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4年12月30日)筆者近日重訪廣東省雲浮市新興鎮的六祖故居和國恩寺。睽違數載,這個東方禪都又有了新的建設,包括六祖慧能廣場、藏佛坑、三寶禪寺、竹院庵、禪城小鎮、神仙谷、天露山、龍潭湖濕地公園、金台山智慧公園、樹賢農場(港人李氏伉儷經營,十分難得)及禾泰農場。筆者徘徊於此,大隱於禪泉,暢遊百里生態山水,感悟千年禪宗文化。到此禪宗聖域,因而有所開悟:雲浮參禪後,世事似浮雲。
六祖惠能最著名的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短短20個字,真是經典。筆者認為,中國人民的信仰是中華文化儒釋道的三合一,切合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正發展出一套道德價值信仰,服務於21世紀的東方文明體系,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對儒道佛三教(三家)信仰的理解:和文史哲三學有密切關系。由於邏輯思考方法不同,唯心和唯物有別,衍生出不同的理論和認知,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特質,形成了東方獨特的體系。信仰是國家民族的共同價值和理念,是人類共同認知的最大公約數。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說的就是人民有共同追求的目標。
致力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渴求,是極具包容性的全民信仰。回顧中國近代歷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對儒道佛的信仰懷抱互相參照吸納、兼容並包的態度。
中華傳統優良文化有海納百川匯成江河的能力,汲取佛教精髓融匯到中國的文史哲體系之內,自從魏晉南北朝以來已見端倪,至唐朝而大盛。其中唐代高僧六祖惠能是佛教禪宗南派的創始人,佛教史上被尊稱為禪宗六祖。他是南傳佛教的始祖,將佛教引導到中國廣袤的南方區域,影響深遠。六祖惠能(638至713,享年75歲)來自廣東省的雲浮新興,是廣東人的驕傲。
我們對儒道佛三學的融通互動,從北魏時期算起,迄今長達1638年的文化嬗遞,越有清晰的認知,就越能夠明白到為什麼中華傳統優良文化強調兼容並包、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構成輝煌燦爛的文明互鑑,渾成一體。不同的文化應該共融互通,毋問東西,不辯優劣,無分先後,互相參照,彼此學習,與時俱進。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優異特質。
儒道佛是中華文化的三家一體,早已不是互相排斥的,不是各自唯我獨尊的,更不是彼此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各具特色,在更高的層次,站在道德高地,利己利他,和平兼愛,友善和諧,命運共同。儒學的道德倫常,佛學的慈悲喜捨,道學的服膺天命,有其相通之處:求大同存小異,互相尊重,彼此相安無事,體現文化自信。這豈不是在文化層面上,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對信仰的共同追求?儒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天人關係,佛家專注人與內心之間的因果關係。 六祖惠能(16歲)聽到金剛經中的一句:「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頓悟,決定出家學佛。筆者不忝淺漏,認為佛家的學說正好填補儒家和道家某些方面的不足。
回頭再說新興的國恩寺。筆者近日到國恩寺參拜,有幸見到如禪法師。他早在1982年(19歲)到國恩寺拜鼎光法師為師出家為僧;1986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回到國恩寺工作。2004年起,他出任該寺方丈住持一直到今天。如禪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佛教協會會長。他在佛教界以愛國愛教的精神著稱,積極引導信眾與和諧社會互相適應,促進信眾為社會安定團結和經濟建設服務。他建立了住持負責制和民主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積極參加慈善事業,強調與時俱進和自主創新。他對六祖惠能的禪宗思想有深入研究,曾任《六祖壇經》研究主編,積極參與六祖思想文化研究。
如禪法師的禪宗思想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打破執着,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正確的定位,離苦得樂。對於筆者請教他有關儒道佛三家互動融合的看法,如禪法師拈花微笑頷首,似是認同,更似鼓勵。他認為國人在新時代的信仰應該有自主創新和積極入世的精神,服務於當代社會。本文關於文化自信的一得之見,願與讀者們分享。順祝2025年平安喜樂,否極泰來,國泰民安,如意吉祥。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