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3月5日)和記黃埔嗅到地緣政治風險,以228億(美元,下同)的估值向貝萊德財團賣掉包括巴拿馬運河2個港口在內全球總共43個港口的運營權。美國貿易戰在全球開打,國際貿易將會萎縮,港口生意會大不如前。大國博弈的核心節點是航道順暢,港口控制權是關鍵脈門。巴拿馬運河是其中之一。巴拿馬政局有變,新政府上台後對和黃集團態度強硬,提出要收回港口,是早在特朗普發聲之前。和黃集團決定收縮港口業務是及時退守,套現為先,回歸核心資產業務運管,回歸亞洲區域,改變賽道。在商言商,這完全可以理解。 買家是由貝萊德牽頭的美資財團(據說包括花旗集團等在內),和黃退出,讓美資接盤接管。這符合特朗普想要將巴拿馬運河「美國化」的要求,因此一拍即合。和黃集團順水推舟。 眾所周知,貝萊德是猶太裔美資背景。特朗普是猶太裔美資的代理人之一。這是世紀大交易,是全球風向標。時局動盪,由於中美之間大國博弈,和黃作為港資,不立危牆之下,無可厚非。多年前先後以合共大約35億買回來的港口,現在以228億出售,及時出手取回現金,正是時候。美國要對巴拿馬運河下手,當然要早點離場。筆者認為這絕對沒有問題。 美國政府要把運河收回來,巴拿馬政府準備硬杠,後果如何未知。因為運河爭議,港口生意肯定受影響。商人鞭長莫及,難與官爭,沒有辦法。現在提早完成交易退場,反而減少了不確定性,因為要預防巴拿馬運河最終被「美國化」之後,港口的業務會有波動甚至大幅減少。加上關稅戰前景不明,一旦全球貿易額萎縮,經濟前景將大受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航運和港囗業務。 高明的企業家高瞻遠矚、深不可測,看透了國際時局將會有極大變動。歐洲可能會打起來,俄烏戰爭或會擴大。雖然不一定弄至一發不可收拾,但古有明訓:有懷疑,持現金。 和黃集團的戰略眼光:亂局一旦出現,重要的港口碼頭都有可能被政府收購或徵用,亦有可能被敵方破壞。所以在未出現大亂之前先行賣出,是非常明智之舉。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經濟的風口已轉到高端科技和未來產業方面。此時調整庫存、轉換賽道,正當其時。隨着人工智能的充分運用,人們的行為觀念和生活習慣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前景如何?無法準確預判,最安全的做法是回歸祖國的內循環大市場,因為大樹底下好乘涼。 所以筆者認為,現金在手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黃今次賣掉43個港口(具體來說,是貨櫃碼頭包括資產權及運營權;為方便論述,簡稱「港口」其實有誤導),但保留了中國沿海和香港特區的10個港口沒賣。43個港口,首先是巴拿馬處在運河兩端的港口,然後是墨西哥4個港口,巴哈馬群島1個,歐洲共13個港口,英國3個,荷蘭5個,比利時和德國各1個,波羅的海2個(瑞典和波蘭),西班牙1個。中東和北非總共12個港口,最主要的5個分別在埃及、沙特、伊拉克、阿聯酋和阿曼。亞太地區各有2個在澳洲和韓國,東南亞有5個,在緬甸、泰國、印尼、越南和馬來西亞。還有巴基斯坦2個。全部加起來,北美和歐洲20個,中東和北非12個,亞太地區11個,總共43個。和黃集團等於把中國以外的港口業務全賣了,從此一度的貨櫃碼頭王國劃上句號。 上市公司的資產淨值反映到股價如果被嚴重低估,可能會導致大股東考慮採取私有化的行動。下一步還要看股市將來的前景。因為時局混亂,筆者不敢隨便猜測。和黃集團決策層的政治眼光和營商智慧,確是勝人一籌,殆無疑問。收回巴拿馬運河是特朗普的硬核要求,波及兩邊的港口,如今提早抽身,避免成為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的磨心。現金為王,名利雙收,如果及時轉戰內地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低空經濟,估計將另有一番作為。 相反,現時台積電已經負債大增,還要被迫應特朗普的要求投資1000億轉移生產線到美國,等於掏空台灣島內的家當。這是標準的企業出走。民進黨當局只懂得跪在美國面前唯唯諾諾,賣台媚美,恬不知恥,令人扼腕。台積電對美擴大投資是要在美國建造最先進芯片生產設施,研發中心也要遷移過去,等於腦袋也搬家。原本台積電財務健全,500億負債,1500億股本;現在變成1500億負債,估計今後要發新股增資。台積電已有超過一半的資產在美國,實質變成美積電,如今還要加速遷移,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同賣樓,先把值錢的東西全部搬走,然後交吉出售。賴清德是售樓經紀、賣家的代理。 台積電的1000億從何而來?不論舉債或發新股,增資所得用來投向美國。財務方面是這樣,另一方面究竟超高端芯片的前景如何?台積電24nm芯片的市佔率能否維持?如果放棄,將來穩定的盈利來源在哪裏,是一個未知數。台灣地區如果這樣走下去,最終經濟一定破產,要回歸到大陸的內循環體系才有出路。有關台積電問題,筆者深入研究之後,如有機會,另文討論。 |