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3月4日)何時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受到廣泛關注。民間有習慣表述,不少人希望祖國能夠早日「收復」或「解放」台灣。筆者參考官方表述,認為「收復」和「解放」都有點用詞不妥,不太嚴謹。雖然都是為了實現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目標,但在內涵、方式和時代適應性三方面,都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這個正式的表述存在着顯著差異。
在當前國際形勢劇變和兩岸關係互動的複雜背景下,「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表述更為準確和恰當,更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早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為什麼是「統一」,而不是「收復」和「解放」呢?筆者的理解,「收復台灣」源於歷史上台灣曾先後被外國殖民者侵佔(荷蘭和日本)。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上收復了台灣,之後施琅平台復統。1895年,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之後就是台灣同胞抗擊日本殖民統治;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抗日戰爭勝利,台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其後不久,由於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
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過去25年來,由於民進黨「台獨」勢力的出現,國家現時致力的方向是早日完成祖國統一。至於是和統還是武統?是以和促統還是以武逼統?只是技術和方法問題。最理想的方式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除了先後被荷蘭和日本殖民之外,不存在失去的問題。所以,如今也不存在「收復」台灣的說法。
「解放」台灣有上世紀的時代色彩,象徵國共內戰的延續,在新時代的今天已不合適;台灣同胞或有誤解,從而引發牴觸情緒。中國大陸自從佩洛西竄訪台灣後開始的軍事演習和準備,現時已常態化,本質是保護台灣,向外部勢力明示中國排拒和防止外敵軍事冒險的決心和能力,向「台獨」勢力展示威懾力;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針對的是「台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干涉,不是針對台灣同胞。民進黨當局污衊解放軍的軍事演習和準備是動用武力的前兆,從而挑動台灣民眾的對抗情緒。
中國一直堅持實現和平統一的目標,主張通過對話協商來解決台灣問題,所以如果用「收復」「解放」來形容兩岸關係的話,與國際社會對兩岸和平協商解決台灣問題的期待不符,更容易被外部勢力利用來渲染「中國威脅論」,找藉口來干預中國解決台灣問題。
特朗普秘而不宣的做法,就是誘使「台獨」分裂勢力挑起擦槍走火的事端,找藉口介入製造混亂。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多年來民進黨被外部勢力當槍使,美國打「台獨」牌干預台海局勢的例子數不勝數。
因此,「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表述才最準確。此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事實,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的歷史事實。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海峽兩岸現時的分治狀態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並非領土分裂問題。「統一」強調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體現的是民族大義,分享的是民族復興的偉大願景,最具包容性,最能夠喚起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強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為和平統一創造有利條件。中國倡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強調通過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既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又尊重台灣同胞的權益和意願;既符合新時代反戰促和的潮流,也容易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看俄烏戰爭,美俄烏三國之外,還有北約和歐盟(歐洲共40多個主權國家)糾纏對抗,窮兵黷武。相比之下,中國堅持盡力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是十分克制的做法。
當前的挑戰是兩岸要能夠有常設機制,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具體安排洽談起來。台灣方面,凡是支持一個中國原則、贊同「九二共識」的,凡是支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黨、政團和民間組織,都應該主動提出他們的具體方案建議。筆者認為,民進黨如果廢棄「台獨」黨綱,也一樣可以和北京談。可以先確定時間表,然後再洽談進程表。
回顧中國歷史上三次大陸與台灣相關的戰事,我們就更能理解其中的邏輯和性質。台灣雖然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但在歷史的洪流和國力的盛衰中,曾被迫與祖國分離。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有三次對台灣的征戰,分別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武統台灣和抗戰勝利後光復台灣。
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鄭成功是南明的將領,堅持抗清。當時台灣被荷蘭人佔據,進行殖民統治。鄭成功收復台灣,既能擊退外來侵略者,又符合南明的抗清戰略。1661年,鄭成功率領2.5萬名士兵、數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登陸台灣南部。經過數月激戰,鄭軍擊敗荷軍,1662年2月荷蘭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不久鄭成功病逝,他的兒子鄭經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抗清復明。康熙親政後,清朝國力日益強盛。康熙深知台灣的重要性,不僅是東南沿海的屏障,更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關鍵,他決心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的統一。1683年,康熙任命施琅為水師提督,負責武統台灣。施琅是鄭成功的舊部,非常熟悉台灣,而且精通海戰。施琅率領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敗鄭軍,鄭克塽(鄭經之子)投降,清朝以武力征伐完成對台灣的統一。自此台灣一直在清朝版圖之下,直到1895年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政府代表在台灣接受日本投降,並宣布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歸中國版圖,台灣光復。
鄭成功驅荷收台(1662)和國民政府光復台灣(1945)都是反對異族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民族解放戰爭。清朝政府(康熙)平台復統(1683)是內戰性質,以武力完成國家的統一。
新中國1949年成立,隨後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以第七艦隊控制台灣海峽,新中國長期被美國制裁和孤立。上個世紀,中國未能及早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完全是因為美國從中作梗。新中國成立30年後,中國以改革開放邁向新的發展階段。1981年10月1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有關和平統一台灣的九條方針政策(簡稱葉九條)。1992年,由海峽兩岸官方授權的民間組織海協會和海基會經由香港會談及其後函電往來,確定「九二共識」:即「海峽兩岸均堅持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在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多變的今天,解決台灣問題還牽涉到美國,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拉幫結派千方百計阻撓中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國際因素,情況遠比康熙當年複雜。
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但由於近代歷史背景和地緣政治因素,中國的綜合國力未逮,尤其是立體軍事實力尚未足以壓勝,不可避免地引起美國不懷好意的持續干預,尚待拆解。
台灣處於美國所謂「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重要棋子,美國扶植台灣內部的叛逆勢力,阻撓台灣問題的解決。地緣政治博弈增加了台海衝突的風險。完成祖國統一,在面臨國際社會壓力的同時,還遭到了來自台灣內部「台獨」分裂分子的對抗。早日實現台灣同祖國大陸的和平統一,是包括大多數台灣同胞在內的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強烈願望。
俄烏戰爭的事態發展,敲響了長鳴的警鐘。和平談判越早越好,武力統一可免則免。這肯定是包括筆者在內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現時和平統一的呼聲日高,民心可用;全球地緣政治處於大改組前夕,應該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時機。民心所向是採取政治手段完成和平統一最強大的現實基礎。統一問題不是純粹軍事問題,但不排除、更不承諾不會動用武力。軍事上有絕對的威懾力,有備而不戰,以武逼統,能夠達到最佳效果。
中央最終決定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統一,那不是我們可以胡亂猜測的事。筆者作為時事觀察者,習慣了客觀冷靜地分析時局。撇開主觀感情因素不說,估計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日子可能很快就會到來。歸根結底,還得有賴於中國自身實力的發展,只要中國的強軍建設不斷突破,以政治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會越高,要拔掉外部勢力干預的那根刺,最終必然水到渠成。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