幣均有觸及;此外還有一篇《序言》。
手稿是馬克思從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立場出發,涉及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對當時各種公有制理論進行了系統性考察,在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之後,提出了新的政治經濟學、哲學和共產主義觀點。
在手稿中,馬克思確認國家(政府架構)和法律(社會契約)都植根於市民之中。因此,要理解社會現實,必須運用政治經濟學來解剖市民社會。他認為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絕不僅是理論問題,而是與現實密切相關的實踐問題:要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需要進行革命。在手稿中,馬克思批判了企圖把現實合理化和永恒化的經濟學觀點,運用黑格爾的唯物辯證觀點對現實社會進行分析,比較系統地闡釋了哲學方法和異化勞動理論,提出了共產公有的觀點,形成了關於國家、法律、道德、階級矛盾等問題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指出:當時的經濟學家在私有制的基礎上,以資本家的利益當作永恒的依據。他認為勞動和資本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是使工人陷入貧困並淪為機器的原因。(他沒有認識到這也是農民陷入貧困並淪為佃奴的原因)。馬克思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預言: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將是整個生產關係的頂點和最高階段,最終會異化、走向滅亡,從而初步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
在手稿中,馬克思還論述了勞動實踐對於人類文明和歷史進步的偉大意義。他認為一部人類文明史不外是人類通過勞動而衍生並不斷進化的過程。
馬克思是行動派,他並不甘於純粹的學術分析。他鼓吹工人階級要起來革命,積極推動社會變遷,朝着他認為正確的歷史方向,往前邁進。100多年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當年周恩來、鄧小平、陳毅和朱德都曾經在法國和德國學習和工作,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所感染。(那些年,馬克思1844年的手稿尚未正式出版。)在周恩來的領導下,朱德、鄧小平和陳毅都先後參加了旅歐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期的一批共產黨員。現在回顧起來,一方面可以看到歷史的發展條理分明,另一方面更可以看到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筆者當年在香港大學主修經濟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只是一個單元,雖然佔比極少,但是記憶甚深。從馬克思1844年的手稿,筆者聯想到中國傳統有所謂六學,就是經史、考古、宗教、哲學、藝術和文獻。哲學着重思辨,「自然辯證法」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牛津大學的PPE課程,正是把政治、哲學和經濟3個學科綜合起來研讀,形成一個整體。香港教育界最熟悉的、經常放在口邊的所謂批判性思維,其本意是凡事不可以簡單化、以抽象的概念例如自由/極權、民主/專制、資本/共產,來概括一切,以二分法來理解此是彼非,造成思想上的貧困和懶惰。筆者早前參加在廣州增城舉辦的「饒宗頤與中華文化傳承」第四期饒學研修班,在哲學的單元,絕對沒有想到講師竟然提到1844年馬克思的手稿。可惜這份手稿原應是學術史上十分創新的、以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綜合研究人類文化文明思想體系的文獻,卻長期以來被西方主流思想摒棄在一旁,「當佢冇到」(故意無視忽略),這是令筆者感到十分遺憾的事情。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